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和魏广德在和两位太后一问一答间,已经不经意泄露出许多内容,只把最后一位阁臣张四维听得一愣一愣的。</p>
平定缅甸,还要礼部准备什么仪注?</p>
关键,他们的对话里反复提到彻底平定缅甸,到底是个什么意思?</p>
不清楚内情,张四维干脆闭嘴,就静静听着他们的对话。</p>
“那李成梁现在已经是左都督了吧。”</p>
陈太后又开口问道,适才她就在想这个事儿,李成梁左都督的官职,其实已经到了大明武将的最高职位。</p>
之前冯保已经很隐晦的提过,魏广德承诺若是李成梁平定缅甸,将其纳入大明图,他会保举他成为勋贵。</p>
勋贵是什么,自然是有爵位才算是勋贵。</p>
如果只是世袭武职,那怕给个指挥,其实依旧不能算是勋贵。</p>
大明的世袭指挥使多的是,戚继光家里传的就是世袭指挥,可他也不算勋贵。</p>
陈太后是理解其中差距的,想到朝廷还需要李成梁在缅甸出力,看了眼还处于兴奋中的李太后,又看了看皇帝朱翊钧,现在他还处于有点懵逼的状态。</p>
缅甸打了胜仗,他能明白,但这不是正常现象吗?</p>
大明要是连个缅甸都打不赢,那李成梁才是该罪该万死。</p>
至于缅甸撤销原来的宣慰司制度,设省由朝廷直接管辖,他也没觉得有什么关系。</p>
想到以后修实录,会记载万历年间,大明继续开疆拓土,完成四海平定的丰功伟绩,朱翊钧的名字,或许能成为大明历史上仅此于太祖和成祖一样的存在。</p>
陈太后终于还是下定决心开口道:“魏次辅。”</p>
此时,魏广德站在堂下,腰微微躬着,还在等陈太后示下。</p>
听到陈太后喊声,急忙再次弯腰。</p>
“给李成梁递个话,如果缅甸事做的好,你承诺的事儿,哀家准了。”</p>
“臣带李成梁谢娘娘恩典。”</p>
听到陈太后的话,魏广德当即行礼,嘴里道。</p>
这话,场内李太后和张居正、魏广德自然知道是什么意思,一边的冯保也知道是什么意思。</p>
魏广德只承诺保举,可最后能不能行,最终拍板的其实就是陈太后。</p>
隆庆朝皇后,当今天后,她的懿旨自然是最有权威的,甚至超过了万历皇帝自己生母李太后的旨意。</p>
她答应给李成梁封爵,那缅甸只要安稳纳入大明行省,他这个爵位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p>
即便是个终身爵,在大明也是不得了的事儿。</p>
除了外戚,大明多少年没有封爵了。</p>
最近的爵位,还是嘉靖初年封给王阳明的爵位,理由是平定宁王叛乱。</p>
但实际上,嘉靖皇帝封爵只是为了做个姿态,以扫清前朝弊政。</p>
真实情况是正德十四年宁王作乱,武宗承诺可以平息叛乱的臣子会被封为伯侯。</p>
王阳明做到了,但正德皇帝并没有实现诺言封王阳明的爵位。</p>
嘉靖皇帝虽然封了王阳明爵位,但其实并没有得到他的认可。</p>
实际上,王阳明的爵位不仅不是他仕途上的助力,反而几乎绝了他的仕途。</p>
在此之后,嘉靖皇帝不仅没有继续封爵,反而收紧了外戚爵位的发放。</p>
嘉靖皇帝在位时,为了扫除外戚、奸佞之臣,将前朝的一些爵位收回,对爵位进行了大整顿,打击了权臣的势力。</p>
例如昌国公张鹤龄就是被夺爵中的一员,后来嘉靖皇帝要求外戚爵位不准世袭,对待自己的母亲、皇后的家族也是如此,可以封爵,但不可以世袭。</p>
按明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p>
爵分两种,一种是只授终身,一种是可以世袭,世与不世,以军功大而定,均给诰券。</p>
以军功封爵的世袭爵位只能传给身体健全的后代,比如定兴王张辅的嫡长子因为腿瘸不能袭封英国公,英国公爵位只能传给老来得的庶子宁阳王张懋。</p>
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也只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皇后(包括皇太后、太皇太后)父兄或驸马等凭借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p>
