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贡生 > 第四百九十五章 反将一军
    崔元是代表李鄌过来跟杨一清商议战术的。

    跟之前不同,现在的崔元,更好像是李鄌这路人马的领袖,甚至连武安侯郑英都愿意归他调遣,不为别的就在于之前崔元那一仗打得太用勇气,成为全军的楷模,在郑英看来既然都是朱晖派出来的先锋人马,跟崔元混,比自己单干更好。

    回头计算功劳的时候,郑英和他的两千将士或还会多捞点好处。

    崔元一上来就给杨一清展现了他的。

    杨一清听了这话,自然心里是不乐意的,我是上奏表彰了你在石沟城一战中的战功,但不代表我认同你的战术,更不会听你的调遣。

    一旁的张僩是老狐狸,一看这架势,便笑着插话道:

    崔元道:

    张僩有些气恼。

    遇到个理想主义的领兵人物,本还以为你是个英雄,感情是因为你无知无畏啊。

    杨一清对崔元的话倒是很感兴趣,他道:

    崔元道:

    杨一清点头认同。

    张僩瞅着杨一清,眼神好似在质问,就这样你还觉得他有道理?

    杨一清继而分析道:

    崔元还以为从杨一清这里得到了认同,笑道:

    杨一清随即板着脸道:

    此话一出,让崔元又有点意想不到。

    他还以为杨一清会跟他一样,在这种大事上是毫不犹豫就开始制定战略,谁知道现在居然来问他的意见。

    这种话跟先前张僩质疑他的内容如出一辙,也让崔元意识到,人家是把自己当外人了。

    崔元道:

    杨一清道:

    崔元点头道:

    张僩质问道:

    杨一清随即阻止了张僩,

    崔元道,

    杨一清道:

    崔元点头,大概也是下定了决心。

    崔元带人策马离开了。

    在人走之后,杨一清所部也停下来做短暂的休整。

    即便是连日连夜行军,将士们可以不睡觉,但也不能不吃饭。

    而且随着距离鞑靼人马越来越近,战事随时都有可能会爆发,杨一清也不得不让将士们做一下休整。

    等杨一清下马到了篝火之前,张僩过来道:

    杨一清道:

    张僩惊讶道,

    杨一清让人从篝火的锅里舀了一碗汤出来,但因太烫,还需要先放到一边,他道:

    张僩苦笑道:

    现在张僩也不想问杨一清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了,他似乎感觉到杨一清也挺疯狂的。

    不多时,郭鍧带着一名传令兵过来,道:

    张僩急不可耐问道:

    郭鍧为难道:

    杨一清道:

    张僩道,

    杨一清好似想明白事情一般道:

    张僩和郭鍧听得都有点发蒙。

    你到现在了,作为阵前的主帅,居然还惦记着远在两千里之外的皇帝给你下旨,来帮你调兵遣将?

    你杨一清是这么没骨气没能耐的庸人吗?

    不符合你的人设啊。

    杨一清道:

    张僩苦笑道,

    杨一清点了点头,显然他也没法反驳这法。

    杨一清叹道,

    张僩道:

    杨一清往火堆里加了块木柴,道:

    张僩杵在那,一句话都不出来。

    ()(e)  杨一清道:

    张僩感同身受,叹息道:

    杨一清道:

    张僩道,

    杨一清看过去,并没有摆出高傲的架子,反而以恳切的口吻道:

    张僩笑了笑,他好像明白了为何杨一清要跟他这个。

    现在是要以三路一万左右的人马,来跟鞑靼人做殊死一战,若是队伍内还有不和谐的声音,那此战的胜算必然大打折扣。

    而他张僩作为镇守太监,就是可以左右战局结果的那个,所以现在杨一清也迫切需要跟他张僩站在同一立场上,现在就是拉拢他张僩,以未来的前途联系在一起,不再提什么退兵和避战的事。

    张僩明白其中缘由,知道退无可退。

    既如此,能跟杨一清这样大明冉冉升起的军界大牛一路,彼此提携和扶持,那还有什么可的?

    玩命也要干啊。

    皇宫,清早,朝议之前。

    众大臣已经早早到来,还没到入午门的时间,众官员尚且在等候,而当天刘健这边有一人正在与他商议事情,是吏部尚书马文升。

    在刘健身旁,还立着个在默默听取意见之人,是李东阳。

    马文升跟刘健报的事,是想要联合一些人,取消张周开矿的权限。

    甚至是把各地开矿的事给叫停。

    对张周和朱祐樘来,开矿是为了采煤、冶铁、造火器,是属于利国利民的。

    但对于这时代的官员来,他们可不这么认为,在儒臣眼中,任何不务农的行为都是在,即便之前开矿之事朝廷也的确是看到一些好处,奈何这件事好像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再加上张周之前的确是铁板一块不太好攻讦,这也属于难得的会。

    李东阳道:

