海棠小说 > 青春言情 > 男配重生守则 > 第138章 锦鲤文中的秀才
    周举人看着屋子里的学生们, 心里十分自豪。整个岑竹县,就自己私塾里出的秀才最多,今年更是一下子出了四个。

    只是后面再教下去, 他就力不从心了,他自己学了几十年,也才考中举人。虽然他能教导秀才, 但一着不慎,这些孩子可能就会步他后尘, 这些都是聪明孩子啊。

    “你们如今都是秀才、童生了,这私塾你们也不用再来了。”

    “先生!”所有人起身, 根本没预料到这一出。

    周举人摆摆手,让他们坐下, 然后自己坐在上座,道:“你们都是有天分的孩子,若你们只是想当个举人,那为师还有几分经验,可若是冲着当官去的, 为师还不如孙纬的父亲呢!”

    他知道自己治经不行,这辈子从未踏足过朝堂, 这些孩子还有自己的前程在,若是真要走这条路, 这个私塾就不适合他们了。

    “先生,学生不用走, 学生的愿望就是成为举人。”祝文乐表示自己愿望很,成为举人, 然后窝在庄子研究匠艺。

    没错, 他就是这么没出息!他不觉得自己能在朝堂上混日子, 不定转一圈,人就进牢狱了。

    其余人沉默,相处这么久,他们相信这是祝师弟的肺腑之言。

    “没出息,就算是考举人,那你也要名列前茅,不然别进我这。环省的争鸣书院、华文书院过几月会招收学生,里面有当世大儒坐镇,里面的老师不乏辞官回家的进士,你们几个去试一试。”

    “对了,还有府学,里面有学政坐镇,总比私塾好。”这话周先生是对几个秀才学生的。

    随后他又看到两个童生,道:“你们也去试一试,陈睿,你才学是有,主要还是那一手字,今年好好练练,明年还有一场院试。”

    “至于你。好好破题,练练文笔,明年可别再偏了。”

    “一起去看看,也能增加些见识,万一你们幸运,被书院的先生看重呢?”这话,周先生自己都没底气。

    “先生,我、我就不去了,不是因为没出息,而是家里着实无法负担,学生想要先赚些银子,再去赶考。”

    “就是,平日里怕是要难为先生指点下学生了。”汪夏山笑着,他虽然心动,但也自知他承担不起这笔费用。

    也不好向同窗借,他怕自己还不上。

    周举人一顿,随后对汪夏山道:“你且等等。”

    “你们几个就一起去,也好有个照应,回去好好准备,莫要懈怠。”最后那一句,是跟祝文乐讲的。

    “是,先生,劳先生费心。”祝文乐等人行完礼,才离开。

    汪夏山留了下来,和周先生交谈了好久,才离开。

    思来想去,周举人都不愿这个学生就此放弃,但他知道自己这个学生为人执拗,轻易不想欠人情。

    于是他没有资助,而是借他银钱,若是日后还不出,就需要在私塾干活,以工抵债。

    看着老师的模样,汪夏山同意了,老师待他的这份恩情,他难以回报。

    祝文乐虽然并没有去朝堂的算,但是见到先生这般为他们算,祝文乐不愿辜负先生,不管结果如何,总要去试试才行。

    距离两大书院招生还有几月,这几月祝文乐除了读书,还捡起来了自己的手艺,不过做的时间比原来少些。

    这几年他有了不少想法,可惜没人陪他一起试验,匠人师傅们也有自己的活计干,根本没时间等着他。

    祝父见儿子真的喜欢,又想到儿子也就这么个喜好,就放任了,让儿子去家里的庄子上去搞。

    还雇了几个木匠师傅一起去,至于铁匠,岑竹县的铁匠少,都是官府管着的,他没这本事让铁匠跟着去。

    看到熟悉的庄子,祝文乐感觉自己又回到前世的时候,他就是在这个庄子捣鼓各种东西的。

    除了祝父,祝家其他人也一起过来了,美其名曰陪儿子(哥哥)。

    独自留在家里的祝父:……不行,他也要去。

    在庄子里待了半个月,周先生找上门来了,没办法,这几个学生里,他最不放心就是祝文乐了。

    他的天分是少有的,也是他们中间最有可能成为进士的,但他的志向却不在于此,反而喜欢墨家,喜欢那些匠艺。

    看着学生兴高采烈的样子,现在倒是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了。

    “先生你瞧,这是学生改良过的秧马,比之前的秧马更灵活,坐的更舒服,而且上面的能放置的秧苗更多,这是……”

