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故纸堆里找不到未来的光</p>
张居正眉头一皱,反问一句:“子实兄,你何出此言”</p>
李春芳把朱翊钧朱批的那份官制条例,从袖子里拿了出来,递给张居正。</p>
张居正郑重地双接过,低头观看,看到后来双微微发抖。</p>
殿下,臣以为自己是大明改革激进派,可是看完你的朱批,臣发现自己是保守派。</p>
李春芳盯着张居正问道:“叔大,看出什么来”</p>
“太子殿下雄才伟略,洞悉实务,乃大明之福。”</p>
李春芳脸色一扳,“张叔大,不要给我打马虎眼,这些客套话!”</p>
张居正正色道:“殿下朱批,超出我的预料。很多举措,张某想都不敢想。”</p>
李春芳感叹道:“叔大啊,你想都不敢想的,殿下却敢做。”</p>
张居正答道:“殿下英姿天纵,高瞻远瞩,又坚毅果敢,有圣君之姿。”</p>
李春芳看着张居正,突然笑了:“叔大,还记得在西苑西安门教殿下的时日吗”</p>
张居正眼睛微微一眯,像是想起什么,嘴角也挂起一丝笑意。</p>
“当时接到先皇旨意,我还觉得十分委屈。自己好歹是庶吉士、翰林院翰林,却要去教授一位五六岁的孩童。”</p>
李春芳笑弯着嘴,眯着眼睛,在灿烂的阳光里追忆着。</p>
“我接到先皇旨意还在你前面呢!你是庶吉士,我还是状元公呢!你我委不委屈”</p>
张居正哈哈大笑:“委屈,子实兄和我都委屈!”</p>
李春芳靠在座椅上,阳光从阁房里的玻璃窗上投下来,照在他的脸上,斑斓耀眼。</p>
“叔大,你以后前途远大,定会青史留名。而我,能在青史留下一笔,不是我中过状元,做过阁老,而是曾经有幸做过殿下的启蒙老师。”</p>
张居正默然无语。</p>
李春芳继续道:“殿下真的聪慧,是每一位老师梦寐以求的好学生。实际上却十分任性,是每一位老师都不喜欢的不良之徒。</p>
喜欢的文章,倒背如流。不喜欢的,连看都不看一眼。</p>
我教他大学,他却看贞观政要;我教他中庸,他却看齐民要术还跟我振振有词,人生须臾,不过百年,要学的东西太多。</p>
先生教的这些,让那些大儒名士们去学好了,我学治国道理就行了”</p>
李春芳苦笑一下:“现在想来,殿下那时就知道先皇会传位于当今陛下,再传位于他。仿佛他降于此世,就是要御极天下,中兴大明。</p>
这份气度,有时候真的让李某折服啊。”</p>
张居正深有同感,“子实兄所言,张某也深有同感。那时张某给殿下讲论语,殿下有几分兴趣,什么要了解真儒学,论语是第一要读的书。</p>
然后时不时提些问题,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话,让张某不知如何对答。</p>
张某印象最深的一次,殿下对我,圣人经义传了上千年,世道好,你们就是君明臣贤,遵循经义,德治仁政;世道不好,你们就是君庸臣佞,背弃经义,倒行逆施。</p>
好话坏话都让你们完了,可也没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治国正道。总觉得你们以儒学探索治国济民的道理,就像蒙着眼睛的驴,拉着一口磨,在不停地打转。”</p>
李春芳一愣,反问道:“殿下真这么”</p>
“真就这么!”张居正苦笑道,“要是其他学生,张某戒尺都打断了。偏偏是殿下,不仅不敢惩戒,还不敢向外。</p>
今日子实兄起,我猛然想到,这才有感起此事。”</p>
李春芳点点头。</p>
当时陛下是裕王,宫外还有位景王,两位皇子都在,储位不定。虽然大家都知道陛下是皇三子,年纪稍长,会更大。</p>
但当时严嵩一党恶了裕王,一门心思想推景王。</p>
当时严党权势熏天,立储之事还真不好。</p>
清流以及正直文臣们都站在裕王这边。</p>
当时殿下以裕王世子身份入西苑,深得先皇宠爱,清流正臣们纷纷抓住这个会,以世子与先皇的祖孙之情,固裕王储君之位。</p>
因此张居正把殿下这些惊世骇俗的话,都藏在肚子里,不敢出来。</p>
