械厂。
一辆辆卡车停留在门口,高大的个头,一看就是泉城汽车厂出产的擎天柱。
而此时,司正在紧张的对车子做最后的检查。
而在车子旁边,后勤人员正忙着做最后的盘点。
两侧还有许多的工人,正在跟家里人告别。
这些人中不仅有总厂的,还有来自各个分厂的,得知工厂要派人派物资去支援灾区,不少人都报名去救援。
只是考虑到工厂生产情况,以及人员的年龄身体问题,械厂派出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化工厂跟制药厂,眼下情况更是人短缺。
倒是木材厂那里派了不少学徒,算是代表了械厂了。
杨涛站在保卫室门口,看着忙碌的众人,脸色平静中带着一抹担忧。
上次去石城的时候,为了加快速度,械厂保卫处的装甲车被抽调一空。
后来又被徐江河给截留下来。
本来打算新出来的装备保卫处的,梁作新也是这样想法。
却没想到,竟然又碰到了地震。
以至于现在车间生产的装甲车,根本就没几辆。
所以这次,装甲车就没安排,取而代之的便是从车队中抽点出来的擎天柱。
杨涛皱眉并不是觉得不好,相反,别看擎天柱装的多载重大,但跑起来不比解放沪上的卡车差,就是黄河重卡都得矮一头。
所以这次南下运输应该是没有问题。
不过杨涛担忧的是,这一次抽调后,若是下一次再来,怎么办?
最后总不能见拖拉三轮车都用上吧!
杨涛心里担忧着,毕竟专家都了,这地震到现在还有多次都没数呢!
目光看向工厂外马路上停靠的卡车,那些明显一号的存在,是其他工厂的车队。
这次前去南边救灾,械厂可谓是大笔,拿出的东西最多。
这其中,就有纺织厂的车队。
两家工厂算是亲密伙伴,这次去一起走也能互相有个照应。
“老杨,没想到这次是你去啊!”
“我还以为是杨呢!”
纺织厂厂长翟静穿着一身黑色外套,齐耳的短发,一副干练模样。
在她身旁是纺织厂的几个领导,这次一起过来,给队伍送别。
这次来主要是送人,当然也有跟械厂好好交流的意思。
现如今,械厂可是总部直属单位,地位可是不可同日而语。
就是她们纺织厂,也要将心态摆平,重新调整定位。
正好她们赶制的一批帐篷,这次要送去。
不过,看着械厂这么多高头大卡车,翟静再看看自家的卡车,心里还是有种被比下去的感觉。
不仅是她,其他几个工厂的厂长书记也有这心思。
可没办法,现如今,国内有这实力装备这种大卡车的,除了全城那边,也就械厂了。
这还是械厂提供发动的缘故。
当然,人家双方关系密切也是最主要原因。
跟械厂打好关系,好处多多不,也是双赢啊!
“杨本来是要去的,不过这边的事情也需要他。我这闲人,就发挥着余热了!”
杨佑宁在一旁招待着,刘怀民跟陈宫在不远处同样招呼客人。
“重要的事?不会是,那什么飞的发动吧!”
翟静突然笑道,脸上多了一些揶揄。
械厂要搞飞发动的事,在她们圈子里不是什么秘密的事。
不过大家也都明白,这什么飞发动,估计就是杨涛的“一意孤行”,否则的话,以杨佑宁和刘怀民的老练,能够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至于械厂能不能做出来,不少人还是看好的。
杨涛的本事在那,只要用心,做出来不过是时间问题。
只是这做出来的能不能用,大部分人都不看好。
尤其是现在国内的研究,各项工作进展如何大家都清楚,要不然飞早就飞起来了。
所以,翟静等人都觉得,这飞发动,估计就跟以前轧钢厂搞出来的蒸汽发动一样,可以解国内的一时之需。
但要用在国防上,那是痴人梦。
至于将来,杨涛会不会持续改进,那就看后续发展了。
毕竟现在这些大卡车的发动,不就是从那时候,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嘛!