    周举人认真地看着、听着,不得不承认,这个学生在此道上也挺有天分的,要是能在此道上走远一些,不定也能在史书上留下姓名。

    察觉到自己的动摇,周举人立马让自己醒神,道:“这些的确不错,但你要如何推广?”

    “先生,百姓们都不是笨人,知道有能节省力气的好物,自然会来更换。这附近的田地都是祝家的,我们往日也会为佃户提供农具,这次换成学生改良过的,他们一用就能知道好处。”

    “如此口口相传,附近的农民就会知道这些东西的妙用。这东西改起来方便,普通的木匠就能改好,而且学生舅舅就有一家木匠铺子,帮学生推广。”

    前世,祝文乐改良研制的那些器具就是这样推广开的,最后引起姚知县注意,帮着一起推广,今生他还是算这样干。

    他想着等自己成为举人,影响力更大,就不用等姚知县自己发现,直接引荐给姚知县便好。

    “这些是利国利民的东西,为师帮你引荐给姚知县,这样,百姓们就能早点用上它们了。”

    “不过你记住,铁还需自身硬,你虽然在这方面有奇思,但科举之途还是要走。”

    周举人不再阻止学生做这些事情了,但也不想让他放弃为官,于是另辟蹊径。

    “你想想,就算你日后成为举人,但你能影响的也就岑竹县一县之地,这还是在姚知县愿意听取你的意见的情况下。那若是你能为官,成为一县之地的知县呢?”

    “刚刚为师也看出来了,你啊,有想法,但不拘于是谁在做,既然如此,成为知县,你手下就会有一批匠人,到时候,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祝文乐畅想了一下……

    现在他这边的匠人都是父亲找来的,而且都是木匠、泥匠、石匠之类的,铁匠、铜匠什么的根本没有。要是当了知县,县衙里的工房可是什么工匠都有呢!

    “先生,学生明白了,定会好好念书,成为进士。”

    忽悠成功的周举人很欣慰,立马写了一封推荐信,把它们推荐给姚知县。

    想到以后自己能拥有更厉害、更齐全的工匠们,祝文乐豪气万丈,决定用功苦读,目标放长远,从举人变为进士。

    先生的没错,在民间,工匠难得,朝廷则不一样,官府里有现成的工匠户籍册,还有匠人在县衙待命,还有比当知县更好的日子吗?

    至于知县要管理县衙六房,要扶持当地民生什么的,祝文乐相信自己能找到解决办法,而且他制作、改良的器具,都是利于民生的,在处理政务之余研制器具,也不是不可行。

    -

    姚知县看着周举人拿来的东西,量良久,他虽然不通工具之事,但看描述,这些东西用处极大。

    不过这真的是一个长时间读书的秀才能想出来的吗?

    于是他便问道:“这东西真是祝秀才改良的?”

    “大人若是怀疑,过几日便和在下去祝家庄子一观,那些东西还在,对了还有几个木匠在,他们是帮着一块做的。”周举人道。

    为了自己的学生,周举人送了拜帖,亲自前往官衙后院拜访姚知县。

    对于知县大人的怀疑,他早有预料,读书人大多是不下地的,如果是出生庄户人家的读书人,会着手改良这些,还得过去。

    而祝文乐,自在县城长大,乡绅之家,怎会去想这些?

