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我用古诗剧透历史[历史直播] > 正文 20. 【纪实诗】杜甫三绝句 朕欲另择明君,……
    “您、您真的是太宗吗?”

    郭子仪跪在石潭边,不可置信地望着水面上缓缓浮现的男人面孔。他透过水幕端详着对方,眼底却不由漫起湿意。

    男人不过四十来岁,眼似寒星,面目威严。听到郭子仪发问,他的目光定格在郭子仪胸前的软甲上,许久才微一颔首:“尔是何人?”

    “臣臣左武卫大将军、天德军使、安北副都护郭子仪。”

    郭子仪恭敬叩首。

    听到郭子仪这三个字,李世民面上浮现一丝讶然,他隔着铜镜略略打量了眼,唇畔随即露出笑意。

    他朝身侧招了招:“义贞,药师,来。”

    水幕上很快又出现两个穿着软甲的男人。

    程知节和李靖站到李世民的身侧,对上郭子仪激动的眼神,程知节捋着胡须哈哈一笑:“看来你认得我俩。”

    “认得,自然认得。”

    郭子仪忙不迭地点头,能与百年前的开国名将亲自对话,这简直令他欣喜若狂。若不是他已经一把年纪,但凡年轻个十岁二十岁,他定要对两位将军倾吐衷肠、一诉崇拜之情。

    “认得就好。”李靖点了点头,和程知节对视一眼,缓缓道:“邺城之战,我和知节都已知晓。依据仙人的介绍和诗圣的诗句,我俩琢磨出了个行军策略。就是不知你那里的节度使是为何职,又各自领兵几人?等你有空,我们想与你细细商讨。”

    听到两位名将愿意指点自己,郭子仪激动得浑身发抖,不知如何是好。而他背后站着的哥舒翰、李光弼等人也不由眼红,纷纷上前自我介绍。

    “都有份,人人有份!”

    望着铜镜里那一张张坚毅的面孔,程知节不由满意微笑。他隔空点了点哥舒翰,抖着上的潼关舆图,郑重道:“哥舒翰,备好舆图,一会儿你先来。”

    哥舒翰欣喜点头。

    眼见程知节扒着铜镜越越来劲,李世民有些不乐意了。他将铜镜往怀里揽了揽,偷偷调转角度,确保镜子只映照自己一人:

    “行了义贞,让朕再讲几句,你和药师先去旁边侯着。”

    “圣人,您问问,杜诗圣在那边吗?”长孙无忌、房玄龄一众文臣眼巴巴地看着李世民里的铜镜,将写着诗句的绢布往前一递:“可否请他给新安吏做个注?”

    提到杜甫,李世民也不由来了兴致:“郭子仪,杜甫可在?让他上前。”

    杜甫很快就出现在了铜镜中,李世民细细端详,目光在杜甫尚且年轻的面庞和他清澈的眸子上一转,随即笑了起来:“看来诗圣还年轻——那些诗,不是你现在写的吧?”

    杜甫惊讶地行礼回复:“太宗圣明,若仙人所言不错,那都是臣未来的诗作。”

    “未来的诗作。”李世民咀嚼着“未来”二字,一直紧绷的面颊逐渐缓和,就连眼底的焦灼也散去几分:“看来还来得及。”

    “只是不知离战乱还有几年。”杜甫也笑了笑,面色多了分担忧:“臣这里如今是天宝十载,可仙人素以公元纪年。臣等实在不知安史之乱兴战的55年究竟是为何年。”

    “倒也无碍。”李世民展颜一笑,朗声道:“朕原以为要给你们收拾烂摊子,情况倒比朕想象得好许多。一旦打仗,无论输赢,总是百姓遭殃受苦。若能在兴兵之前解决祸端,倒也是造福万民的功德一件。”

    “公元55,55圣人,或许臣能推出常用纪年!且容臣一试!”房玄龄眼睛一亮,挤进铜镜。

    “杜诗圣,且容老朽问你——天宝十载与贞观十二年,两者间隔多少?”