杨佑宁没有接话茬,实在是这些事他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昨天他旁敲侧击询问的时候,听这第一步就磕了个跟头,现在还没迈出去呢。
这让他原本对杨涛的那点信心,有点晃动。
其实跟杨涛在一起共事多年,对其印象一直都没有个明确的归类。
年轻,有才华,或者用才华惊艳来形容也不为过。
同时,遇到事情的时候,又有种不符合同龄人的成熟稳重。
可要他成熟吧,有时候又会整出一些年轻人的‘篓子’,用锐意进取来形容都算是好听的了。
更有时候还会跳索得厉害。
这种矛盾的存在,一度让他觉得,这家伙就是个老怪物套了层年轻人的皮。
当然这只是他想想,现实哪有可能啊。
“老杨,车子都准备好了,一路要心!”
恍惚间,背后传来杨涛的声音,杨佑宁立马回头看了眼,随后笑道,“放心吧,这种场面也不是没见过,没啥事。”
杨佑宁的轻松,但心里明白着。
灾区工作,绝对比想象的要艰难。
“翟厂长!”
杨涛又跟翟静打个招呼。
凭借王主任的关系,两人算是比较亲近,私下里的时候,都是叫翟姨的。
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里的读书人请大家收藏:(四合院里的读书人
不过眼下这是在械厂,还是正式称呼的好。
“听你领养了一个女孩?”
“嗯,名叫苗苗,大名杨建华,今年六岁。”
“这么啊,唉!”
翟静叹息,也没多问孩子的事情,转头起工厂的情况。
两人在一旁简单了几句,这时候也不便多,很快刘怀民等人也凑过来,众人见面后,便跟杨佑宁告别。
杨佑宁平时有些矫情,可现在灾区情况紧急,也不多啰嗦,车队准备好便上车出发。
等车队离开械厂,其他工厂的领导也陆续离开。
杨涛在大门口将人送走后,这才跟刘怀民回到械厂。
杨佑宁离开后,负责的任务就需要他们来分担。
杨涛也没办法,少了一个人,还是工厂的厂长,一般人还真分担不了。
回到办公室,娄晓娥就将一摞报告文件抱过来。
“这么多?”
娄晓娥翻个白眼,“这还多?也就才一天的!”
杨涛低头看了看自己桌子上的文件,不由叹气。
“怪不得老杨的头发越来越少了呢。就这样,整天坐在办公室,能行吗?”
着起身活动身体,往外走去。
“我先去车间看看生产恢复了没!”
娄晓娥还在想着杨厂长的头发确实比以前少了,可这跟坐办公室有啥关联?
应该没事吧。
只是不等她问清楚,就发现人已经没了,登时反应过来。
“你”
“你就是想偷懒!”
反应过来,娄晓娥没好气的喊了一句,却也无奈,谁让她是秘书呢。
“怎么就摊上这么个领导啊。”
离开办公室,杨涛还真没偷懒。
先是去了各个车间查看生产进度,其次就是安全预防情况,后续还不知道有多少次地震,也不清楚地震的规模是大是,但可以确定的是,有备无患。
只要预防措施到位,只要工人警惕性时刻保持,就能避免悲剧发生。
至于可能出现的损失,械厂也做了准备,能够尽快恢复生产。
车间看完,杨涛又去了后勤转了一圈,各个部门过了一遍后,械厂的大体情况杨涛已经了解个七七八八,心里也有了主意。
当下,械厂还是按照先前的任务执行,各车间遵循任务生产,各部门互相配合。
可以地震对总厂的生产影响并不大,按部就班的进行。
可等杨涛回到办公室准备拿着饭盒去食堂吃饭的时候,刘怀民就匆匆找上门。
“涛,我刚接到上级电话,要召开动员大会,你赶紧跟我去一趟。”
杨涛一愣,立马接过娄晓娥递过来的文件包,下楼上车。
“动员大会?救灾的?”
“十有八九。”
“咱们械厂还能出啥?”
