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391章 洛阳暗涌
    第39章洛阳暗涌</p>

    原因无他,武皇后的崛起,上官仪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p>

    “父亲,武后驳斥了父亲的奏章,这可如何是好?”</p>

    上官庭芝一脸的憋屈,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自己的父亲,在这份奏疏上花费的心血。</p>

    结果居然让妖后,直接驳回了。</p>

    上官仪紧绷着脸,身为正人君子,“牝鸡司晨”已经是他所想出来恶毒的成语了,真要他像骆宾王那样骂,还真骂不出来。</p>

    他眼中透着强烈的敌意,道:“妖后不除,大唐必乱。”</p>

    上官庭芝登时脸色苍白,竟不知如何接话了。</p>

    他知自己父亲与武皇后向来不睦,却不想发展到今日这地步了。</p>

    细细来,上官仪与武皇后的恩怨,确实不。</p>

    上官仪是李治用来对付关东世家的利刃,拜相之后,深受器重,可谓风头无两,直到武皇后渐渐涉政。</p>

    上官仪自为相以后,一直筹谋着一事。</p>

    尤其是长安城</p>

    但上官仪不同,上官仪的人设,注定不能与武皇后同流合污。</p>

    君权、相权本就相互掣肘,属于此消彼长的存在。</p>

    双方互有胜负。</p>

    短短的半年里,上官仪、武皇后已经明争暗斗许多次了。</p>

    关中经过汉唐八百年发展,已经不复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的美誉,水土流失严重。</p>

    李治朝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换相,有道是铁打的许敬宗,流水的诸相。</p>

    上官仪才智绝伦,自是如此。</p>

    这十八位宰相,也就长孙无忌、褚遂良、许敬宗当得长久。</p>

    武皇后本就缺乏母仪天下的资格,立她为后都闹出了不的风波。</p>

    上官仪青云直上的势头,也因武皇后的出现而中止。</p>

    这一切是利益层面,还有政治层面。</p>

    作为全世界最繁华伟大的城池,很多时候都是在超负荷的运转。</p>

    这是他的风格人设,人设一旦崩塌,未来也就完了。</p>

    这样的人注定无法敷衍趋势</p>

    恩怨便是这般累积</p>

    上官仪身为宰相需要培养自己的心腹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在处理政务上得心应。</p>

    每遇水旱灾荒,长安就物价飞涨,斗米千钱,百姓难以存活,连皇帝也不得不率领百官离开长安就食于洛阳。</p>

    武皇后吃了,上官仪自然得饿着。</p>

    新相继位,便有人在背后议论,能够拜相多时。</p>

    既已到了为人臣子的巅峰,自是想着多干些时日,从容施展自己一生所学,名垂千古。</p>

    众所周知,前两位干的久那是李治在登基初期处于无权阶段。一旦掌握了权势,结果并无二质。</p>

    李治朝的宰相是绝对的高危职业,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p>

    这只是其一</p>

    故而甚至有戏言“逐粮天子”之称,也是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是笑柄。</p>

    君权强,则意味着相权弱;相权一旦强,则君权必弱。</p>

    何况任相之人,哪个不是惊才绝艳的人物?</p>

    于公于私,上官仪都无法与武皇后同路而行。</p>

    李治继位至今十年余,从长孙无忌、褚遂良开始,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李世勣、柳奭、宇文节、韩瑗、来济、崔敦礼、李义府、许敬宗、杜正伦、辛茂将、任雅相、许圉师、上官仪,细细数下来已经有十八位宰相。其中还有如于志宁、杜正伦这样罢免后又再次任免的。</p>

