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给秦皇汉武直播长寿秘诀 > 正文 40. 技术:民生兴国1 怜爱一下啥也没吃过……
    这次上来讲解的是一位姓林的官员。

    虽然见惯了大场面,但是一想到天幕那头看自己的还有传中的太宗陛下,林御史整个人都激动得不能自已。

    那可是太宗啊!后世只要不遇明君就要去昭陵哭一哭的太宗陛下!

    御史林御史上来第一句就是磕磕绊绊的:

    “微、微臣参、参见太宗陛下!”

    李世民哎了一声:

    “这是喊朕吗?”

    天幕剧透过他是唐太宗,这又是一位唐末的御史,应该是喊的他吧?

    贞观群臣立刻夸夸:

    “陛下如此深得人心,果真令臣等叹服。”

    李世民干咳一声正襟危坐。

    一般般啦,他也就是比其他人好那么一点点。

    林御史并没有为了追星花太多时间门,他还记得自己上来的职责是什么,也怕自己表现地太不稳重会给太宗留下不好的印象。

    所以问候完这一句之后,他就板起脸开始讲解视频了。

    李世民有心想问问唐末是什么样子,出了什么问题才导致唐朝进入末年。然而终究还是没问出来,还是那句话,现在是技术频道的时间门。

    天幕中只给林御史在右下角留了一块区域露脸,虽然,但这也是露脸了。

    其他有心名扬天下的看着他的脸、他的名字都被天幕公布出来,羡慕极了。

    这可是真正的名扬天下了,还是所有世界的人都能看到的那种。

    以往哪个当官的能做到这个地步?古代信息传播迟缓,而且也没办法做到人人都能看到、听到和记住。

    但是天幕可以,因为这东西还有回放。一次两次记不住,多看几次不就把人名长相都给记住了?

    林御史的家人忍不住挺直腰杆,觉得荣耀极了。

    有几个之前没同意公布技术的人生出了后悔的想法,悄悄联络天幕改变了主意。

    不过更多的人还是宁愿不扬名,也不肯把自家技术共享的。

    问题不大。

    222将不公开的技术都仔细整理了一份,前去联络它们的上游技术。

    比如新式织布他们不愿意公布,那就往上找。前一的那位是否愿意公布,如果愿意,就公布这一,再搭配改进指导,让大家自主研发。

    以此类推,每一的改进中涉及到的修改都要获得授权。有人的改进是基于前人改的,那要获得前人的授权。

    这样会很麻烦,但222不嫌弃麻烦。

    它们系统可以分出n个子系统同时工作,还互相不会影响。拥有千万个分身的它可以做到别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有这么好的先天条件,可不能浪费。

    而且播放技术也要根据时代来。

    别看李世民这边是直接播放的短曲辕犁的制作方法,实际上其他位面放的可不是这个。

    比如非常古老的夏商周位面,先播放的就是更古早的犁本。

    夏朝庶民先是看到了最基础的耕犁制作方法的讲解,然后衔接上了第一的改进。这样一个个的视频衔接,让夏朝人自己选择自己能够做得出来的耕犁进行制作。

    因为耕犁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所有与之相关的发明者和改进者都同意公布技术。

    所以各个位面只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耕犁就可以了。

    但是像织布这就,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织布中间门有几环改进没有获得授权,无法全套播放。商朝庶民在看到其中某一环时,就要开始自己根据指导意见进行研究了。

    后续公布的新织布技术里,会隐瞒这部分没有得到授权的改进,只讲其他的部分。

    所以他们如果没能研究出这部分被隐藏的技术,后头这些改进基本上也用不了,只能干看着。

    这样的技术保护一直要维持到发明者技术没能藏住的后世时代。

    例如西汉某个人选择了不公布,但是在历史上东汉时期这个技术已经因为种种原因人尽皆知了。那么东汉时期的人就可以看到完整的技术,毕竟天幕就算不,那时的人们也能自己找到相关资料。

    222虽然保护专利,但不会过于迂腐。它会先检测这个改进在当前时代有没有泄露,然后再选择是否继续维持保护。

    朱元璋对此表示很赞。

    “咱这里什么都能看得到,直接抄成果就行。”