刘怀民摇头。
两人都猜到了一些,但都觉得械厂除了出人还能干啥?
现在灾区要的是物资,是粮食,是帐篷,他们这些顶多那点物资出来,可两次过后,库存已经去了十之七八,就是当月的工人福利都取消了。
剩下的也到来安全库存,要是搬空家底,械厂吃什么?
到时候正常运转都会很难。
毕竟工人也是人,还要养家吃饭。
虽然在革命的指引下,饿着肚子也能干活,但那样的不确定性太多了。
尤其是械的操作,人在虚弱的时候,精神无法集中,是要出事故的。
这样下来,工人生产降低,完不成任务,影响革命建设,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每况愈下。
两人在车上都没多,但心里想的都一样。
械厂必须要维持正常运转,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进入恶性循环。
不过他们也明白,自己都能看出来的情况,上级领导肯定也会看出来。
要维持稳定,就得维持当下的局面。
车子来到一处楼前,杨涛下车后,就看到大门口处执勤的士兵,还有旁边墙上挂着的木牌子。
‘抗震救灾统筹处!’
不是动员大会吗?
怎么就成统筹处了?
杨涛看的直皱眉。
刘怀民也看到了牌子,然后跟杨涛对视一眼,随后往里面走。
前面后面还有许多人正在赶来,其中不少人都面熟,不过这时候大家都心里揣着事,看到后只是点点头,没有多。
等两人来到大厅后,就看到两侧的登记人员上前,询问登记后,就给两人发了两张准入证,并且有工作人员带着进入其中。
两人走到内部时候,已经有不少人坐下,其中杨涛看到了刚刚见过的翟静。
等工作人员将两人带到座位时,刘怀民跟杨涛又是吃了一惊。
因为这座位,竟然是在第一排,还不是边缘位置。
这可不是一般的事,按理上级召开这么重要的会议,与会的领导肯定不少,让他们在这里,除非是有什么事,否则不会这么安排。
两人对视一眼,看出这次会议的不同寻常。
等工作人员离开后,趁着会议还有时间,杨涛跟刘怀民立马离开位置。
“翟姨,您也来了。”
杨涛直接找上翟静,坐在旁边,开口寒暄着。
然后又压低声音,“翟姨,这次动员大会啥情况?”
杨涛可是听王主任过,翟静本身能力是有的,要不然也不会成为纺织厂的厂长,还是那种实权在握的主。
但真要起来,她背后的男人,才是最关键的存在。
至于关键到什么地步,王主任只是了一句,‘你们院里的余主任上级的上级。’
杨涛就懂了。
看到杨涛一副凝重模样,翟静的脸上同样严肃。
只见她身体不偏不倚,只是稍微低头,然后同样声道,“这次动员越过了各个部的大佬,直接召集工厂领导来的。”
“什么意思?黄老他们不知道?”
杨涛心猛地提起来,原本他跟刘怀民觉得参加这次会议,是因为他们械厂总部直属的缘故。
可现在看来,貌似不是这么回事啊。
抬头看看左右,然后就看到不是原先一部工厂的领导,至于后面陆续进来的,熟人也是不少。
杨涛想到什么,然后低下头,“翟姨,这次会议是谁主持的?”
翟静点点头,杨涛这样问,显然看出事情的症结。
不过她也不清楚,时间太匆忙,家里的那位又忙着南边的事情,只是来了句,要她慎重便没再多。
“不清楚。”
翟静轻轻着,然后看了杨涛一眼,“一会儿,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当出头鸟。”
“还有,要慎重做决定。”
完,便不再多。
周围已经陆续来人坐下。
杨涛点头,“我明白。”
回到座位坐下,前排不少人都不认识,但大家都正襟危坐,没有交流的意思。
杨涛便安静的坐着,琢磨着‘慎重’的意思。
过了一会儿,刘怀民过来坐下。
只是看他脸色非常严肃。
喜欢四合院里的读书人请大家收藏:(四合院里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