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大同镇</p>
大同城,是大同镇、大同府、山西行都司所在地,尤其以大同镇最为紧要。</p>
大同府府衙后厅里,山西、大同、宣府三镇总督胡宗宪召集了一群将领,在开会。</p>
“本兵已经上奏朝廷和兵部,得圣谕和兵部部文,任命如下。薛麟为大同总兵官,董一元为阳和、高山、天成三卫副将,麻贵为大同前、中、后三卫副将,陈武为大同右卫、威远卫副将,傅应嘉为大同左卫参将”</p>
胡宗宪大声念道,众将神情各异。</p>
薛麟,第三代阳武侯薛琮庶孙,当代阳武侯薛翰堂弟。</p>
其父以武举入仕,在大同、山西、延德等镇辗转为将。</p>
薛麟本人先是在延德镇为守备,后来才调回山西、大同两镇。</p>
胡宗宪提携其为大同镇总兵官,用意深刻。</p>
他家两代在大同、山西两镇为将,同袍旧部很多。但是跟洪武、永乐年开始就在山西、大同两镇为将的军将世家又有所不同。</p>
何况他还是阳武侯薛琮庶孙,勋贵之后。</p>
在如今这十分微妙的时,提携他为大同总兵,可以稳定军心,又不至于被旧势力过多羁绊。</p>
用心良苦。</p>
董一元出自大同军将世家董家。</p>
其父董旸曾任宣府游击将军,在俺答汗寇边时战死。</p>
董一元积功为蓟州镇游击,癸亥之变中,他是蓟州镇少数立功的将领。</p>
坚守石门寨不弃,后又趁北虏撤退追击,斩首三百余,被擢升为石门寨参将。</p>
麻贵不用了,大同军将世家出身,其父麻禄担任过大同右卫参将,在俺答汗扰边屡立军功。</p>
癸亥之变时,麻禄以宣府镇副将,带着长子麻锦跟随前宣大总督江东,领骑兵驰援京师,在通州等地击退辛爱所部,擢升宣府镇总兵,赐斗牛服。</p>
麻锦擢升参将,在戚继光麾下听用。</p>
麻贵骁勇不输其兄,智谋还略胜,在前宣大总督江东指挥下,屡破大同以北诸虏部,包括多罗土蛮部把都儿的袭扰,让他不得不跑到东边投,跟着辛爱入寇京畿,想弥补损失,结果把老本都折进去了。</p>
把都儿率领残部回牧场没多久,被麻贵抓住会,一回奔袭,彻底送进了历史的尘埃中。</p>
而这次奔袭是胡宗宪的暗中授意,也是麻贵纳得投名状。</p>
做得不错,于是得到胡宗宪的重用。</p>
陈武、傅应嘉不用了,是胡宗宪从东南带过来的心腹旧部。</p>
听完任命,众将心里有数,胡总督终于对山西、大同和宣府三镇动了。</p>
三镇位置和职责十分有意思。</p>
宣府镇在京畿西侧,更多的是拱卫京畿侧翼,如辽东一样,一东一西。</p>
山西镇只有西边部分关所,偏头关、老营堡所直面东河套的鞑靼诸部,其余的振武卫、雁门所、宁武所等山西镇大部分关所,都是“二线关”。</p>
其主要职责是大同镇关所被突破后,成为山西腹地最后一道防线。</p>
所以大同镇承担了三镇最主要的防御功能,直接扼守着与漠南北虏诸部的防线,它的驻军最多,军屯、商屯、民屯田地也最多,所以情况也最复杂。</p>
只要把大同镇拿下,山西三镇也就应声而落。</p>
山西三镇出身的留任众将心情忐忑不安。</p>
大同镇位置紧要,所以晋商以及背后的晋党,一直苦心经营。</p>
从大同府地方,再到大同镇,甚至连名存实亡,只是用来寄职的山西行都司,都被从上到下渗透得十分彻底。</p>