虽然陈太后没有给李成梁的是什么爵位,但魏广德也能猜到,大概就是个终身爵位,也就是流爵,除非他能够继续为大明开疆拓土。</p>
拿下缅甸,他还能继续往那里拓土?</p>
东南亚貌似都是太祖皇帝的不征之国,而继续向西</p>
魏广德立马打住了这个念头,大明没有能力继续外扩,除非真正封藩王,把地方统治权交给藩王。</p>
因为当下的通讯技术,大明没办法对太过遥远的地方加以管理。</p>
随着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言论后,中国人骨子里其实就已经没有了阶级观念。</p>
虽然统治者一直想要强化等级尊卑,但实际上就是但凡鞭长莫及,往往都会演变成内乱。</p>
这点,和西方相对稳固的阶级制度差别很大,西方的贵族可以传承无数代,甚至传到后世。</p>
但中国不行,已经没有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土壤。</p>
现在大明的疆域,已经是这个时代所能统治的最大疆域了。</p>
等内阁三人从慈庆宫出来,一路无话回到内阁。</p>
张四维还是很能忍得住,出宫后一句话都没有问出口。</p>
“善贷,你看要不要召兵部和礼部的人过来商议一下,让他们早做准备?”</p>
进入内阁后,张居正才开口问道。</p>
闻言,魏广德思考片刻就点点头,道:“是该给马尚书和谭尚书此事了。”</p>
“谭子理也不知道?”</p>
张居正惊讶问道。</p>
“都是我和李成梁商议缅甸事时的,兵部并不知情。</p>
此事关系甚大,若不是对缅大局已定,我也不会轻易出此话。</p>
万一传出去,朝廷再没能实现,对朝廷威望影响太大了。</p>
也就是现在缅王及其子被擒,此事才有了些许希望。”</p>
魏广德开口答道。</p>
“子维,你给兵部和礼部下条子,请他们过来一趟。”</p>
张居正转身对张四维了句,就拉着魏广德进了值房。</p>
“善贷,你对缅甸到底怎么考虑的,你得好好和我清楚。</p>
昨晚只个大略,想来你和李成梁应该就缅甸各部有个大致的规划了吧。”</p>
进了值房,张居正马上就问道。</p>
别觉得明军占领缅甸,在那里设省进行管理是件很容易的事儿,安南就是前例。</p>
成祖时期就在安南设府县,派官员治理,结果最后明军还是不得不撤出。</p>
此事影响其实还是挺大的,特别是对东南亚藩国来。</p>
听到张居正问起,魏广德也不在隐瞒。</p>
</p>
昨晚不过是想吹个气,提前透个风,哪知道缅甸那边捷报第二天就到了京城。</p>
结果嘛,比他预想的要好很多。</p>
虽然和李成梁的联系,让他对缅甸有了更多的认识,但缅甸大致情况和他们之前定下的策略倒是类似,可以尝试采用。</p>
于是,魏广德开口道:“据了解到缅甸详情,缅甸大致可分南北两部。</p>
缅甸南方人口稠密,也颇有经济,算是缅甸统治的主体。</p>
缅北之前被分为多个宣慰司,也是因为那里山高林密,不便大军攻伐,黔国公时也是因此而选择退出。</p>
本来按照之前的布局,几个宣慰司相互牵制,就可保证朝堂政令通达,可惜那些年朝廷在缅甸事上犯错太多,导致他们离心离德。</p>
之后我和李成梁商议认为,只有以缅治缅方为上上之策。</p>
简单就是利用缅南和缅北各部错综复杂的关系,分而划之,激起他们内部相互仇视,我大明方可坐收渔翁之利”</p>
魏广德把最初的大致设想了,其实这也是英国人对各地殖民地采用的策略,拉一派打一派,最后两派互掐成为死仇,而英国人则置身事外。</p>
不仅如此,为了在争斗中获得上风,他们两派还得想方设法讨好他们,希望获得来自他们的支持。</p>
张居正听完魏广德的讲述,沉默不语,脑海中飞速推演那种情况。</p>
不得不,这种办法似乎是治理外族最好的办法。</p>
若是能做到,那么缅甸北人和南人之间会相互仇视,而大明则是高高在上,对他们进行统治。</p>
不知什么时候,张四维也已经走进了值房。</p>
见到两人都保持沉默,他也不便开口,就静静坐在一旁空位上。</p>
