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历史军事 >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第三百二十六章 末代状元
    实际上齐柏林还真的联系过李谕,不过并没有探讨什么具体的技术细节。齐柏林伯爵只是在电报中提到了权问题,因为他想用李谕的星战系列做海报,并且发在报纸上,宣传自己的飞艇事业。李谕虽然知道飞艇不是长远之计,但是没有反对他,因为科技树的发展就是开枝散叶。而且李谕还主动回信,与他探讨了动力与载客量的关系,飞行角度与风向的关系等等具体技术细节。因为他想到的了一个损招,不过是针对日本人的损招。自己既然不会从军从政,但可以稍微在科技树上带歪一下日本。日本不像德国那样能拿出来大量的科研资金。一战前能有大量闲钱搞科研的,只有欧洲几个国家以及美国。老美虽更有钱,甚至比不上欧洲几国的科研投入。投入最大的还是英德法,尤其德国这个超级技术狂。也正是因为德国在科学及人文上的大力投入,让一向非常傲慢的英国学界都承认德国是个先进国家。但目前的日本和他们相比,更像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以日本人的性格,超爱精打细算,每分钱恨不得都要花在刀刃上,所以他们的科研投入是非常有限的,还要力求稳准狠。而这本来就是个错误的策略,因为科学技术上的大跨步很难如此实现,肯定是要长期投入,一点点突破。过程中花钱如流水。如果能想办法让日本多在科研上走点弯路,消耗他们的时间和金钱,对日本的国力来影响还是不的。大家都知道,日本一直喜欢赌,而且是赌国运,直接梭哈那种。打每场战争都是抱着赢了野鸡变凤凰、输了就玉碎的打算。不管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日本国内的战时财政压力都超级大。但日本对这些绝密消息封锁得很到位,所以清政府一直不知道。如果当时多撑一下,虽然还是打不赢日本,但起码谈判桌上能多不少筹码,可以少赔几千万两白银不在话下。算上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一共赔了23亿两,折合后世差不多00亿到200亿rb,绝大部分用在了军队建设上。想从他们嘴里抠出来这些钱自然没可能,不过可以让他们把一部分钱变成打水漂。所以李谕才不怕近卫昭雪去偷看飞艇的技术资料,他甚至想让日本人更多了解一下。到时候不定日本人还得谢谢李谕哪。李谕可是知道,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期学航空的人并不多,能分走多少是多少。得让日本人感受感受什么叫做跨越一个世纪的智商压制。——次日,袁世凯去了西苑递交奏折。慈禧翻开看了一眼,就知道是关于废除科举的事情,顿时感觉头大。这可不仅仅是祖宗家法那么简单,让她下决定废除一个延续千年以上的制度,确实有够纠结。慈禧对他:“记得去年上过这样的折子,不是了新学与科举一并推行,先试验几年再?”袁世凯回道:“太后,当今之势,科举一日不废,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便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中国也就永远不能进于富强,永远不能争衡各国。”慈禧:“有你得那么严重吗,这么多年不都过来了。”袁世凯:“事情已经迫在眉睫,日本国推行新式教育之成效近在眼前。”朝廷中最坚定废除科举的,就是袁世凯和张之洞,去年便是他们两人联合上的书。尤其袁世凯,对废除科举一事最为积极。因为他本来科举之路就屡屡受挫,后来干脆弃文从武,对于科举素无好感。在搞洋务、新政的过程中,对西方新式学堂又有了不少了解。而且从实际利益上,废除科举对袁世凯同样好处多多:科举废除之后,他中大量新式学堂出身的北洋人马,正好可以获取更多政治利益。两位实权派总督的联合上书,引起了朝中重视。刚刚成立的学部,两位管学大臣张百熙和荣庆都支持废除科举。军处里,曾经的首席军大臣荣禄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因为在荣禄看来,他并非科举出身,如果支持废科举,那么会给人落下口实,认为是掺杂了个人感情。站在荣禄一边的反对废除科举的,还有军大臣王文韶。另两位军大臣瞿鸿、孙家鼐则同意废除科举。荣禄死后,庆亲王奕匡补录成为首席军大臣。袁世凯和张之洞立马看出来,奕匡就是个和稀泥的,没什么成见,虽不会公开表态支持废除科举,但也不会阻碍。所以一众朝中大员,反对废除科举的只剩下了军大臣王文韶。慈禧看向一旁眯着眼睛的奕匡:“奕匡,你怎么看?”奕匡这个老滑头立刻回道:“全凭太后英明决断。”“啧!奕匡啊,你多少帮哀家拿个主意。”慈禧道。奕匡只得:“兹事体大,奴才觉得我们应该先开个会再商讨一下。”他可没有魄力做这么大的决定。慈禧正好现在不想表态,于是对奕匡:“好吧,你就去同朝臣研讨一下。都退下吧,哀家要与德龄学习一下一些英语,今晚还得同公使夫人们开个茶话会。”慈禧出席这种场合,一般都是带着裕德龄为翻译,毕竟裕德龄会的语言还是比较多的。奕匡等人退出后,来到外面军处的值班室,奕匡坐下后,其他人接着依次坐下。“吧,都怎么看?”奕匡问道。军大臣王文韶已经憋了一肚子话:“在下坚决不同意废除科考,老夫一日在朝,必以死争之!”这种发言很让奕匡头大,在他看来一点都不圆滑。袁世凯:“王大人,您也看到了,如果科举不废,士子肯定不会甘心去新学堂。只有断了这条后路,才有发展新学堂的真正可能。”