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 第633章 坚决不用毒胶囊
    林三七觉得自己像是雷布斯在开产品发布会。</p>

    因为这个时候他站在了场中央,身边是药物生产线,周围则是被学生丶老师丶教授们围成了一个半圆。</p>

    现在林三七就差一条牛仔裤和一个无线话筒了。</p>

    也不对,林三为了让现场几百人都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他是准备了一组音响,自带蓝牙无线麦克风的。</p>

    “大家看,眼前这几台生产线,就是国外科研构发明的药物生产设备线,今天我要展示给大家看的,相当于是一家药厂是如何进行药物生产,也将是我们以后主要的工作任务。</p>

    制药的流程,简单可以分为三个部份。其中第一阶段就是对原料药进行粉碎丶筛粉。李,将旁边的不锈钢大锅推过来。”</p>

    李育杰做为秘书,第一时间上岗了。</p>

    只见他推着一个巨大的金属容器过来,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林三七将这个金属容器打开,露出里面一大锅白色的粉末,还能看到这些粉末有不少结晶体。</p>

    林三七这时候介绍道:</p>

    “现场有来自国内各大院校的药学教授们,还有诸位同学也是新鲜出炉,正热腾腾的药学毕业生,这些白色的粉末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对,这就是生产抗结核药物的原料药。</p>

    现在我把这些原料药粉跟这个乾燥器结合,这台器就会自动对原料药粉进行完全烘乾。好了,白,你现在可以按那个红色按钮了。”</p>

    新秘书白如莉听后,马上按林三七之前的吩咐,按下了生产线开关。</p>

    器开动起来,通过乾燥器的钢化玻璃,可以看到里面的原料药粉正在自动进行翻滚搅拌,同时,同步将原料药粉打成细腻的粉末状,并且自动烘乾。</p>

    五六十年代,国内的药厂的制药过程全部都是工化操作。</p>

    就拿这个原料药烘乾步骤,国内药厂就是拿个热风不停吹着,然后工人拿个大铲子对药粉像炒米粉一样不停翻炒。</p>

    先不卫不卫生,无不无菌的问题。</p>

    难点就出现了,因为原料药粉烘乾的温度一般在4050度之间,如何人工控温就是个难度。</p>

    温度太高,药粉就太乾燥,后面压模时就难以成形,就像你要把普通信用面粉制成一颗药片形状,不可能的事情,会散架。</p>

    但是温度太低,药粉太潮湿,同样会影响药效和储存。</p>

    所以别看这是简单一步,就这一步,难倒了国内的绝大多数药厂,没有一定经验的老师傅根本难以上。</p>

    乾燥器设有自动定时,时间一到,设备就停止翻炒。</p>

    在所有人新奇的视线中,设备里面的原料药粉就被林三七转送到下一道程度的生产线上。</p>

    (如果是全自动设备,则是一条龙,不需要人干操作)</p>

    林三七的声音响起:</p>

    “好,接下来就要进行第二道程序,就是对药粉进行填充压制,也就是要把药粉如何变成一颗药片。柴教授,现在国内对这道程度是如何完成的?”</p>

    北大的柴国立教授这时候苦笑道:</p>

    “我们借鉴了中医制作药丸的方法,用木头制作了很多模具,一个模具里面雕刻有许多药片大的孔,在制药的时候,工人工把药粉填充进去,</p>

    然后两个模具合并在一起,再用木锤进行加压,静置几分钟,药片就成形了,再一粒粒倒出来。”</p>

    林三七开玩笑道:</p>

    “那这跟糕点店里面做月饼点心是一个道理嘛。”</p>

    众人都轻笑起来,显然每个人脑海里都有了一个画面感。</p>

    林三七这时候又提出一个疑问:</p>

    “这样工制作的药片,药片的坚硬程度应该不能保证吧?估计用指轻轻一按就会粉碎?”</p>

    柴教授点点头:“是的,咱们的药片扔到水里,马上就会跟蛋糕一样泡发开,硬度完全不够。”</p>

    林三七又问道:</p>

    “我如果,一种药片对食管和胃有刺激,药片入口即化,这个刺激如何避免?还有一种情况,有些药片不能经过胃酸的中和,必须到肠中溶解,又如何躲过胃酸的破坏?”</p>

    从解剖结构简单来,药片口服下去,先是经过食管,到胃里,最后才是肠子里。</p>

    </p>

    如果一个药片需要肠道吸收才有效(后来的肠溶片),但因为药片硬度不够,入口即化,直接在食管或胃里就会吸收了,药效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p>

