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大楚王旗,插上河北!刘备:就喜欢你们死到临头还想着兄弟相残!</p>
大河之上。</p>
刘备正扶剑立于旗舰甲板上,居高临下远望着黎阳渡头敌军情势。</p>
渡头之内,魏军正如无头苍蝇般往来奔走,慌乱无措之势,看的是清清楚楚。</p>
“大王,一切皆如萧国相所料啊!”</p>
“大王请看,渡头内魏军不过四五千人,且极为慌乱,分明是毫无防备的样子。”</p>
“袁家兄弟中计了,袁谭那子果然没料到,大王真正要攻的乃是黎阳!”</p>
太史慈遥指着北岸敌营,满脸兴奋激动。</p>
刘备微微点头,目光转向萧方,感慨道:</p>
“虽然不知是何方神圣为袁尚献计,诱孤讨伐伪秦。”</p>
“不过如今看来,给袁尚献计这人,纵然是孙武复生,也不及景略万一也!”</p>
听着老刘的盛赞,萧方只得干咳几声,羽扇笑着北岸:</p>
“袁家兄弟足相残,那袁尚想收拾袁谭,调走了半数黎阳魏军,正帮了我们一个大忙。”</p>
“大王,杀上北岸,让袁家兄弟追悔莫及吧。”</p>
刘备战意瞬间爆燃。</p>
拔剑出鞘,向北岸一指:</p>
“传孤之命,各船齐攻渡头,孤要杀上河北!”</p>
太史慈欣然传令。</p>
旗舰之上,令旗如风而动。</p>
号角声与战鼓声,如惊雷响起。</p>
数百艘楚军战船,满载着斗志昂扬的七万楚军,乘风破浪,向着黎阳渡袭卷而上。</p>
楚军登陆作战开始。</p>
而黎阳渡头内,五千魏军士卒已如惊弓之鸟般。</p>
楚军还未杀上来,他们便开始纷纷后撤,盘算着如何一哄而散,逃回黎阳城去。</p>
“列阵,全军列阵迎敌!”</p>
“都给我拿起兵器来,不许后退半步,不得放一艘敌船冲上渡头!”</p>
袁谭从愤怒中回过神来,只得面对现实,拔剑大喝。</p>
他还抱有侥幸,想凭五千余士卒,对楚军半渡而击之,守住渡头防线。</p>
“大公子,没用的,守不住渡头的。”</p>
“楚军十倍于我军,又杀了我们们措不及,将士们军心已乱,怎么可能挡得住!”</p>
郭图冷静下来,立时判断出形势有多危急。</p>
袁谭想想也对,遂回剑一指黎阳城:</p>
“那就把城中一万兵马,统统也给我调过来,集结现有全部兵力,给我死守渡头!”</p>
“无论如何,绝不能放楚军登上北岸,兵围我黎阳城!”</p>
郭图急到满头是汗,苦着张脸道:</p>
“没用的啊大公子,军心已乱,除非淳于琼那一万五千兵马尚在,否则就算将城中兵马调来,也是杯水车薪。”</p>
“何况现下这种局面,我们对楚军虚实一无所知,倘若刘备已在上游延津渡,放骑兵先行登岸,绕击我黎阳侧后怎么办”</p>
“我大军尽数调出后,敌军趁黎阳空虚,一举破城,我们岂非进退维谷,要一举被歼灭在此”</p>
袁谭身形一凛,猛的打了个寒战,蓦然省悟。</p>
残存的一丝侥幸,霎时间烟销云散。</p>
“你的对,不光渡头守不住,整条黄河防线,也全都守不住。”</p>
“包括黎阳城,全都守不住了。”</p>
“即刻放弃黎阳,率军向东撤往平原,与淳于琼会合吧。”</p>
想明白的袁谭,只能一声无奈叹息,无力的收回了长剑。</p>
郭图吃了一惊。</p>
他是劝袁谭放弃渡头,可没想到袁谭弃的这么彻底,竟要连黎阳城也一并弃掉。</p>
“大公子,冷静啊。”</p>
“这黎阳城乃我河北屏障,一旦为刘备所占,十几万楚军就能长驱直入,杀入我河北腹地。”</p>
“介时不光袁尚要完,我们所有人,乃至我大魏江山,也全都要完!”</p>
“再者,现下淳于琼很可能已变节,倒向了袁尚,大公子这般不战而弃黎阳前去平原,倘若淳于琼不肯收留,拒之门外怎么办”</p>
“介时大公子你黎阳已失,邺城是不可能去,平原城也进不去,岂非成了无处安身的孤魂野鬼”</p>
“中这一万多惊魂落魄的士卒,用不了几日就会四散而逃,大公子你到时既无兵马又无地盘,岂非是自己把自己推上了绝路”</p>
郭图声色俱厉的给袁谭勾勒出一幅恐怖的前景。</p>
袁谭吓的一哆嗦,弃城而逃的心思,瞬间被吓到烟销云散。</p>
“公则你得对,幸得你提醒了我,平原确实不能去。”</p>
“邺城我更不能去,去了袁尚不杀我才怪。”</p>
“那你,我该如何是好”</p>
袁谭方寸全无,阵脚大乱,只得无助的向郭图求计。</p>
郭图眼珠转了几转后,回首一指身后黎阳城:</p>
“黎阳城乃我河北第一坚城,城中粮草充足,城墙高厚,我们就算有一万五千兵马,决意坚守也定然能守得住。”</p>
“图以为我们当固守黎阳城,向袁尚派兵求援,以黎阳城的重要性,袁尚必会尽起大军前来救援。”</p>