    何况现在后宫干政,这是政治场上的大忌。</p>

    一个宰相,要是没有可以调动的人,那跟光杆司令有何区别?</p>

    武皇后也在这时培植起了自己的势力,庙堂上的肉就那么多。</p>

    上官仪想要干一票大的,就是解决长安的粮食危。</p>

    有了许敬宗这样的例外,都觉得自己可能成为另外一个意外。</p>

    李治整的这一出帝后共治,夫妻二人并力,让皇权更加强大巩固,进一步压缩了相权的力量。</p>

    许敬宗可以漠然以对,大家都知道他的德行,不会过于要求他。</p>

    上官仪为人清高,往来之人,大多如此。</p>

    许敬宗根深蒂固,自不受影响,上官仪这屁股还未坐热的宰相,自然受到了影响。</p>

    今日退下的奏章,彻底激怒了上官仪。</p>

    十余年,宰相起落高达二十次。</p>

    但因宰相这个职位是天下官员最高的追求,所有官员,不论文臣武将对此都趋之若鹜,也形成了一个惯例。</p>

    只要办成了这事,上官仪相信自己就能得到李治真正的器重信任,而不是陈青兕的替代品。</p>

    陈青兕确实出色,乃天下少有之奇才俊杰,但他上官仪却也不逊之。</p>

    上官仪是陕州陕县人,家住三门峡附近,对于周边的地形地势了如指掌,而黄河之险,就在三门峡。</p>

    三门峡也是粮食无法通过水路运达长安的关键。</p>

    只要克服三门峡的难题,就能解决粮食的运转问题。</p>

    自从得知朝廷一直未东粮无法西进而犯愁,上官仪便有了心思,动了想法,只要自己为朝廷解决此事,岂不是天大的功绩?</p>

    上官仪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凭借自己对当地的认知,思索出了一套可行之法,只要成功实施,可以缓解长安的粮食危,让天子逐粮这种事情不再发生。</p>

    这是上官仪憋着的大招,就等着在这个时候,证明自己。</p>

    结果让武皇后给否决了</p>

    上官仪一直憋着的火,彻底爆发。</p>

    对于自己解决长安粮食危的方案,上官仪是很自信的。</p>

    武皇后如此坚决的驳斥,只有两种可能:一种真蠢,无法看懂奏疏所写之事,另外一种就是故意驳斥,因为两人不和</p>

    不管是哪一种,在上官仪此刻的眼里,都是不可原谅的。</p>

    </p>

    本来牝鸡司晨,后宫干政,已经是有违伦常。</p>

    现在不能坐以待毙,得直接反击,将此危害大唐的祸患,彻底除去。</p>

    上官庭芝见父亲主意已定,咬牙道:“父亲打算如何?”</p>

    &p;t;dvtentdv&p;gt;上官仪看了自己的儿子,笑道:“此事你无法插,好好完成本职工作,教育琨儿,才是你当前应做之事。最好再给我上官家添些人口。上官家为父这一脉,经昔年江都之变,一脉单传。为父醉心功名,绵延子嗣的重任,还得靠你。”</p>