    “约莫一百一十四年。”

    “你处的编码是05,你可知我处编码?”

    想到一炷香前,那句出现在水幕上的“您已通过游客063的好友申请”,杜甫忍不住激动道:“063!”

    “不多不少,整好一百一十四。”房玄龄捻着胡须,满意点头:“如此推算,这公元55年当是四年之后,你们的天宝十四载。”

    “不愧是朕的梁国公!”李世民一瞬不瞬地望着房玄龄,两眼放光,表情既喜爱又得意。

    杜甫眼睛一亮,兴奋道:“如此!臣等”

    “让开!”

    杜甫话还没完,突然被粗暴地推到一旁。李亨占据了他的位子,他趴在石潭边,忙不迭地对水幕中的李世民扬起讨好笑容,颤抖着声音追问道:

    “太、太宗,您刚才答应我的事,是真的吗?”

    李世民默默将铜镜拿远了些。

    为了“加好友”,李世民给05连发两次好友申请,可最终都被残忍拒绝。

    若第一次尚且能是意外,李隆基作为皇帝,有警惕心也不足为奇。那第二次回绝,无疑就让贞观众人洞彻了李隆基的私心,确信了他的无可救药。

    在点击发送申请前,李世民自认为万无一失。他不仅点名道姓喊破玄宗名讳,甚至直接下了血本,甘愿忍气接儿孙的烂摊子。

    可尽管如此,他收到的仍是冷酷的回绝。这还犹嫌不够,李隆基甚至附赠了一句“朕自己能行”,差点没把李世民气出高血压。贞观众臣好歹才从李世民中勉强夺下铜镜。

    这最后一次申请,众人集思广益、字斟句酌,甚至考虑要给“肃宗李亨”“诗圣杜甫”发送申请。

    但一想到李隆基也会在场,众人又顿觉为难:君主在上,太子和诗圣,他们当真能顶住来自皇帝的压力吗?

    众人争执半天仍无定论,眼见天幕已经讲到人吃人,贞观诸臣越发着急。

    最后还是气哼哼的李世民一语道破:“李亨逼父让贤,多少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倘若朕愿以祖宗名义允他皇位,你们,这个未来敢自立为帝的子,现在敢不敢忤逆他父皇一次?”

    众臣对视一眼,纷纷觉得这话形容得有点耳熟。老臣们无言叹息,不知是该笑该恼:尽管已经过去十数载,自家圣人仍对当年之事耿耿于怀,以至于如今应付子孙,都能如此鞭辟入里、直击要害。

    “行,那就如此吧。”

    见无人反对,李世民揽过铜镜,笔走龙蛇。只是这一次,他选择的申请对象是肃宗李亨(游客代码05)。

    “曾曾祖父,您刚才的事儿,还作数吗?”

    见李世民沉默不语,李亨不由心急,也顾不得潭边污泥,直接在泥里膝行数步,就差把身子探进水幕。

    “作数?不准作数!李亨,你个不肖子!朕怎么就生出你个白眼狼!”

    李隆基如饿虎扑食,从李亨身后猛地拽住他的衣领,硬生生将他拖离石潭。

    李隆基脖上血管狰狞,上青筋虬结,咬牙切齿的样子不像是扯着李亨衣领,倒像是拿了条白绫想要勒死儿子。

    “圣人,圣人!”高力士惊慌失措地去拦两人。

    李隆基原本被安置在亭中休息。刚才被李亨一推,他额角好巧不巧磕到了卵石,闷哼一声就晕了过去。考虑到李隆基总有意无意地给大家添麻烦,众大臣索性拜托亭中医官好生照顾圣人,让圣人“安心休息”。

    但或许是太宗的出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没人发现李隆基竟然悠悠转醒。不知是出于害怕心虚,还是出于仁义体贴,李隆基竟然也没打扰众人,只是躺在亭里默默旁听。直到李亨追问登基一事,李隆基这才按捺不住,一跃而起。