</p>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在黎阳城中,坐看袁尚和刘备互相厮杀,彼此狗咬狗,消耗对方。”</p>
“待二人两败俱伤之时,我们便能坐收渔利,不定既能击退刘备,又能削弱袁尚,大公子才好趁势夺回王位。”郭图献上了一计。</p>
到了这个时候,他献计的初衷,也还是以袁家兄弟相争为重。</p>
袁谭一听有会与袁尚夺位,自然是眼前一亮。</p>
短暂的思索权衡之后,袁谭一咬牙,喝道:</p>
“就依你之计,传我将令,即刻放弃渡头,撤往黎阳城!”</p>
“集结所有兵马,固守黎阳,坐看袁尚与刘备死斗!”</p>
郭图松了口气。</p>
当下二人便带着五千惊魂失措的魏卒,放弃了渡头防线,向着黎阳城仓皇而去。</p>
魏军前脚一走,楚军的战船便冲入了渡头。</p>
数以万计的楚军,如潮水一般跳下船,涌上了河北土地。</p>
渡头已是空无一人,楚军兵不血刃,便轻松于北岸之上,插下了楚国的战旗。</p>
当刘备旗舰靠岸,踏上河北的土地时,登岸的将士们已在欢呼雀跃,庆贺这场易如反掌的胜利。</p>
“没想到,这黄河防线如此不堪一击,孤这般轻易便踏上了河北!”</p>
刘备望着远方黎阳城,望着茫茫无际的河北平原,口中是感慨万千。</p>
“袁谭为保存实力,自然不敢死战据挡我军,何况以他那点兵马,挡也挡不住。”</p>
“臣料袁谭必会退保黎阳,坐等袁尚率军来援,与大王死战,他好坐收渔利!”</p>
萧方羽扇望北一指,冷笑道:</p>
“大王可留半数兵马,在此围困黎阳城,却分兵一半北上,抢占北面荡阴城,以阻挡袁尚所率的魏军主力,令其救不了黎阳。”</p>
“待城中魏军,得知外援无望时,黎阳已是一座孤城,自然人心瓦解,不战而破!”</p>
刘备重重点头,欣然道:</p>
“好,就依景略之计,围困黎阳同时,分兵夺取荡阴城,断了袁谭求援的念想!”</p>
</p>
邺城,魏宫。</p>
宫中已是到处张灯结彩,处处营造出一幅将为袁绍贺寿的气氛。</p>
大殿内,袁尚端详着中那封密信,嘴角弧度却是压制不住。</p>
那是淳于琼刚刚托自己的儿子,送到他中的亲笔信。</p>
这应该算是一封表忠心的信。</p>
淳于琼在信中是极尽谄媚,万般感激了袁尚对其重用,对其淳于氏子弟的重用,顺道还阴阳了一番袁谭的无能。</p>
信最后,淳于琼明确表明,将与袁谭彻底切割,无条件的拥护袁尚这个魏王,听从袁尚的号令调遣。</p>
“仲达,你这洞察人心之能,孤亦自叹不如啊。”</p>
“如你所料,这个淳于仲简,果然对我那愚蠢的大哥并非死忠。”</p>
“他是乖乖的带走了黎阳半数兵马,去青州赴任,还对孤上书大表忠心。”</p>
“仲达,你的离间之计成了。”</p>
袁尚笑着将中书信,扬起展示给了司马懿以在场众谋臣,口中是毫不吝惜对司马懿的赞许之词。</p>
司马懿嘴角暗暗上扬,面上却极尽谦逊的一拱:</p>
“懿不过是雕虫计罢了,淳于琼所以乖乖听话,倒向了大王,还是为大王的威势所慑服之故。”</p>
这马屁袁尚爱听,不由哈哈大笑起来。</p>
田丰和沮授彼此对视,皆是微微摇头,两人默不作声。</p>
审配眼见司马懿为袁尚盛赞,却是撇了撇嘴,眼中透出几分不悦和妒意。</p>
眼珠转了几转后,审配忙是拱笑道:</p>
“大王,臣已令宫内宫外,到处张灯结彩,营造出了为先王贺寿的声势。”</p>
“袁谭在邺城若有眼线,必会以为先王已经苏醒,是真的要召其回来团聚。”</p>
“臣已部署妥当,若是袁谭敢回来,立刻将其拿下软禁。”</p>
“去黎阳接收他部众的人选,臣也已经挑选妥当。”</p>
袁尚满意的点点头,赞许道:</p>
“正南你行事周密妥当,你做事,孤放心。”</p>
得到袁尚的当众赞许,审配面露喜色,嘴角却毫不掩饰那份得意。</p>
袁尚话锋一转,却又道:</p>
“不过,郭图那厮颇在狡诈,未必不能看出这是孤的计策,极有可能服袁谭不肯前来邺城。”</p>
“尔等也要令各军做好准备,一旦他拒绝前来,孤即刻率军前往黎阳讨灭他!”</p>
袁尚一挥,霸气外露。</p>
审配一笑,忙又拱道:</p>
“大王放心,我军已准备妥当,只等大王一声——”</p>
话未言尽。</p>
亲卫风急火燎,慌慌张张闯入了殿中,跪倒在阶前。</p>
“启禀大王,大公子从黎阳发来求救急报!”</p>
“刘备率楚军主力,突然走黄河水路杀回黎阳,现下已攻上北岸,欲兵围黎阳!”</p>
“大公子请大王即刻发兵救黎阳城!”</p>
王座之上。</p>
满脸霸气的袁尚身形剧烈一震,脸色骇然大变。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