    姚知县点点头,算明日就带县衙里的人一起过去瞧瞧。

    农耕之事是一县大事,现在离明年耕种播种还有几月,若是真有用,就可以趁现在改造一批可用的。

    县衙的工匠们跟着知县去庄子里时,还有些莫名其妙,看到图纸后,虽然可行,但知道是一个秀才画的,更觉奇怪。

    倒是有几个木匠,在知道做出这些农具的人是祝秀才后,便镇定了。

    “刘木匠、赵木匠,看你们的样子,是认识这个祝秀才?”同坐在牛车上的姚知县问道。

    两位木匠点点头,道:“这祝少爷,在岑竹县的木匠中间颇为有名,在他六岁之时,就常去县里的木匠作坊,脑子里想法千奇百怪的,想出的东西与旁人不同。”

    “不过大多是他想,作坊里的匠人做。正巧有一个是属下的学生,听他祝秀才的天赋极好,双手极为灵活,是吃这碗饭的料。”

    “祝少爷能考上秀才,就明他读书的天赋也不弱,怎么可能跟你当木匠。”这人异想天开。有个工匠吐槽道。

    其他工匠在错愕过后,也就淡定了。

    姚知县听到这些,点点头,既然是从就喜欢这些的,那么就不是口出狂言之辈,该是去看看。

    -

    另一边,祝文乐已经知道姚知县要过来,把自己觉得有用的都拿出来了,听县里的工匠也会一起过来后,就把自己做的绳制、机关都拿出来了。

    虽然无法用铜铁,但祝文乐根据鼓风车两边的构造,做出了木头齿轮,做出了不少机关。只是实用性还不如千年前的青铜齿轮呢,毕竟木头容易磨损。

    “学生见过姚大人、见过百工。”

    姚知县点点头,让祝文乐和周举人一起来看,偶尔让祝文乐介绍一下。

    这些农具听着不错,还有匠人和农民亲自示范,对比,姚大人也上去试了一次,的确更为省力。

    虽然这东西由一个秀才想出来有些怪,但看着庄子里的农民和匠人,还有从刘木匠他们那听到的消息,倒也不突兀。

    至于后面的机关,姚知县有些不解,见他操作,看着本来应该在上面的木头,被机关一层层送下来……

    姚知县不明觉厉,不过来的工匠中倒有几个两眼放光,和祝文乐探讨研究。

    周举人看着眼前这一幕,觉得自己还真看了这个学生,本来以为他改良农具依然不错,结果他的天赋居然在机关之术。

    这合该是墨家人。不过手艺能算,思想可不能偏!

    看着从一群工匠里脱颖而出的几人,虽然不知道余下的那些人里有没有墨家人,但和学生交谈,并且动手尝试的,一定是墨家人无疑。

    姚知县也反应过来了,他也不是一点不知百家之事的。

    不过这几人是县衙所有工匠中的翘楚,他也不话了,百家并非无用,只是不如儒家罢了。

    而聪明的学子自然不能让他误入歧途。

    十三岁的秀才,那是当官的料,就算墨家厉害,但现在世人尊崇的是儒家,一旦他入了这条路,官途坎坷是必然的。

    “看了这半晌,这些器具的确能派上大用,用过午膳后再来看吧!”

    因为这适时地断,那几个情绪激动的工匠回过神来,只是看着祝文乐的目光依然炙热,这是个好苗子啊。

    祝文乐也很高兴,以前跟匠人沟通时,他要解好久,不像这些匠人,他一点,他们就能接下去,果然最好的匠人在官府!

    之后几人又在庄子里消磨了好久,最后将人们依依不舍地带着这些东西回了县衙,姚知县直接要了东西,让他们带着去县衙研究,不要叨扰了祝秀才。

    秀才那两字加了重音,让这些人收敛点。

    -

    后面一个多月,祝文乐依然以读书为主,偶尔灵感来了,就把它画在纸上,这些东西,光凭父亲请的工匠,根本完不成。

    他第一次那么迫切的想当官。

    十一月中旬,就是环省两大书院招生的时候了。

    祝文乐他们和师兄们商量着,算提前过去,虽然一直听两大书院的名气,但还是要提前听一下的。

    所以在十月中旬的时候,他们又回到了环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