身为殿下老师的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p>
只是那些话出来又无大碍,五六岁的孩童,童言无忌,满朝文武谁会放在心上呢</p>
是啊,谁都不会放在心上的话,眼看着一步步要被殿下践行,李春芳心急如焚,坐立不安。</p>
李春芳转向窗户,看着窗外。</p>
窗户正对着朱墙黄瓦,巍峨的紫禁城像一座山,一座高不可及的山。</p>
“叔大,不瞒你,我现在很是后悔,当初为何不多用些心,多教授一些圣人道理给殿下呢”</p>
张居正看着李春芳,淡然地道:“子实兄,你其实心里很清楚,你这话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p>
你我,还有满天下的大才,就算是阳明先生再世,都教不了殿下圣人道理。”</p>
李春芳脸色一沉,“叔大此言何意”</p>
“子实兄,你我都知道,殿下心里自有他的道理。只是这个道理,时到如今,我们也不过管中窥豹,看到很少一部分。却足以惊世骇俗,惹人非议。”</p>
李春芳沉默许久,幽幽地问道:“殿下是从哪里学到这些道理的难道真得是生而知之,故而无惑”</p>
张居正笑了,“子实兄,殿下曾经过的那些话,有时候让我真得相信,上苍垂怜大明,天生圣君。”</p>
李春芳嘴角泛起一丝苦笑:“是啊,我也曾经这么相信过。可是到后来,我越发地心惊胆战。你的恩师少湖公告老还乡前,与我交接时,我俩促膝深谈过。”</p>
张居正眼睛一亮,“子实与恩师深谈过”</p>
“我们主要谈及殿下之事。殿下心计深沉,许多识浅之人认为他生性顽劣,搞不好是第二个武宗皇帝。</p>
呵呵,武宗皇帝要是有殿下一半本事和心计,何至于殿下所图者甚大。此前我们只是看到他抓兵权,收财源,步步为营,紧握权柄,却没有看到他暗中布的那些棋子。</p>
现在李贽为首的新学已成气候,偏偏此学遗祸不浅。</p>
阳明心学,还披了儒学一张皮。新学却是把儒学仅剩的那张皮都给扒了。</p>
而后殿下又以利诱之,大兴奇技淫巧。</p>
数学、械、化学、物理,成了诸多勋贵、文武百官和巨贾们,行工商实业发财赚钱的重要伎俩,堂而皇之陈于公学和学院之中,并于钦天监、太仆寺其间。</p>
叔大,目睹诸类种种,你不心急焦虑吗?长此以往,大明还有圣教容身之所吗”</p>
</p>
听到李春芳终于出心中最大的焦虑,张居正也不由长叹一口气。</p>
其实满朝文官,包括诸位阁老里,心里都有这个焦虑。</p>
太子殿下重新学轻旧学,重实而轻虚,重利益而轻义理,儒教未来走向如何,大家心里都没底。</p>
但身居高位者,尤其能入阁者,都是心思通明之人。</p>
儒学、心学,又或者其它学问,正如徐阶所言,只是他们入仕做官、报国效君的台阶。</p>
宦海浮沉数十年,处理过不知多少政事国事,也见识过不知多少人情世故,圣人经义能不能解决大明国疲民困能不能救万民于水火</p>
这些人心里跟明镜似的!</p>
只是几十年一直学习信仰的东西,现在摇摇欲坠,可能一朝间就要崩塌,心里肯定彷徨焦虑。</p>
徐阶老奸巨猾,早就看开,爱塌不塌的,只要不砸到老夫头上,死去!</p>
现在他身娇肉贵,一大家子要养,早就不敢做意气之争了!</p>
太子殿下的心思,其他阁老大臣们心里也都有数,可是为什么要出来,为什么要对着干呢</p>
现在太子殿下的权势,大家暗地里评估过,略低于成祖。</p>
一旦即位,可能立即超过成祖。</p>
御极五年,再灭数国,定会超过太祖。</p>
如此威势,就算是孔圣人再世,也要游殿下,卖弄一番治国理念,以求重用。</p>
再了,太子殿下肯定不会抛弃儒学这张皮,只不过是进行彻底改造而已。</p>
这些饱读经义的阁老大臣都清楚,孔圣人的经义,从两汉到唐宋,再到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早就改得面目全非,不知加了多少帝王和大儒的私货进去。</p>
国朝初立时,理学要不是及时变换身段,轻孟子,重三纲五常,让太祖皇帝满意,它能成为显学</p>