    马文升瞅了李东阳一眼,没接茬。

    刘健道:

    李东阳感慨道:

    这次连刘健也没想到。

    好像李东阳在开矿这件事上,倒是倾向于张周了。

    刘健不想因为李东阳的一些情绪,而坏了文臣内部的团结。

    现在是内阁首辅加上吏部尚书,一起来揪着张周开矿的权力事。

    李东阳道:

    在李东阳看来,你们提这件事也太不合时宜了。

    至少也等张周兵败之后,或者大明军事为先的政策结束之后,非要趁着皇帝对于军政异常热衷的时候提,被皇帝喝斥回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马文升笑了笑。

    他还瞄着刘健,像是在问询,你们内阁现在对于一些事,也达不成统一意见了吗?

    刘健道:

    显然刘健也觉得张周开矿有点乱了大明的国本。

    把一群农民改造成为,甚至把大明本来用在城防建设等事上的徭役,用在了不切实际的开矿和造火炮等事上。

    要限制朱祐樘和张周的军事为先的政策,还是要从资源上入,让你们没东西来折腾,那不就一切归于我们的控制,重新回到我们所认为的中来?

    众大臣入宫。

    而张周却没来,虽然商议好了,要一起来参加这次的朝议,享受胜利的荣光。

    但张周也没一定要准时前来,他成为整个大明朝堂体系中,唯一一个可以迟到的人而且迟到得理直气壮。

    不为别的他就是不能一切都遵纪守法,如果他跟文臣一样,是个守规矩的文臣,一切都循规蹈矩的,文臣找不到这种的错漏来攻击他,那就会拿大事来攻击他。

    ()(e)  这就叫卖个破绽。

    且他不入朝是皇帝特许的,来得迟到,被鸿胪寺的人指摘,他也没什么,大不了就罚个俸禄什么的,事实上皇帝也从来不以此来惩罚他,反而还会觉得他劳苦功高,每天为朝廷做那么多事,是大明最忙的人。

    等张周到宫门口时,官员早就已经进去,把立在午门前等候的李荣给急得要命。

    李荣回头望着早已不见影的人群,却还在催促着。

    张周道:

    李荣可不管那么多,赶紧带着张周往门里走,都已经不是趋步了,简直是一路跑。

    本来李荣就上了年岁,还没跑几步,就已经气喘吁吁的。

    往前走了一段,李荣也的确疲累了,放缓了一些脚步,提醒道:

    张周点头。

    相比于什么开矿不开矿的,当天最受人关注的,肯定是石沟城一战的战果。

    但这件事皇帝压得很死,到现在朝臣大概还不知道结果。

    李荣感慨道:

    这就体现出李荣站队的段。

    不遗余力告诉张周,咱是一伙的,只要我一天掌权,我就会帮你把开矿的腌臜事解决,你就放心把这些事交给我。

    你看,我作为东厂厂公,有什么事知晓之后,提前都通知你,还跟你商议怎么对付,甚至会帮你暗中解决一些找麻烦的人,就问你我诚心不诚心?

    你用我,还是用谁?

    张周道:

    嘴上这么,但张周心里却在想,这世上理解不了的事情多了,所谓的传统和刻板偏见,那还真不是我一个人所能改变的。

    几百年下去,估计都没法改变的事情。

    开矿这种事好不好最好问问以后的那位万历皇帝,在他最有感触。

    奉天殿内。

    朝议开始,而张周是最后一个到来的,张周才刚站定,朱祐樘就迈着轻快的步伐到来。

    朝上礼数结束之后,朱祐樘已经迫不及待要把西北捷报的好消息公之于众了,而朝臣这边,由工科给事中等人所准备的提请改矿税等事,已经是箭在弦上。

    朱祐樘到底还是占据了主动,一摆,让萧敬出来宣布了好消息。

    萧敬上来就给这件事定性。

    奏捷

    打了胜仗,这是最关键的,至于胜果如何,听我给你们慢慢道来,如果有旁的事情要上奏的,请靠边站。

    果然,在场瞬间没了声响。

    萧敬这才将杨一清等人的上奏,详细于众人面前宣读,而石沟城一战的,也让在场官员始料不及,而萧敬眼下为了体现出跟张周是一条心的,也是有皇帝的特别嘱咐,还特别提出石沟城的战略重要意义,其实是张周早就示警过的。

    而这点,在杨一清等人的上奏中,显然没体现出来。

    等萧敬读完了杨一清的那份,朱祐樘接过话茬道:

    这话针对性很强,就差直接把朱晖的名字点出来,然后指着鼻子骂。

    刘健道:

    朱祐樘点头道:

    这次不直接问在场所有官员,而点名问刘健。

    刘健拱拱,没正面回答这问题。

    其实也是不好回答。

    这次是问所有人。

    但好似是最后通牒一样,反将文臣一军,根本不给商量的会。

    </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