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锣鼓喧天迎海瑞</p>
第二天上午,朱翊钧在紫光阁听完宋公亮的汇报,沉吟不语。</p>
他起身站在敞开的窗前,看着外面的湖光山色,过了许久才缓缓道:“宋卿,你是办案的老。</p>
凭你的经验,你觉得幕后黑会是谁</p>
反对考成法的那些人,还是滦州太原的那些人”</p>
宋公亮咽了咽口水。</p>
皇上,你这不是为难我吗我觉得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觉得是谁。现在你一点态度都没表明,我怎么猜啊</p>
猜不准,我很为难啊。</p>
迎着朱翊钧炯炯有神的目光,突然脑海里一闪。</p>
皇上此前交代过,锦衣卫办案,一定要办成铁案。</p>
什么是铁案就是人证物证确凿,铁证如山,让人信服,这才叫铁案。</p>
铁案才不会被人非议和怀疑。</p>
还切切交代自己,锦衣卫镇抚司办的是大案要案,一定要以证据为根据,大胆猜测、心求证,最后把所有的证据和信息串在一起,形成证据链。</p>
现在的侦办条件可能做不到,但是锦衣卫办案,就要先心存这份正念,才会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假冤错案。</p>
这些话在宋公亮的脑子刷刷闪过,瞬间明悟。</p>
宋公亮大声答道:“皇上,臣觉得幕后黑之,还只是猜测,真正证据确凿的是冤案受害人,结伙报复制造冤案的刑部贪官。”</p>
朱翊钧看着宋公亮,满意地点点头:“宋卿,就应该是这样,一切以证据话,要是什么案子都胡思乱猜,那我们离真相就会越来越远。</p>
先以上的证据暂下决定,先给朝野上下一个交代。但是这件案子,锦衣卫还要继续查,顺着现有的线索继续查。逃走的那两人,尽快抓回来。”</p>
宋公亮心地问道:“皇上,要是查出新的证据”</p>
“查出新的证据,就推定出新的结论。这没有什么好丢人的。基于掌握的证据进行推定,总比没有证据胡乱猜测要强。”</p>
“臣遵旨。”</p>
朱翊钧顿了顿又道:“宋卿,丁士美的案子查得怎么样”</p>
“回禀皇上,正在侦办中,预计下月可以结案。”</p>
“结案好。”</p>
宋公亮离开没多久,张居正来了。</p>
“张师傅来了,快请坐。”</p>
等张居正行完礼坐下后,朱翊钧开门见山道:“通州驿站的案子,锦衣卫宋公亮已经向朕禀告了。”</p>
张居正心里一缩。</p>
“宋卿,根据现有的证据推定,此案是冤案受害人伺报复,案卷已经移交给顺天府警巡厅。”</p>
受害人伺报复</p>
张居正暗地里舒了一口气。</p>
移交给顺天府警巡厅</p>
皇上的意思是这事低调处理</p>
那也好。</p>
低调处理,对大家都好处。</p>
朱翊钧继续道:“江苏巡抚海瑞前晚正好在通州驿站,遇到这件事。他上了一份奏章,弹劾你和方逢时。</p>
张师傅,你看看吧。”</p>
张居正已经从方逢时那里知道了情况,心里不慌。</p>
他接过海瑞的奏章,看完后,心里感激不尽。</p>
朱翊钧道:“张师傅,皇爷爷曾经对朕过,大明纯臣,当属海公。海公这份奏章的良苦用心,张师傅要记在心里。”</p>
“回禀皇上,臣一定会铭记在心。”</p>
“张师傅,海公奏章的建议得对。这个离职审查要执行,先从在任期间经财务入,进行审查。</p>
上司和接任者要切实督促审查,如果离职审查不扎实,让贪官蒙混过关,亏空就得由接任者来背,上司也要受连带责任。”</p>
离职财务审查,其实中国古代一直有的,只是交接时清查官库账目。</p>
官官相护,再加上稀烂的会计制度,这项制度名存实亡,最后造成的巨大亏空,不了了之。</p>
朱翊钧要张居正执行的离职审查,跟现代离职审查近似。这就需要有完善的会计制度,还有执行的决心和力度。</p>
“至于上次跟张师傅的政务追溯倒查制度,先把离职财务审查执行到位了再。”</p>
张居正心里一凛。</p>
皇上这两招,比自己立限考事、以事责人的做法更狠啊。</p>
难怪当初自己兴冲冲拿着考成法找到皇上时,他并不吃惊,甚至还流露出先凑合着用的神态,原来皇上心里有更完善、更严格的官吏考课制度。</p>
