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整饬宗室就这样办!</p>
高拱眉毛一跳,抢先问道:“赵中丞,你这是何意诸藩宗室作奸犯科,难不成还要怪到地方官员头上</p>
难道是他们纵容不成”</p>
朱翊钧看了他一眼,双往袖子一笼,身子轻轻往后一倾。</p>
非常熟悉他的张居正,眼睛微微一眯,似乎意识到什么。</p>
赵贞吉淡淡一笑:“高尚书,稍安勿躁!</p>
老夫只是就事论事而已。老夫身为都察院中丞,肩负监察职责,想的当然也是监察之事。按照祖制国律,地方官员对于就藩当地的诸藩宗室,是负有监察之责的。</p>
不仅巡按御史,府州县和布政司,也有此责。为何诸藩宗室犯下屡屡大错,近在咫尺的地方官员毫不知情,至少我都察院没有收到类似的上报。</p>
一藩如此也就罢了,大明二十几藩,地方都是如此,那就耐人寻味了。</p>
是他们真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p>
高拱看着他,胡子一翘一翘的,可是一时间找到反驳的话,坐在那里不出声。</p>
殿上众人也听出赵贞吉话里的含义,都默然不语,等着朱翊钧的反应。</p>
朱翊钧双笼在袖子里,在殿中慢慢踱了一圈,转头看向寂静无声的众人,对赵贞吉道:“赵先生,请继续。”</p>
赵贞吉开口道:“是,殿下!臣觉得诸藩宗室纵有过错,地方官员就没有过错朝廷就没有过错吗</p>
正如殿下此前在京官纠风正纪大会上的一样,要开展自我批评和批评,找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不断改进,才能达到公正廉明、高效有序的效果,这才是我们纠风正纪的最终目的。</p>
我们不能只顾着批评别人,却不知道自我批评。朝廷中枢和地方官员要像辽藩、周藩、楚藩、唐藩那样,深入地开展自我批评,勇于认识和揭发自身的问题。”</p>
朱翊钧点点头,“赵先生得很好。一叶遮目,我们身上有什么毛病,不知道。我们眼睛里只看到别人的问题,却很难看到自己的问题。</p>
都察院查别人的问题,那叫一个入木三分,查起自己来,却是讳疾忌医,这怎么能达到我们纠风正纪的目的我们纠风正纪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而不是看到这人病了,病得不轻,就直接刨个坑把他埋了。”</p>
看到两人一一答,跟唱双簧一样。</p>
殿中众人心里暗暗嘀咕,你俩这么有默契啊!</p>
搁这演呢</p>
尤其是高拱,心里腾腾地冒火。</p>
他恨死了诸藩宗室这些米虫。</p>
他执掌户部时,因为诸藩宗室的禄米发放不及时,被诸藩宗室一天一份弹劾奏章,弹得头都大了。</p>
当时他被户部的这些大坑逼得要疯了,诸藩宗室偏偏这时还给他捅刀子,如何不恨呢!</p>
现在他抓到这个会,恨不得把这些诸藩宗室全部贬为庶民,全部自食其力。</p>
除了出口恶气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这些米虫是大明财政巨大的负担。把这些混蛋甩掉,可以省下一大笔开支。</p>
八百五十三万石粮食,他高拱可以做出多少政绩来。</p>
所以他在诸藩宗室的态度上是除恶务尽,在跟盟友们商议时,跟高仪等人不谋而合。</p>
高仪等人没有高拱在财政方面想得太深,他们秉承着大明文官们的思想,坚决不能让宗室参政。</p>
朝堂已经很挤了,再挤进一群宗室来,怎么挤得下</p>
再了他们先天有优势,天生跟天家亲近,更容易得到重用,更加不能放他们进来。</p>