    这个道理,只要是药学专业的人都知道。</p>

    柴教授这时候再次苦笑起来:</p>

    “林专员,你的问题按目前国内的技术难以解决,我知道国外的药片都在进行压力测试,但国内目前完全达不到。”</p>

    林三七又问了一句:</p>

    “如果药片压力测试不通过,那还有一个胶囊呀,我是医生,对药学是半个外行,目前我国的胶囊生产情况如何?”</p>

    是的,六十年代我国是可以生产胶囊的,不过来龙去脉有点喜剧。</p>

    五十年代,浙省有一个山区县城,有一名叫潘光明的工人在一家美国制药厂打工,这人聪明,关于观察,于是就偷偷学到了当时刚刚兴起的空心胶囊制造技术。</p>

    953年潘光明回到老家新昌后,用铜筷当模具丶铝罐来烊胶丶扇子当鼓风,以极其原始的方法,工生产出了第一粒空心胶囊。</p>

    胶囊是生产出来了,也填补了国内一个空白,但是产量却低得可怜,一个是生产工艺太原始,完全没有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条件。</p>

    柴教授这时候继续介绍道:</p>

    “第二个,做胶囊的原料是明胶,明胶主要成分是动物胶原蛋白经部分水解衍生的水溶性蛋白质,主要是从牛皮丶猪皮丶鱼骨和鱼鳞中获得。</p>

    可是林专员,你要知道我们国内目前的粮食供应紧张,鱼肉类更是紧缺。像我们在学校里,一个月就供应一次肉,那个肉细得要用放大镜找。</p>

    所以受困于原材料的稀缺,现在的胶囊完全指望不上,也就特殊部门的特殊药物才能用得上。工业化大批量生产还是得想想其他办法,看有没有替代的。”</p>

    这时候浙大的石龙昌教授开口道:</p>

    “我们学校曾经有同志提出过一个替代方案,就是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这样也能熬制成明胶。</p>

    这样明胶的材料就比较容易获得,比如废品收购站里的皮带丶皮鞋;皮革厂的废弃边角料等,就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明胶,进一步制成胶囊。</p>

    如果猪皮牛皮鱼鳞难以批量获得的话,那麽废弃的皮带皮鞋等皮制品应该还是有很多的,全国收集起来,的确可以解决原料紧缺的问题。”</p>

    林三七一听就吓一大跳,心想果然是浙省人脑子灵活呀,这种鬼点子六十年代就想到了?</p>

    要知道几十年后,新昌这个“胶囊之乡”,每年生产全世界40%的胶囊的地方,这个产业差点毁于一旦。</p>

    就是因为被曝光出了“毒胶囊事件”,用的原料就是石教授所的废弃皮革制品和边角料。</p>

    这事危害可大,林三七必须提前打好招呼。</p>

    “石教授,这可不行,我们不能用皮带皮鞋去制作明胶,那都是工业明胶,有害的。”</p>

    这时候人群中有一名学生就不服气了:</p>

    “林专员,皮鞋皮带,包括其他皮革制品的原始物料也是动物毛皮,也含有明胶,为什麽不能使用?我记得课本上写着,我军过草地时,没吃的,就是煮了皮带吃,也不见得有害呀。”</p>

    林三七竖了个大拇指,心想你这话政治正确了,伙子以后有前途。</p>

    但他话还是要清楚的,毕竟他又不是黑心资本家,他要做的是良心药,而不是毒死人的黑心药。</p>

    “这位同学的这个问题很好,我们都知道皮鞋皮带的原始物料是动物毛皮,含有明胶。你们都是药学生,应该是系统学过化学的。</p>

    皮鞋皮带这种皮制品,是经过皮革鞣制等化学处置的。</p>

    大致经过硫化钠脱毛丶芒硝浸泡丶浸灰丶浸酸丶铬鞣丶染色等环节,在铬鞣时须加入聚氨酯-铬络合物丶鞣酸等。</p>

    也就是,这种皮制品会产生一种东西叫“铬”。</p>

    我们学过化学都知道,铬是一种多价金属元素,常见的有二价铬丶三价铬和六价铬。</p>

    同时,铬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动丶植物体内均含有微量铬。</p>

    其中二价铬参与了人和动物体内的糖与脂肪的代谢,听起来似乎是对人体有利的,就像营养补品一样,对不对?</p>

    那你们错了。皮革制品产生的铬是六价铬。</p>

    六价铬那就是有害元素了,进入人体后,对肝丶肾等内脏器官会造成损害,尤其在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等等。”</p>

    底下学生中发出一阵轻微的惊呼声。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