    朱元璋翻着视频库里的上百个视频,乐得大牙都露出来了。

    民生兴国的节目在开始播放之后就用各种箭头提醒众人,可以进行直播间门切换的操作。

    朱元璋顺着箭头退回主界面一看,好家伙,这么多视频。

    一共有四种技术的直播间门,目前只开放了耕犁的部分。另外三种技术的讲解分别在一刻钟、两刻钟和三刻钟后开始,到时候会全解封。

    然而光是耕犁的分类就有几十个直播间门了,从直播间门封面可以看出都是在直播什么阶段的犁。

    天幕自动将目前最适合观看者的直播间门标注了出来,但是如果你非要看其他视频,天幕也不拦着。

    不想自己选择的,就跟着天幕看。

    民生兴国一共持续一个时,可以播放四个直播间门里的视频内容。

    如果观看者不自主切换的话,今日播放完耕犁之后,就会切换到下一个合适的直播间门,开始播放织布,接着是水车和石磨。

    这是今天主打的是这四种物品,下一旬会更新四种新的物品。

    222也想一口气把所有技术都公布,奈何它可以分出子系统疯狂加班,工匠们不行。

    有些东西光是讲解视频的制作就很耗时了,一时半会儿根本录不完。而且百姓们也没办法一下子消化那么多,反正时间门还长,慢慢来吧。

    由于耕犁这种东西制作起来技术难度不大,所以始皇一开始就退出了直播间门,直奔最先进的耕犁。

    看了几分钟后,他认清现实,放弃了。

    这种耕犁使用的金属部件太多了,以大秦如今的冶铁工艺明显做不到。所以好高骛远是不行的,还是得乖乖按照直播间门推送的那一款来。

    始皇颇为遗憾地想着,天幕怎么不更新冶铁技术?

    和始皇有同样操作的刘彻也在想这个问题。

    不知道技术频道的另一个节目是什么,会有冶铁吗?后世热武器似乎也需要冶铁技术的支持,否则只能搞点炸药打闹。

    技术的事情有专业的工匠负责,皇帝们凑热闹看了一会儿之后就退出了。

    这些东西的门槛太高,外行人看不懂。

    大部分百姓也看不明白,问了村里工匠确定对方能照着做之后就放心地退出了,没有接着和节目死磕。

    天幕似乎是掐准了他们摸索新节目的时间门,大家基本上都确定好是否继续看直播之后,进入了下一环节。

    所有退出到主界面的人都被拉入了新的主直播间门。

    女主持辰龙再次出现:

    接下来将为您播放民生兴国成果篇,为您展示部分新型器的实用成果。

    百姓们没听懂什么意思。

    辰龙也没多解释,她直接带着直播镜头走向了旁边的石磨。

    这是戌时三刻会为大家分享的石磨,在日常生活中,石磨具有非常多的用途。到制作食物,大到研磨和粉碎其他行业需要的材料,都能用石磨及其改进出的研磨来实现。

    看起来清瘦的辰龙当着所有人的面拎起了一桶泡好的黄豆:

    这是五谷中的菽,因为吃多了容易胀气,并不受平民喜爱。然而菽作为五谷之一,为了填饱肚子,很多人不得不吃它。

    百姓们纷纷点头赞同。

    发明了豆制品的时代还好,在那些不懂豆制品制作的时代里,百姓就只能直接煮熟了作豆饭吃。

    这种吃法实话,真的不怎么样,尤其是古代的豆子口感也不太好。

    偏偏那个时期为了保证收成,大家很多时候都不是一片地只种一种作物的。经常一块地五谷一起种,收获什么吃什么。

    这种杂种的方式没办法保证种植效率,却能获得低保。

    一般情况下,气候不会糟糕到让物种作物都绝收的程度。比如降雨多了,只会不适合其中一两种作物的生长,导致了它们减产,但其他的作物还是照样收获。

    万一哪一年运气不好,就剩下黄豆丰收了,再难吃大家也得捏着鼻子天天吃豆饭。

    辰龙用葫芦瓢舀起一勺泡好的黄豆:

    诸位请看,晒干的菽可以用清水泡发至这个状态,然后放入石磨中研磨成豇。在后世,这是菽的最主要吃法,人们早已不吃单纯煮熟的豆饭了。

    汉代之前的庶民瞪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

    汉代之后的庶民不少也看得认真,因为豆腐在很长一段时间门里都没流传至民间门,庶民根本没见过。

    关于豆腐的发明者,流传最广的法是汉淮南王刘安。222联络过对方之后得到了推广的授权,于是加入了这次的节目内容中。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泡好的黄豆被放入石磨中,主持人推动石磨上的木杆进行研磨。

    很快,乳白泛黄的豆浆就从口流出,滴滴答答落入桶内。

    “哇!”