    一时间,石潭边乱作一团。

    两个明黄的身影厮打在一起,如同两只混战的金毛雄狮。

    老狮子自觉地位崇高、受人敬仰,身侧站满的文武重臣哪个不是自己一提拔,开元盛世的辉煌功绩足够甩别人十万八千里。平日里贼眉鼠眼的儿子果然不安好心,也不看看他是个什么货色就胆敢觊觎自己位子,老狮子誓要给他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

    狮子自诩年富力强,未来可期,眼见权势地位唾可得,身后又有祖宗撑腰,平日里被猜忌打压的委屈顿时化作反抗的动力,牙一咬,心一狠,誓要血战到底、不把老狮子逐下皇位誓不罢休。

    父子两人大打出。

    六十岁的皇帝扯住李亨的发髻,摁着儿子的脑门就往地上砸,生生在烂泥堆里砸出深坑。

    四十岁的太子不甘示弱,掐着老父的胳膊就是反一扭,骨头发出的脆响令人眉心直跳。

    如此“父慈子孝”的场景令众人目瞪口呆,胆大如邓景山都缩起脖子闭嘴不言。

    文臣们自诩瘦弱,默默蹲在角落围观天家内战。武将们倒是想伸阻拦,但圣人太子哪个不是金尊玉贵、趾高气昂。

    李光弼才扯住圣人的胳膊,李隆基立刻横眉怒目,一口一个“弑君”“造反”;封常清想要去拦太子攻势,李亨马上脸红筋暴,嘴里“放肆”“大胆”咒骂不休

    正当众人束无策之际,石潭里突然传来一声暴喝:

    “够了!”

    ——是太宗李世民。

    李隆基和李亨俱是浑身一震,父子俩对视一眼,难得有默契地同时当做没听见,自顾自地滚作一团,再次向对方饱以老拳。

    “郭子仪,哥舒翰,朕命令你们把他们分开!”

    得到太宗允许,郭子仪和哥舒翰上前一步。他们先向地上的圣人和太子恭敬告罪,随即毫不客气地伸,一钳住一人,像是撕开两张狗皮膏药般,将两人生生分开。

    “丢人现眼的东西!”

    李世民透过铜镜看到对面发冠散乱、蓬头垢面的两人,气得在龙椅上重重一砸。

    为了防止自己一会儿太过激动而不心破坏铜镜,李世民特意喊来自己的三个儿子,让他们捧着铜镜站到自己面前,也顺便让他们看看,子孙后代到底能有多丢人。

    李隆基打开郭子仪的,跳脚道:“反了!都反了!郭子仪,你是要造反吗?”

    着着,李隆基猛地拉开袖子,左臂上赫然一块拳头大的乌青,紫红青黑混在一起,如同打翻了颜料盘,十分狰狞刺目。

    “你看看!你刚才拖着朕的腰,害的朕挨了这畜生一脚!”

    李隆基愤愤放下袖子,鼻子里喷着粗气,像只红了眼的斗牛:“郭子仪,你想给新君表忠心也太早了些吧?朕还没死,朕还是天子,你巴巴地凑到太子那边,这就是谋反!”

    郭子仪静静看着李隆基,一言不发地听到最后。

    仿佛瞳孔前被撕掉了一层膜,郭子仪只觉面前的黄袍瞬间黯淡,就连李隆基胸前绣着的那只金龙都显得精神恹恹、萎靡不振。

    他望着李隆基,有些不解:印象中那个英明神武、器宇轩昂的明君,怎么就突然变成了这个衣衫凌乱、神情狰狞的老头?