只是高拱处在要入阁的敏感时期,以稳为重,凡事不要出头,于是就由高仪把态度表明,高拱附和一下即可。</p>
</p>
只是没有想到赵贞吉跳了出来,把矛盾的矛头转移,这就给诸藩宗室留下了极大的转圜余地。高拱的性子急,忍不住就跳出来,跟赵贞吉争了几句,结果还没争赢。</p>
可把他气得够呛!</p>
我高大胡子在朝堂上吵架,就没输过谁,想不到在一位平日里不声不响,斯斯文文的赵贞吉底下,一个照面就被斩于马下。</p>
不服啊!</p>
可是朱翊钧刚才这番话一出来,高拱怒气全消。这些话表面上像是在附和赵贞吉的话,实际上已经在给诸藩宗室处理上定调子了。</p>
太子殿下这是要把宗室和地方官员们各打五十大板,然后地方官员高拿轻放,宗室这边,你们是不是也要开一面,不要一棍子打死,按照他的方案来。</p>
否则的话,宗室和地方官员绑在一起,一起完蛋,文官们肯定不答应啊。他们多少门生故吏,多少希望都在地方官员里熬资历,怎么舍得让他们给宗室殉葬。</p>
再了,太子殿下顺藤摸瓜的本事厉害着,宗室上的事情,恶了他,顺着地方官员一路抄到中枢,谁经得起他三查五查外加倒查</p>
想明白了这些,殿上众人大多数在心里暗暗会改变了立场,唯独高拱沉默了一会,还是昂着头道。</p>
“殿下,防范宗室,是成祖皇帝定下来的祖制。”</p>
他情急之下,直接点破了当年成祖皇帝严防死守诸藩宗室的本意,担心下一个奉天靖难的人。</p>
朱翊钧笑了,你点破,我也破。</p>
“诸藩宗室相传了两百年,传了七到十二世,现在只能算同宗。这样的宗室,能奉天靖难吗”</p>
朱翊钧的话让众人鸦雀无声。</p>
太直白了,我们都不敢听了。</p>
想想也是,有你这位大神在朝堂坐着,就算是成祖转世,成了你的叔叔,他也照样老老实实在藩国里盘着。</p>
张居正打破沉寂问道:“殿下,诸藩宗室之事,还请殿下早下定夺。”</p>
其余数人也附和道:“殿下,还请早下定夺。”</p>
“不急,”朱翊钧缓缓道,“赵先生,把你的草案给大家听听。”</p>
“是殿下。</p>
臣的草案是,各藩亲王诸子除世子外,皆授镇国将军。现郡王嫡子授镇国将军,其余皆授辅国将军。</p>
镇国将军世子降一级,传袭辅国将军,其余诸子授奉国将军。辅国将军世子降一级,传袭奉国将军,其余诸子改为庶民,依次类推。</p>
其余镇国中尉以下,现在全部改为庶民,可科试、从军、经商,与普通百姓无异,自谋生路,自食其力!”</p>
赵贞吉的方法更加狠,直接把五分之四的宗室改为庶民。</p>
朱翊钧道:“诸藩宗室发展到这个地步,地方官员监察缺失是原因之一,中枢监管也也是大问题。太祖皇帝设立的宗人府,形同虚设,坐视各藩乱法之事发生。</p>
所以孤要宗人府把职责担当起来。整饬诸藩宗室之事,既要自查自纠,又要整饬肃纪,现在又要大改祖制,关乎千秋万代之事。所以孤决定把诸藩亲王、郡王全部请到京城来,共商此事!”</p>
朱翊钧的声音在太极殿响彻,众人都静静地听着,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殿门传了过来,一位内侍慌急着忙地跪倒在殿门地面上,喘着气道:“殿下,太子殿下!宫里有事,有大事,传,传太子进宫。”</p>
众人脸色一变,目光齐刷刷地看向朱翊钧。</p>
朱翊钧眉头微微一皱,转身对众臣道:“今日先议到这里,赵先生,你把刚才我们商议的整饬诸藩宗室的决议整理一下,拟个条目呈上来。”</p>
“是!”</p>
“臣等恭送太子殿下!”</p>
众人行礼,目送朱翊钧离开太极殿。</p>
待他离开后,面面相觑,都在心里猜测紫禁城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