半晌,坐在回过神来,看了眼张四维,这才对魏广德道:“此法若是用的好,倒是大善。</p>
只是单单让李成梁在缅甸,似乎尚且不够。”</p>
“叔大兄有何见教?”</p>
魏广德看着张居正,开口问道。</p>
“你打算在缅甸设巡抚还是总督?</p>
亦或者,就是布政使司?”</p>
张居正开口问道。</p>
魏广德明白了,李成梁终究只是武将,对于大明对地方的治理,还需要有个文职官员坐镇。</p>
就算缅甸不舍巡抚总督,李成梁在缅甸,虽然官职比布政使高,但是三司才是实际控制缅甸的衙门,李成梁实际能指挥得动的,也只有缅甸都司。</p>
魏广德低头思索起来,这个他倒是忘记了,大明一向以文抑武,但是李成梁,怕文官在那边坏事儿。</p>
看样子,还得挑选个懂事的人在那边为官才好。</p>
两人又陷入沉默,而一边的张四维却是听得明白,他已经前后贯通,知道事先慈庆宫里对话的意思了。</p>
大明,要实际控制缅甸,不再通过宣慰司间接控制。</p>
原来他们商议的是要为大明开疆拓土。</p>
虽然缅甸名义上早就纳入大明图,但实际上大明从未正在统治那里,倒是和藩国类似。</p>
朝廷可以给那些宣慰使下旨,可他们很多时候阴奉阳违,朝廷也是鞭长莫及。</p>
至于让云南官府惩戒,其实也就是而已,除非发兵,否则除了训斥,什么也做不了。</p>
要在缅甸安排个文官,协助李成梁镇守缅甸。</p>
张四维心里一动,貌似张魏二人还没有选出这个人。</p>
是不是可以由他举荐一个呢?</p>
张四维想到这里,心里忽然一阵火热。</p>
只要能派出他的人去缅甸,把缅甸治理成功,那他也有功劳不是。</p>
可是,就在张四维要搜肠刮肚寻找合适人选的时候,忽然一个念头出现在他脑海里。</p>
缅甸,云南巡抚都没几个人愿意主动去,他要是真举荐身边人过去,怕不是结仇吧。</p>
别人心没收买成功,还以为得罪了他,被他发配了。</p>
缅甸这个官儿,不好举荐。</p>
想到这里,张四维瞬间就熄了心思。</p>
还是不做这个恶人吧。</p>
反正他们想的虽好,可想想安南就知道,要把从未纳入圣人教化的缅甸纳入大明控制之下,何其困难。</p>
成功了自然可以百世留名,可失败了呢?</p>
张四维选择默不作声,反正一开始他就不知情,那就干脆一直不知情到底好了。</p>
成了,他这个阁臣也有功劳,虽然点。</p>
败了,貌似就是攻讦魏广德的好会。</p>
“其实,殷养实倒是个好人选。”</p>
就在这时,张居正忽然叹气道。</p>
张居正又想到了殷正茂,倒不是他是他的人,而是张居正确实看重殷正茂的才能。</p>
能文能武,在大明朝堂上,这样的有能力的官员是真的不多。</p>
不过,他已经打算让殷正茂来京城接替户部尚书的职位。</p>
如果让殷正茂去缅甸,那最少也得是总督,才能和他现在南京户部尚书的职位匹配。</p>
其实,就算如此,还是有些委屈他了。</p>
毕竟六部的官职和总督的职位,孰优孰劣一目了然。</p>
“养实六十多了吧,就算他愿意去,我也不敢安排他到那里。”</p>
魏广德听到张居正起殷正茂,只是片刻就给否掉了。</p>
不是能力,而是年龄太大了。</p>
去缅甸,非五十左右的人去不可,年纪太大别死在任上。</p>
“暂时若没有合适人选,我倒是提议让云南御史罗汝芳就任缅甸按察使。</p>
他在云南多年,想来去了缅甸,应该也能适用。”</p>
魏广德没考虑总督、巡抚人选,倒是先把缅甸的按察使司安排好了。</p>
“罗汝芳,可以,他此战为后勤督粮官,理应受赏。”</p>
张居正微一沉吟就点头答应了,“都司就让李成梁举荐,这样也有利于他在缅甸行事。”</p>
“布政使让谁去?”</p>
魏广德又提出个问题,得会收拾烂摊子的人,这个人选其实也不好找。</p>
若是朝廷没有选出总督、巡抚,那布政使就是那里文官的头儿了。</p>
其实,此刻魏广德已经有了个粗略想法,安排个布政使就好了,之后把云南巡抚升格为云缅总督。</p>
这样安排,李成梁在缅甸头上就没人了,云缅总督驻留昆明。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