王文韶道:“得轻巧,如今全天下已经有数十万学子为了科举费心费力寒窗多年,难道要让他们无处可去?”王文韶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实际上是必经的痛楚。袁世凯:“所以我今日才上书,应当立即废除科举,而不是逐渐递减科举录取名额。快刀斩乱麻,早晚都有这一天,长痛不如短痛。”王文韶:“武断,太武断!”袁世凯见不动他,于是对奕匡:“王爷,不然您再给各路督抚、将军发函,问问他们的意见,咱们少数服从多数还不成?”奕匡竟然答应了这个非常“民主”的决定:“好主意,我今天就命人依次询问。”他心里想的是正好可以把事情往后再拖一拖。不用再讨论这个棘的问题,奕匡很高兴,聊起了其他事:“听最近京城里有日本人对帝师李谕要痛下杀,这件事怎么处理的?”袁世凯:“好像是一个大清邮局的邮差捏造了信件,诬陷于他。”奕匡点点头:“还好不是日本人指使,不然真是难办。袁大人,你曾总督朝鲜多年,与日本军方有不少接触,他们会不会真的派军队与俄国决战?”袁世凯在朝鲜还是有不少耳目的,回道:“王爷,现在日本已经在朝鲜登陆,目标直指旅顺。”“哎呀!”奕匡颇为吃惊,“要是真在咱们的地儿上打起来,可不好办。”袁世凯问道:“王爷认为应该如何处理?”“这我可不准,要问太后的意见。”奕匡连忙。袁世凯澹澹笑了笑,:“在下知道了。”——李谕正在家中书房伏桉工作,吕碧城在外面敲了敲门。李谕:“进来就是。”吕碧城轻步挪进来,:“严师让我告诉你,请你去一趟大学堂。”“大学堂?有什么事?”李谕问道。吕碧城:“好像是几名日本教员不在,他们无法解答学生们的一些数理问题,让你临时救个场。”严复的面子肯定要给的,李谕答应道:“走,现在就出发。”赵谦作为司,开着车带两人来到了北城的京师大学堂。来到教室后,严复立刻招呼他:“你终于来了!我们研究了半天,一点头绪都没有。”李谕走过去一看,差点晕倒,原来就是一些三角学的题目,最多就是较为基本的初中奥数题难度。问问题的是师范馆学生,但不管怎么,总体上比之前有了一些进步,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学数学应用题。李谕拿起粉笔,很快就在黑板上给他们演算完成。学生们大都是刚接触字母符号,一时之间没有搞明白。于是李谕又放慢速度,给他们再次演算了两遍,才有部分人理解。此时,窗外突然有一人赞叹道:“原来这就是西学中最精妙的数学,奇哉妙哉!”李谕看向外面,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于是问道:“你也是大学堂的学生?”窗外的人俯首道:“帝师大人,冒昧了!在下刘春霖,赴京赶考。曾听闻师长言及京城开设了一所西学大学堂,学的是真正经世致用的学问,遂来参观。”原来是今年马上就要高中的状元,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李谕问道:“你的师长是哪位,眼见如此开阔。”刘春霖:“回帝师,我曾在保定莲池十余年,师从吴汝纶吴大人,他曾经做过京师大学堂的中文总教习,不止一次提到这里才是真正的书院。”吴汝纶作为桐城派的代表,担任过很多年保定莲池书院的院长。李谕想起已经好久没有看到吴汝纶了,于是问道:“吴院长身体最近可好?”刘春霖暗然道:“院长已经过世。”李谕一惊,回道:“节哀。”刘春霖:“吴院长曾经告诉我们,新学是未来之学,而且庞杂繁复,比之儒学甚之百倍。而基础学科如数理等学问,更应该推广开来,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学帝王之学。”李谕并没有和吴汝纶有过多少交流,没想到这个做了多年书院院长的老学究,竟然有这样开明的思想,难怪能当京师大学堂的中文总教习。他可比岳麓书院那位顽固守旧的山长王先谦好多了。于是李谕继续同刘春霖聊起来:“我记得吴院长曾经在花甲之年远赴日本考察过教育。”刘春霖:“没错,这趟旅途对院长影响颇大,他去的地方不多,但第一站就去了马关。遥想当年李中堂在这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还中了一枪,身心俱损,令院长感慨不已,写下了‘伤心之地’四个大字。”吴汝纶和李鸿章有不少交集,因为他两个都是曾国藩的门生。曾国藩的门生里,最出名的肯定是李鸿章。不过李鸿章并不是“曾门四弟子”。在四弟子中,曾国藩最期盼会有成绩的,是张裕钊和吴汝纶。看得出,京师大学堂复办时选择的这些人,都极为匹配:张百熙、严复、林纾、辜鸿铭、吴汝纶,以及美国人丁韪良,都是有本事、有能力又真心想办新式教育的。李谕:“吴院长爱国之心,可敬可佩。”刘春霖继续:“院长回来后,多次告戒我们有会应当在求取功名之外多学学西学,并且不应只限于政法。“他提到在日本时,一位叫做山根的少将来拜访过他,两人谈及吴院长的儿子以后的志向是什么时,院长回道,日后将学政治法律。“山根少将听后哈哈大笑,然后,‘贵国人喜学宰相之学,满国皆李傅相也’!院长甚为触动,回国后亲言,即便是学西学,中国学子仍读书只为考取功名,学所谓‘帝王之术’,想的是如何做大官,埋头做事的基础学科则无人问津,这是万万不成的。”李谕听了也挺感动,道:“好一句‘满国皆李傅相也’,但大多世人仍旧蒙在鼓中,看不清时局。”吴汝纶老先生出国也算是受辱,但起码明白知耻而后勇,可惜过早去世,没有看到科举废除的那一天。不过就算真看到,他做了一辈子儒学教育,内心估计也会非常纠结吧。而那位日本山根少将的话非常鞭辟入里,他还算不上什么日本知名人物,已经看得如此透彻,更别提其他日本精英了。

    ()(e)

    </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