    这边,李隆基对郭子仪咒骂不休,那边,李亨心里惦念登基,挣脱束缚后倒也没多为难哥舒翰,只是火急火燎地扑到石潭边,对着水幕里的李世民挤出谄媚笑容:

    “曾曾祖父,曾曾祖父。”

    李亨讨好着向石潭凑了凑,轻声道:“刚才好友申请上的留言,您还给作数吗?”

    “朕一言九鼎。”李世民嫌弃地向后仰去,用眼神示意李承乾把铜镜抱得更远些。

    “那、那就好。”得到肯定的回复,李亨瞬间脱力,整个人软倒在石潭边。

    “摊在烂泥堆里像个什么样子,给朕跪好了!”

    李世民皱眉冷斥,命令李亨端正身型。

    “朕问你——”

    李世民语意未尽,李亨也才直起身子。众人就听得面前石潭传来“砰”得一声巨响,随即水花高溅。李亨猝不及防间被潭水浇了个透心凉,笑容立刻僵在了嘴边。

    “父皇,你疯了?!”李亨转头四顾,豁然起身。

    作妖的竟是李隆基!

    李隆基怀抱一摞卵石,还举在半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竟是他向水幕砸石头!

    一时间,众人对李隆基怒目而视,但他不管不顾,只是抱着怀里的卵石向石潭张望,盯着水面激荡的涟漪,期待万分:

    “消失了没?消失了没?”

    “您竟然对太宗出!”李亨脸颊的肌肉被冷水刺激得抽搐不止,他眼珠一转,立刻抓紧会给父皇扣帽子,撕心裂肺地叫喊起来:“那是我们的祖宗啊,父皇!您怎么能对太宗大不敬呢?”

    “别废话。”李隆基一眼就看穿了李亨的九九,抬就是一块卵石向他砸去。见李亨闪身躲开,他不满地皱起眉,命令道:“替朕看看,水幕消失了没?”

    涟漪渐歇,水平如镜,水幕上再次露出那张熟悉的面孔。

    “朕、还、在!”

    李世民艴然不悦,瞪着铜镜角落里探头探脑的李隆基咬牙切齿:“郭子仪、哥舒翰,朕命你们把这个不肖子给朕带过来!”

    哥舒翰有些为难地在原地踌躇,对玄宗心灰意冷的郭子仪倒是二话不,直奔李隆基而去。

    不多时,李隆基“砰”得一声跪在了石潭边。他刚想挣扎着起身,却被身侧的李亨眼明快一把摁回原地。

    李亨勾着冷笑,扯着李隆基的臂不让他起立,嘴上却刻意恭敬无比:“父皇,这是太宗啊,天地君亲师,见到老祖宗理应下跪。您腿脚不好,让儿臣扶着您吧。”

    “你也知道天地君亲师!”李隆基勃然大怒:“君在亲前,朕才是你的圣人!”

    “孔圣有言,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太宗更胜尧舜,儿臣自当参拜。”见父皇拿荀夫子的话压人,李亨冷笑一声,不甘示弱地抬出孔圣人。

    “巧言令色,为人不耻!”李隆基冷哼。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李亨不慌不忙,斜眼看父。

    李隆基还欲张嘴反驳,但挣扎间,他不期然地对上水幕中李世民的眼睛——那目光恍若泰山压顶,叫人喘过不气,又似日升光亮,驱散魑魅魍魉。

    对上这样的眼睛,李隆基只觉自己成了个透明人,心底那些不得见光的阴私都暴露人前、被太宗一眼识破。李隆基瞠目结舌间,头顶冷汗连连,最后竟然两腿一软——这次是真切跪地。

    见两人战战兢兢,李世民这才缓缓开口:

    “吵完了?”

    “圣人之言,百世经典,就是让你们这对混账父子拿来吵架用的?”