胡宗宪担任三镇总督大半年以来,一直只是巡关、整饬军纪、加强操练、修葺关隘,人事方面只是因为各种违法乱纪,动了部分中下层军官,上面的中高层将领一直没有大动。</p>
想不到现在一股脑儿全部动了。</p>
动作幅度之大,让薛麟等人心惊胆颤,会不会出大乱子</p>
</p>
这是宣大边关,出了大乱子,危及京畿,地动山摇,可不得了,不知道多少个脑袋才按得住!</p>
会议结束,薛麟刚回到府上,参将王国贵,游击高文强、徐承、齐芳、马伯良、全庭永,守备薛昂、高文勇、刘致九人陆续来拜访。“恭喜薛老爷荣升大同镇总兵!”</p>
九人齐声道。</p>
薛麟知道自己屁股底下这个官位是火山口,可升官了总是好事。他强打起精神,拱回礼。</p>
“各位同袍客气了,请坐,请坐!”</p>
坐下来后,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最后薛良开口了。</p>
“三叔,前总兵赵国良,副将杨禄、肖凌、参将吴其勇、林栋阳等人聚在城外田大户的庄园里,似乎在密谋什么。”</p>
薛昂是薛麟的侄儿,被众人推到了前面。</p>
“此事你们知道,我知道,胡兵部也知道。”</p>
“三叔,赵国良背后是刑部侍郎陈希学,听再后面是内阁高阁老,胡部堂斗不斗得过他们”</p>
“是啊。薛总兵,我们都是一介武夫,只知道上阵杀敌。这种朝堂争斗,我们是两眼一抹黑。”</p>
薛麟捋着胡须道:“偏偏这种朝堂争斗,却比上阵杀敌更加凶险。几次朝争,死了多少人,我们三镇将领被无辜牵连进去的有多少”</p>
“三叔/薛总兵,那我们怎么办就干坐着这里”</p>
“你们还想怎么办”薛麟瞪了他们一眼,“伱们有什么能耐去左右朝堂争斗”</p>
“唉!这个怎么办啊早知道”</p>
薛麟毫不客气打断,“早知道我们有的选吗”</p>
是啊,我们有的选吗</p>
胡宗宪还在大同府府衙签押房里忙碌着,亲兵队长进来禀告。</p>
“部堂,文长先生来了。”</p>
“什么!”胡宗宪猛地站了起来,连忙道:“快,带我去迎接。”</p>
在二院门口,胡宗宪挽着徐渭的,“文长兄,终于把你盼来了。”</p>
徐渭笑道:“我知道汝贞兄翘首期盼,等着我的好消息。”</p>
“那文长兄又带来好消息吗”</p>
“哈哈,容我卖个关子。”徐渭笑了两声,然后解释道:“此事关系重大,带我去签押房密议。”</p>
“好,文长兄,这边请!”</p>
两人在签押房坐下,徐渭从怀里掏出一个裹皮木盒,打开盒盖,从里面掏出两份文卷。</p>
“这份是兵部都给事中胡应嘉的奏章抄件,这份是皇上的朱笔圣谕。”</p>
胡宗宪连忙接过奏章抄件,匆匆扫了一眼,脸色不喜反而无比惊恐。</p>
“世子世子。”胡宗宪结巴着不出下文来。</p>
徐渭轻轻地问道:“汝贞,你也以为这只是党争吗”</p>
胡宗宪猛地转过头来,盯着徐渭,“文长兄,此言何意”</p>
“汝贞兄,世子亲自下场,你觉得还是党争吗只是世子党与晋党之争吗”</p>
胡宗宪默然。</p>
“万寿宫大殿,高阁老呈上陈一敬奏章时,世子对他过一句话。”</p>
“什么话”</p>
“世子盯着高阁老,‘我是世子,是君,你是臣!我话,你听着,叫你话再话!’”</p>
胡宗宪长舒一口气,仰头看着屋顶,喟然道:“天佑大明啊!”</p>
第三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