然后为科试内容二百年,进而成为正统儒学,成为圣教。</p>
太子殿下不需要明诏天下,只需要把科试内容加以改变。</p>
学新学,重实学就能中科试,入仕途,那天下学子会纷纷转学新学,弃虚求实。</p>
儒生拜得是至圣先师牌位,但真正能给大家带来荣华富贵的却是西苑坐着的那位。</p>
李春芳看着张居正,继续追问道:“叔大,你真得坐视不管吗”</p>
张居正默然一会,开口道:“子实兄,西苑西安门,你教了三四年就转入六部,忙起政事,张某却一直伴读殿下。</p>
期间殿下与我时时就某些弊政争论不已,殿下总是能出一些匪夷所思,却引人深思的话来。</p>
后来我巡按辽东等边镇,又巡抚山东,目睹许多弊政,感触颇深。尤其是那一次在青岛港,卢北山邀请张某登上最新的世子大帆船,扬帆出海。</p>
在海上,我见到了大帆船灭国摧城之威,也经历过迎风破浪,更见识了万里大海的浩瀚无边。</p>
在海上,我被猛地推开一扇门,见到了一个新世界,圣人经义里没有提及,历代史书隐约可见的一个新世界。</p>
在海上,我突然想起殿下某天在西苑西安门的一番话。</p>
‘我们举着儒学火把,为中国寻找了两三千年的光明道路,却一直在打转。</p>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p>
而今西夷坐着大海船,从万里之外扬帆而来,泊船架炮到了大明门口。天下正值千年之大变局,我们却还执作于从过去的故纸堆里寻找未来的希望。</p>
该取下蒙在眼睛上的布条,放眼天下,不要再拉着磨重复过去的路,该走一条新路。’</p>
在那一刻,我张某就像一道光从天灵盖灌下去。是啊,为什么不取下布条,试一试新的路呢”</p>
李春芳死死地盯着张居正,过了许久才森然问道:“叔大,你真是这么想的”</p>
张居正正色答道:“张某少立志,怀公诚之心,发刚大之气,担当天下安危,扶危定倾,经世济民。</p>
为此,张某毁誉俱所不计,一切福国利民之事,挺然为之。”</p>
李春芳有些明白了,“叔大对儒学失望了,对祖制失望了”</p>
“子实兄,张某锐意改革,二十年来遍寻种种良方,现在对陈腐如一潭死水的理学和祖制失望了,想再寻一条经世济民,利国益民的新路。”</p>
李春芳失魂落魄地坐在椅子上,长叹一口气,黯然伤神,“真是没有想到,殿下潜移默化,居然影响了这么多人。</p>
叔大,从来忧国之士,俱为千古伤心之人。旧路都不好走,新路更难走呀。”</p>
张居正笑了笑答道:“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p>
皇城南边的天坛钦天监。</p>
蒸汽试车结束,朱翊钧看着这台粗大傻的钢铁怪物,满意地点点头。</p>
“黄道林!”</p>
“臣在!”</p>
“蒸汽,这么好的东西用来抽水,有点大材用了。”</p>
黄道林眼珠子一转,“臣还请殿下明示。”</p>
“把它卧倒放平,安上轮子,让它跑起来。”</p>
黄道林想了想,“殿下,可是可以,只是这器太重了,一般的路面它跑不起来啊。”</p>
朱翊钧笑了,“你傻啊,一般的路面跑不起来,你把它放到特殊的路上跑,比如港口常用的轨道上。”</p>
黄道林眼睛猛然睁大,他身为械大良造,港口的那些轨道车设计和实用,他都有参与。</p>
朱翊钧一点拨,他猛然领悟到,蒸汽为动力的车子,最适合在轨道上跑起来。</p>
它比牛马力气大,可以拉十几节车厢。</p>
还不会累,只要有足够的煤和水,它可以沿着轨道从早跑到晚。</p>
殿下早几年就坚持铺设这些被某些人嗤笑为无用的“畜力轨道运输”,难道就是为蒸汽打伏笔</p>
“殿下英明!”</p>
黄道林由衷赞叹道!</p>
“少拍马屁,继续努力,尽快让这喷着气的大家伙,在大明大江南北跑起来。办好了,孤封你爵位,世袭罔替!”</p>
黄道林激动地跪下:“臣谢殿下,臣一定殚精竭力!”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