    子不肖子,阿谀谄媚;父不类父,蛮不讲理,哪有一丝天家风范,哪有一点皇室威仪?李世民心头大恨,若是目光可具实型,他早已将这两子孙万箭穿心。

    见耶耶气急,李承乾当即翻转铜镜。三个皇子忍了半天,终于找到会对着李隆基一顿输出。

    场面一时颇为好笑,三个不到弱冠的年轻人指着花甲老人和不惑老汉的鼻子高声痛斥。

    李亨两鬓斑白,却只能苦着脸对三位祖宗不断赔笑。李隆基本欲发火,但对上铜镜里那张熟悉的脸庞却又顿时萎靡,最后只好讷讷不言。

    李世民捏了捏自己的鼻梁,心有余悸:“冲远正在前殿纂五经正义,要是让他知道朕的后世孙滥用孔圣之言,他怕不是要”

    长孙无忌摇了摇头,接过话题:“孔颖达他本就是孔圣后世孙,平生为人刚硬重礼,若让他听见这段,老臣真担心他会将心血之作付之一炬,不定还会”

    长孙无忌看了看李承乾,若魏征喜欢盯着圣人,那孔颖达就最爱对太子犯颜直谏。若他知道李唐后人如此对待孔圣之文,孔颖达怕不是要与太子——这个最可能是李隆基祖父的人死磕到底。

    李承乾面色一僵,岔开话题:“耶耶,好在天宝之事只有铜镜才有,倘若投映天幕,那恐怕要民心大乱啊!”

    李世民无比赞同,但面上却不动声色。都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从自己到李亨恰好五世,圣人诚不欺我!只是不知中间这两代究竟是谁,若是难以教化,倒不如正本清源,以绝后患!

    “朕问你,你祖父和曾祖父的名讳是何?”

    听到这个问题,李承乾不由一颤,扣在铜镜边缘的指瞬间收紧。

    来了!终于来了!

    耶耶终于要追责李隆基的祖宗了!

    而他的身侧,李泰和李治无声地对视一眼,面色凝重。三个人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李亨的曾祖父一定不要是自己。

    李亨不解地眨眼,迟疑道:“太宗您不知道吗?”

    “朕问你,你就答!”

    李亨一个哆嗦,老老实实地低下头:“回禀太宗,儿臣曾祖父名讳¥#¥,庙号高宗。儿臣祖父名讳&p;p;p;%¥,庙号睿宗。”

    李世民抬眼望向自己的三个儿子,面色不变,平淡反问:“你再一遍,高宗名讳是何?”

    “¥#¥”

    这铜镜竟然自行屏蔽了高宗和睿宗的名讳。李亨一提到名字,声音就会变成奇怪的“哔哔哔”,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

    李承乾三人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每个人唇边溢出庆幸的微笑,但眼底却又隐晦地堆积着不甘和怀疑:

    不最好。李承乾自认为继任皇位舍我其谁,如今听不到名字,他松了口气的同时也开始提前琢磨自己的庙号——总之不要高宗。

    李泰则心情复杂,他既想听到自己的名字,又害怕听到自己的名字。高宗嗯,这个庙号勉勉强强,和自己倒也还算般配。李泰自诩有本事将“李隆基”扼杀在襁褓里,若能继承大统,大不了就谨慎生娃、优生优育。

    李治则略感失望,心里有种乐子人没了乐子的怅然若失。上有两个哥哥,李治自诩皇位与己无关。若是能知晓高宗到底是哪个哥哥,那未来的日子可有好戏看了!

    李世民淡淡瞥了一眼三个神色各异的孩子,又低头望向铜镜。他正欲旁敲侧击,迂回打听,但铜镜却抢在他开口前发生了变化。

    只见镜内人影悉数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两行文字:

    禁止询问违规内容,请游客063遵循法则

    一炷香后,可重新发起通话,请稍后再拨

    “这、这”李承乾晃着里铜镜,目光似喜似愤。

    李世民一怔,顿时明白了铜镜的意思。但他也没有纠结此事,只是转而望向三个孩子,开解道:“既然如此,大不了每个皇儿朕都悉心调教就是。”

    “圣人,趁此一炷香,何不先听仙人讲解?在前面作录的登善好似已经气疯了!”