    他口中的琨儿是他的嫡孙子上官琨儿,很是灵,深得他宠爱,但唯有一子不美。</p>

    上官庭芝知自己能力有限,帮不上忙,只能长叹退去。</p>

    上官仪笑着看自己的儿子离去,眼神肃然,满是杀气。</p>

    长安陈家宅邸。</p>

    张柬之、魏元忠相约拜会师母,顺便看一看师弟。</p>

    古人尊师重道。</p>

    张柬之、魏元忠皆认陈青兕为师,萧妙宸自是师母。</p>

    陈青兕不在京中,两人常一并携礼探望,看看能不能帮得上忙,略尽绵薄之力。</p>

    管家姜良看着张柬之、魏元忠熟络的打着招呼,“两位郎君,今儿不巧。我家主母应新城长公主之邀,与燕国夫人一起于大慈恩寺礼佛,近几日不在府上。”</p>

    张柬之道:“如此,劳烦管事收下我等心意,待师母归来后,再来探望!”</p>

    两人留下了礼物。</p>

    魏元忠道:“孟将,去我家中酌几盅?正好,我有事情与伱商议。”</p>

    张柬之微微颔首,伸作了一个请字。</p>

    两人一并策马而行,沿途不少人上前问好打招呼。</p>

    张柬之、魏元忠因为陈青兕的关系,发展势头之迅猛。超越了所有同届考生。</p>

    张柬之被陈青兕安排进入了大理寺,凭借自己沉稳多谋又刚烈的性格,很快就在大理寺打下了基础。</p>

    在大理寺这种地方,想要混出头,最好的办法就是胆大,敢出办事,还得有底蕴,不怕报复。</p>

    张柬之有陈青兕以及清流一脉做靠山,自是无所畏惧,不畏强权,连续办了几个漂亮的案子,取得了不的名望,已经身为大理寺律博士。</p>

    而魏元忠仗义热情,擅于结交同僚,简称社牛,在吏部也是如鱼得水,也升为令史,成为吏部里的后起之秀。</p>

    两人都是前途无量的政坛新星,不少人都有心趁着二人一飞冲天之前结个善缘。</p>

    张柬之、魏元忠早已习惯,从容应对,直至魏元忠的宅邸。</p>

    两人就在后院,席地而坐。一边欣赏着庭院里的盎然春意,一边品尝杯中美酒。</p>

    “孟将兄恩师,此番出镇百济,却躲过了一场争端。当真是吉人天相”</p>

    张柬之道:“躲不过的!不过恩师威震东夷,就算未来掺合其中,也多了许多筹码。不至于如上官相公这般”</p>

    两人的自然是关于武皇后涉政,帝后同朝的事情。</p>

    在这个时代,皇后涉政就是一大罪过。</p>

    要不然汉武帝为何要去母留子?</p>

    前朝外戚对国家的伤害之大,历历在目。</p>

    清流一派,对于武皇后涉政大多都报以反对态度。</p>

    只是李治对庙堂的掌控力太深,唯一有资格提出反对的许敬宗又是两面派。</p>

    朝中官员是没有办法,但并不代表认同。</p>

    尤其是清流派,在这种大是大非上,态度是出奇的一致。</p>

    陈青兕固然远在百济,没法表态,但他身为清流的魁首。</p>

    在张柬之、魏元忠这些人的眼中,那就是榜样的存在,自然相信自己的榜样不会让他们失望。</p>

    魏元忠也明白这点,低声道:“我在吏部,消息来源的广,发现了古怪的事情。”</p>

    张柬之道:“一人计短,两人计长,你我合计合计。”</p>

    魏元忠道:“我怀疑皇后在邀名。”</p>

    张柬之道:“怎么?”</p>

    “孟将可听过武皇后向陛下建言请禁止天下妇女为俳优之戏?”</p>

    张柬之颔首道:“自然听了。”</p>

    俳优之戏是指演滑稽戏的艺人,武皇后这是为天下女子谋福,获得了不的美誉。</p>

    魏元忠道:“此事发生以后,武皇后贤德的风向广为流传,当年迫害长孙家的事情,竟然给掩盖了过去。一开始,我没有多想,平心而论,抛去涉政不,武皇后除了长孙家一事,落井下石以外,其他时候的表现,还是有母仪天下之风的。但她的两个家人,实在不敢恭维。可不知从何开始,荣国夫人、韩国夫人的名望也出现了反转。”</p>

    “我暗中留意了一下,他们一家子,竟然有大善人之名。”</p>

    “就算这里是洛阳,不是长安,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两人在武皇后还未有今日势的时候,已经跋扈的无法无天。现在武皇后得了势,内有陛下撑腰,外有许敬宗、房仁裕,她们反而不嚣张了?孟将兄,不觉得奇怪?”</p>

    张柬之点头颔首道:“确实如此!”</p>

    他在大理寺任职,以他的官职履历是无法经大案的,但在长安的时候就多次听到同僚的抱怨,武家的案子最难处理。</p>

    可到了洛阳,确实没有听过类似的事情了。</p>

    魏元忠给自己斟满了一杯酒,一饮而尽,道:“她已贵为皇后,还要想发设发的邀名,这是为何?难道是想以此证明自己?”</p>

    “不对!”张柬之道:“她邀名的对象不是我们,而是百姓。如果是想得到百官的认可,她不应该如此。”</p>

    魏元忠皱眉道:“弟也是这般想的,只是想不通,现在不喜反对的是官吏,她若想证明自己,当施恩于文武官员,而非百姓。他越是如此,越惹人不快。”</p>

    张柬之闭目沉思,脑海里走马观花,将最近关键事情,一点点的从脑海里摘取出来。</p>

    良久</p>

    突然,他神色惶恐,略带震撼。</p>

    魏元忠忙问:“孟将兄,可是想到了什么?”</p>

    张柬之摇了摇头,想给自己倒一杯酒,结果持拿酒壶的竟微微颤抖,酒水洒落上。</p>

    张柬之将只有半杯的酒水一口饮下,沉着脸一言不发。</p>

    魏元忠双眸凝重,张柬之年少老成,少有失态之事,可见他想到了很严肃的事情。</p>

    “若不方便,孟将兄可以不。”</p>

    张柬之低声道:“可听过陛下有心封禅?”</p>

    魏元忠毫不犹豫的道:“陛下并没有表态,但都知这事陛下的意思。以陛下之功,封禅并无不可,只是略急了些。”</p>

    张柬之一字一句道:“封禅,有三献,初献、亚献、终献。”</p>

    魏元忠醒悟过来,直接吓得呛住了口水,不住地咳嗽。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