    孩子们没见过这个,觉得非常神奇。

    辰龙边推磨边提醒道:

    石磨比较笨重,使用起来很费力气。家中有牲畜的可以考虑让它们来帮忙推磨,比如流传最广的法是用驴拉磨,在驴眼前吊个它爱吃的东西,这样它就会一直往前走。

    清冷姐姐一本正经地讲笑话,冷场效果一流。

    众人:

    辰龙发现效果不好,想了想,补充一句:

    不是让你们一直举着,是把东西用线吊在棍子上,然后把棍子绑在驴脑袋上。

    众人:

    糟糕,更冷了。

    不过这招我没用过,不清楚是否可行,大家可以试一试。如果不行,当我没。

    明朝的未来圣人预备役王守仁朋友很有实践精神,当即就要去找棍子和芦苇干草。

    被他爹大一捞拎回来了:

    “明日再折腾家里的驴,家中就这一头驴,你让它晚上好好休息。”

    王守仁不情不愿:

    “哦”

    如果家里没有牲口,可以看看水车。这边建议以村庄为单位建造水车时可以做个外扩,加上水力磨坊。水流不仅可以带动水车运行,也可以顺便带动石磨运行,节省人力。

    这个建议就比用牲口的中肯多了,村里有水车的人都纷纷点头。

    可惜很多村庄的水车动力不是特别足,水车自己运转都艰难,不一定能加石磨。

    好在一般人家石磨也不是天天用的,实在不行还可以求助邻里乡亲。

    话间门,豆浆已经磨好了。

    辰龙没有磨太多,她拎着一桶豆浆进入了旁边的灶屋。

    系统数据构造出的空间门是大白天,光线充足,完全不影响观看。

    辰龙将豆浆倒入铺好在锅内的纱布里:

    这个豆浆是有渣的,要尽量过滤掉。

    顿了顿,补充道:

    没有纱布用普通布也行,就是过滤的慢一些,用之前记得反复清洗干净。

    没条件就别过滤了,不过滤豆渣只是口感稍微差一些,不影响食用。

    过滤出来的豆渣需要煮熟,煮熟后可以自己吃,也可以喂牲口。

    很多现代习以为常的工具,在古代是很奢侈的,比如纱布。

    辰龙必须在讲解的时候时时打补丁,因为百姓们的思维比较固化,容易转不过弯来。你要是不提醒他们豆渣也是可以不过滤的,他们很可能会因为没办法过滤豆渣就放弃制作豆腐。

    脑子灵活的人当然也有,但大多数百姓还是不敢自己创新的。他们一代又一代遵循着前任的经验,心翼翼地操作,生怕哪里做得不对了就毁了一锅东西。

    这不只是他们缺乏自己动脑创新的精神,更是因为家底太薄,经不起损失。多做多错,所以还是少做为妙。

    百姓们渐渐发现这个气质清冷好像不太好话的姑娘其实挺热心肠的,是个外冷内热的人。

    于是也不害怕她了,经常看着看着就下意识对自己不清楚的部分问出声来。完全忘记了这是隔着天幕,对方听不见。

    好在系统有全自动收集反馈的程序,会主动筛选相关问题,将大家问得多的那些发送到辰龙面前。

    辰龙看了一眼,解答道:

    煮豆浆的过程要不停搅拌是为了防止下头的豆浆黏在锅底煮糊了。而且煮豆浆沸腾之后不代表它就彻底熟了,豆浆会假沸,要多煮一会儿,没有彻底煮熟的豆浆喝了是会中毒的。一次不要煮太多,容易从锅中扑出来。