    “气、气疯了?仙人了何事,快随朕出殿一听!”

    59年,关中大旱,兵荒马乱,又碰上灾年,物价大涨。一向奉公的杜甫在华州的那点儿俸禄已不足以养活一家六七口人,再加上华州刺史总是挑他毛病,还克扣他俸禄,朝廷又是那样混乱林林总总的因素,导致他无比失望。因此,杜甫一怒之下辞官回家,带着一家老远走秦州。这一次辞官,意味着杜甫从此告别仕途。

    然而到了秦州,杜甫筑居不成,还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他又听同谷更好,土地肥沃,盛产薯芋,于是又率领全家再次迁往两百里之外的同谷。可到了同谷他才发现,这里天寒地冻,根本不宜种植。一家人为了填饱肚子,只能拼命地在山沟中挖野菜充饥。

    苦挨了一个月,眼看有人饿死,杜甫与妻子商议,决定长途跋涉,去天府之国成都定居。杜甫一家人途径洛阳、剑阁多地,走了一年多才到成都。杜甫有个表弟王十五在蜀中做官,在表弟的资助下,杜甫一家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间茅房,就是现在所称的杜甫草堂。

    “这看起来也还行?”程知节看着天幕上杜甫一家盖房的身影,不由露出笑容:“这不是就要过上好日子了吗?”

    “你个咬金!不会话就别话。”李靖眼疾快地抽了程知节一下,示意他去看圣人脸色。

    李世民背着,面色难看。仙人解的词句并不激烈,甚至还有种平淡的温馨,但老辣如他们,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

    其一,59年,杜甫才至华山不久就辞官致仕。

    李世民不敢想象,除了天幕所的克扣俸禄、朝廷混乱,他到底还遇到了什么,才能让这个敢于千里奔袭、忠君渴仕的杜甫心灰意懒,愤而辞职?

    其二,60年,杜甫辗转多地,奔赴蜀中。

    都入蜀之路,高竣峭险,但凡能勉强度日,吃饱肚子,何至于一路西行?这只能明洛阳、华州、秦州、同谷、剑阁各地民不聊生,百姓食不果腹、军队四处掳掠,以至于杜甫一家只能不断迁徙。

    时间很快来到了6年。

    这一年,有好消息:三月,史思明也遭遇了和安禄山一样的下场,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杀父的惨剧又一次因为权利的争夺而上演。自此,叛军内部分崩离析,各自为战,唐军趁此会展开猛攻,捷报频传。

    这一年,有坏消息:秋,江、淮大饥,人相食。三吴大旱,饥甚,人相食。与此同时,梓州刺史段子璋自称梁王,进陷剑州,后成都牙将花敬定出兵平定,花恃功大掠,将士肆其剽劫。妇女有金银臂钏,兵士皆断其腕而取之,乱杀数千人,光远不能禁。

    到牙将花敬定,我们不得不提起杜甫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赠花卿,其中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堪称千古流传。当人们想要夸赞别人歌声动听、乐曲明媚时,十有**会想到此诗。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首诗并不是纯粹的赞美诗,而是一首委婉的讽刺诗。讽刺的就是这位掳掠百姓的将军,花敬定。

    众人一惊,抬头望去,只见天幕上缓缓出现了完整诗句: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成都城里,丝弦悠扬,行云流水,令人痴狂。杜甫忍不住感慨畅享,这样美妙的乐曲,应当是天上仙乐,人间难闻吧?——但若是难得一闻,杜甫为何偏作“几回闻”?况且首句即言“日纷纷”,这乐声于成都想来倒是寻常之音,不足为奇。

    如此对比,难免让人心生疑虑:此诗究竟是在赞美乐曲,以仙乐相喻?还是意有所指,另有弦外之音?