    大家一听中毒都吓到了。

    但是仔细想想,没彻底煮熟的豆饭好像也会把人吃中毒,也就冷静下来了。

    接下来,辰龙教了他们用不同的东西点豆腐。

    卤水、石膏、内酯等,不过古代比较好弄的也就是卤水和石膏了。卤水在盐湖和海边都能弄到,而石膏则是炼丹的副产品。

    豆腐的吃法千千万,因为现在播放的不是美食频道,所以辰龙只介绍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做法。

    更多做法初九美食频道会进行分享。

    还有发豆芽之类的,这些和石磨无关,它也就没有现在直接。

    豆腐要静置一段时间门才会成型,现在做的这一锅要等很久。我提前做了一锅,这会儿应该已经好了,我们直接过去看看成果。

    辰龙揭开了另一口锅上的盖子。

    这样就差不多了,可以捞出来将水过滤掉。

    豆腐被重新用纱布裹住,放在蒸笼中,架在锅上方,让水从缝隙里漏下去。

    还可以在上面压重物,把水快一些压出来。最后成品的豆腐有很多种,如果水被压干了,就成了豆腐干。如果水还剩很多,就是嫩豆腐。刚出锅的这种也可以直接加点盐酱或者蜜糖吃,这种叫豆腐脑。

    辰龙将不同豆腐一一取出,快做了一桌豆腐宴。

    孩子们看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辰龙的厨房里什么调味料都有,做出来的东西简直色香味俱全。而且哪怕她只是单纯地加点盐加点糖,往上头放点葱花或者糖桂花的花瓣,看着也十分诱人。

    百姓们可不懂摆盘,哪里受得了这种诱惑。

    一时间门,大家都对初九的美食频道万分期待起来。

    这还只是技术频道做的食物,美食频道该会展示什么样的珍馐佳肴啊!不知道和皇帝老爷吃的御膳比起来,哪个更好吃。

    辰龙最后又补充了一句:

    嫩豆腐入口即化,非常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孩子食用。这个东西吃起来不需要咀嚼,嫌麻烦就煮汤的时候丢进去,一点都不费事。

    古代很多人三四十岁就因为身体原因掉光了牙齿,吃东西非常不方便。豆腐的发明对他们来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也是为什么222第一轮技术分享就要上石磨的缘故。

    更何况,石磨还有更多的用途。

    让我们回到石磨这边。

    辰龙走到另一个不带引导槽的石磨边上,它旁边还有个石碾。石碾就是一个大磨盘上有个石头做的滚筒,可以在磨盘上滚动,将东西碾压。

    石碾可以算是石磨的另一种形态,用它来祛除稻米麦子的外壳是个不错的选择。

    较早的时期大家都是用舂米的笨办法,容易把米舂碎,也很费力气。石碾同样可以借助水利和畜力,显然方便很多。

    稻米倒在磨盘上,推动石碾进行碾压,几圈下来就有不少稻米脱壳了。

    脱壳的米和麦可以用这种不带引流槽的石磨磨成粉,然后加水制作其他的吃食。

    辰龙耐心地又把米麦分别磨了一袋出来,都拿到厨房加水和面。

    其实这些在比较靠后的王朝都是百姓家家都会的技术了,但在靠前的朝代,却是闻所未闻。

    各种面食米食飞快地被制作出来,大家跟着见识到了面条米线包子饺子等,看得目不暇接。

    天幕中将这些美食的发明时间门一一列举出来。

    没见过世面的始皇:

    很多都是汉朝的时候发明的,比如面条、饺子、包子(当时叫馒头)等。

    他堂堂始皇什么都没吃过,刘彻那个家伙却全都见识过。

    始皇有点不爽,这个刘彻怎么这么好命呢?

    殊不知隔壁刘彻也没见过:

    “这个包子和饺子是大汉哪个时期的发明?应该不是如今这会儿吧?”

    臣下也表示自己没见过,应该是后世。

    天幕也不标清楚,就是汉代,汉代那么多年呢,谁知道是哪一代皇帝在位的事情。

    不过不要紧,现在他也知道做法了。明天就吃这些,让厨子每样都做一点来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