    杜甫作此诗时,花敬定已平叛立功,再归蜀中。花敬定替朝廷平定段子璋谋反后,居功自傲,骄恣不法。他不仅放纵士卒在东蜀大肆掳掠,而且还在蜀中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俨然天高皇帝远,蜀中他称王。过上土皇帝生活的花敬定逐渐僭越礼法,开始擅用天子之乐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乐数之礼,自上而下,礼崩乐坏,是为王道失衡。在古代,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便是音乐和舞曲,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以祖孝孙为太常少卿,考订大唐雅乐。直至太宗李世民,又充分肯定了礼乐分级的作用:“天子十二钟,上公九,侯伯七,子男五,卿六,大夫四,士三太宗称善,于是加级颁赐各有差。”

    花敬定自诩远在蜀中,僭用天子礼乐,人所不忿,却无敢言。杜甫知此,于是作赠花卿一诗,其中词句,颇可玩味。除却刚才的“日纷纷”与“几回闻”,“只应”一词也委婉表达了杜甫不赞同的态度。除此之外,“人间能得几回闻”更是语含讽刺,意即多行不义必自毙,花敬定僭越用乐,必不能久。

    除了赠花卿委婉地表达了杜甫对花敬定的观感,他还写了一首更为直白的戏作花卿歌表达自己的不满。其中有两处特别有意思,月兮特意摘出与大家分享。

    第一处好玩的地方,就是全诗的开篇:“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儿知姓名。”

    此句夸花敬定勇猛善战、威名远扬。看似平平无奇,但大家细细品味那句“学语儿知姓名”,是不是能想到什么?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家长会用“不听话的孩子会被坏人捉走”、“再哭的话,妖怪就把你抓走”等话语来恐吓孩子。这种习惯自古有之,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张辽止啼”。张辽虽然威震江东,却无残害百姓之举。杜甫在此处所用的典故,恐怕不是来自张辽。

    杜甫所用典故,应当来自于齐桓康王。据南史记载,齐桓康王跟随武帝起兵,骁勇善战。但他军队所过之处,横征暴敛、抢夺百姓。人们对他既惧又恨,便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孩。知道了这个典故,大家就能明白这句话明褒暗贬,看似在赞美花敬定“威名远扬”,实际在讽刺他“臭名昭著”。不愧是我们的诗圣杜甫,一语双关,极为高妙!

    第二处好玩的地方,是全诗的结尾:“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

    这句话就更有意思了,既可以理解为杜甫在为花敬定打抱不平:这样骁勇善战、举世难得的猛将,为何不得天子重用?也可以理解为杜甫在直接开喷,既嘲讽花敬定自以为是,又嘲讽天子目下无尘。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花敬定就是安史之乱后期部分将士的一个缩影。他们南征北战、创下赫赫战功,但与此同时,他们骄恣不法,令百姓有苦难言或许听到这里,大家心中不约而同地浮现一个疑问:那皇帝在干嘛?

    天宝十载亭

    “哈哈哈哈,皇帝在干嘛?”

    李隆基乐不可支,笑得前仰后俯,好不容易停下来,立刻对身边的李亨阴阳怪气:“6是你在位吧,肃宗?”

    李亨面色不善地朝父亲露出一个假笑:“太上皇,那时候您在哪儿?”

    李隆基被戳到了痛处,顿时脸色一变:“要是朕在位,绝不会袖旁观,纵容这些将士犯上作乱!若是朕,朕定会狠狠处置,以儆效尤。”

    李亨翻了个白眼。

    “得容易。安史之乱未平,怎能因此扰动军心?就算要追责,也要等叛乱平定,方可从长计议。若是孤来,必先以重金抚恤、笼络人心,待到”

    “人心不足蛇吞象,终有一日你会赏无可赏。”李隆基眯起眼睛,不知是想到了谁:“与其抱薪救火,不如早绝后患。”

    两个皇帝跪在石潭边,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如何处置将士,从加官进爵到剥夺兵权,从明赏暗贬聊到打压贬斥两人越越上头,俨然忘记自己所在环境,只顾卖力向对方卖弄帝王之术。

    而他们身后,哥舒仆固、李郭高封,全都面无表情地站在原地。

    奇怪的是,他们竟然只是静静听着。年迈的老将无声叹息,唇边弯起“果然如此”的自嘲笑容;年轻的军官拳头紧握,垂眸敛去眼底的失望和心酸。

    没人大发雷霆,没人上前质问。那一瞬间,仿佛所有人都做好了不得善终的准备,彼此的眼中都是置死地而后生的坚决——

    就算会被圣人猜忌,就算要被褫夺兵权,就算自己会下场凄惨,但一想到春望中里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想到兵车行中的“千村万落生荆杞”,想到“三吏”“三别”中数不清的眼泪哭喊战场兵戈、宦海沉浮,虽万死而不辞,虽千险而不避!

    忠君仁义,苍天黎民,吾无所愧也!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畜生!两个畜生!”李世民的暴喝从石潭中传来,打断了这对父子的喋喋不休。

    原来一炷香的时间早就过了。

    因为月兮一直占据了水幕的主屏,铜镜画面被挤到石潭的角落,众人专注于花敬定的掳掠之举,谁都没留意到李世民的面容悄悄出现在了石潭边缘。

    李隆基惊慌失措,猛地俯身趴下,似乎觉得这样就能躲过太宗的视线。

    李亨也是忙脚乱,但他惦念皇位,总算没像李隆基那般直接伏地躲避,只是目光躲躲闪闪,不肯和石潭里的太宗对视。

    “昏君!两个昏君!”李世民捂着胸口,只觉得眼前阵阵发黑,一时半会儿竟然气得不出话。

    程知节、李靖眼明快,上前一把搀住圣人。长孙、房魏紧随其后,见圣人眉头紧锁、面色痛苦,他们既心疼又着急,鞍前马后地端茶喂药、抚背顺气。

    他们都是陪李世民一同打天下的老臣,这里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担心过“鸟尽弓藏”的下场。圣人将他们的担忧看在眼里,这么多年来知行合一,对他们爱护如初、倍加礼遇。

    就连魏徵,这个动不动让人下不来台,把圣人气得大叫“会杀此田舍汉”的诤臣,也好端端地活到了今天。而且他不仅活着,还活得挺滋润,照旧对圣人指指点点。

    听到李隆基那“狡兔死,走狗烹”的言论,众人无不心冷愤恨。每当他们觉得玄肃二宗荒唐至极时,这对父子总能想尽办法突破下限。

    吃了一口茶,李世民总算缓了过来。他睁开眼,环顾自己身旁的忠臣良将,不由老泪纵横:

    从秦王到圣人,转眼已过数十个年头。那些熟悉的人,有人已经先走一步:“房谋杜断”,玄龄在侧,克明已去。还有弘慎、开山、伯施昔人已逝,音容宛在。而面前还活着的老臣也大多两鬓银白、一身旧伤。这些人,都是功臣。是他李世民的功臣,更是大唐的功臣!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只要他李世民还活着,就绝不容许这种荒唐事情发生!

    李世民定了定神,紧紧握住身边臣子的,望向铜镜:

    “郭子仪、哥舒翰、李光弼、高仙芝”

    李世民一个接一个喊出了天宝武将的姓名。

    很快,铜镜里就出现了一张张或沧桑或年轻的坚毅脸庞。这群武将跪在石潭边,对着水幕恭敬抱拳:“太宗请言。”

    望着这群平乱忠将,李世民点了点头,暗自忖度: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李隆基为政不正、为君不仁,如今怕是积重难返,民心已失。与其让他糟蹋那一群能将人才,倒不如

    李世民斟酌片刻,终于下定决心,对着铜镜里的众人认真道: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玄宗其身不正,不配为尔等圣人。朕欲另择明君,诸卿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