暂时没有拿出来,拿自己的考成法先做开路先锋。</p>
层层加码,温水煮青蛙。</p>
“臣遵旨!”</p>
张居正又禀告道:“皇上,各地秋闱即将开始,礼部陆续拟定各省乡试主考官,名单已经呈报西苑。</p>
此次秋闱,是皇上御极第一次乡试,也是明年会试的基础,事关重大,臣请皇上垂训明示。”</p>
前两天在南苑,张居正拒绝了朱翊钧非常“激进”的科试改革方案,提出了援前宋旧制的会试、乡试分科的妥协方案。</p>
当时朱翊钧没有反对,点头默许了。</p>
但张居正心里不踏实,自己学生多有主意的人。</p>
当初才七八岁,自己这位老师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现在他做了皇上,就改了脾性,轻易让步</p>
于是想法子试探一下。</p>
朱翊钧不以为然地道:“各省秋闱之事,礼部拟定,内阁核定就行了,只需报备一份到司礼监即可。</p>
明年春闱的主同考官,朕再跟张师傅商议。”</p>
张居正抬头看了看,发现朱翊钧脸上没有什么异常。</p>
离开西苑,刚回到内阁,方逢时和吏部左侍郎吕调阳联袂赶到。</p>
吕调阳是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人,祖籍湖广武昌府大冶县。</p>
</p>
嘉靖二十九年(550年)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p>
嘉靖四十三年,升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四十五年升迁为祭酒,隆庆二年出任礼部右侍郎,</p>
吕调阳老成清慎,外圆内方。李春芳曾经夸奖他“人不轻喜怒,事不轻可否”。楚党骨干,张居正的得力助,也是考成法的具体负责人。</p>
“元辅,皇上对通州驿站大案,怎么个法”</p>
方逢时和吕调阳焦急地问道。</p>
通州驿站事关近五百被免官吏,如何处置,也关乎着皇上对考成法的态度。</p>
张居正率先走进值房里,在上首座椅上坐下,挥挥示意两人也坐下。</p>
“金湖、豫所勿忧。皇上认可了锦衣卫的禀文,接受是冤案受害人报复的结论。”</p>
方逢时和吕调阳不由长舒一口气,但是看到张居正的神情,似乎并不怎么开心。</p>
两人对视一眼,吕调阳心地问道:“元辅,看你面带忧虑,似乎并不释怀,难道还有其它事端吗”</p>
张居正摆了摆,“豫所不必担心,本官不是忧虑通州驿站之事,此案大致如此,后面很难再起波澜。</p>
我只是忧心科试之事。”</p>
科试之事,张居正闷在心里,没有向心腹们。</p>
他担心消息传出去,万一有人投上所好,跳出附和此事,尤其是自己的心腹亲信里跳出来这么两位,他就很被动了。</p>
“秋闱就要来了,元辅忧心此事”</p>
“是的。”张居正顺水推舟道,“皇上对科试盯得很紧,此前出过几次舞弊案,老夫还奉诏查办过。</p>
现在老夫深受皇恩,辅佐国政,千万不要在老夫里出纰漏。”</p>
方逢时和吕调阳心头一动。</p>
这么点事你就把忧虑摆在脸上了,我俩不大信啊。</p>
张居正也知道自己“喜怒形于色”,让亲信们看到端倪,连忙转移话题。</p>
“海公上了弹劾奏章,皇上给我看了,内容就如金湖所言。</p>
海公大义体国,我等就不能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p>
海公在奏章里的引入少府监的离职财务审计,皇上也觉得当行,切切叮嘱,尽快拟定条例,补入考成法里。”</p>
方逢时道:“少府监的离职财务审计,是杨金水还在东南时就制定推行的。有人皇上拟定了一整套方案,杨金水查漏补遗,一起完成的。</p>
晚生特意去要了一份册子,细细看过。果真厉害,行此例法后,统筹处、捐输局一直到少府监,清查出数以百计的硕鼠。</p>
到现在,少府监辖下的各工商实业,上下清廉,不是不想贪,而是不敢贪。</p>
确实是善法。</p>
只是补入考成法,恐怕群情汹涌,又会猛烈几分。”</p>
吕调阳脸上虽然也是担忧之色,但没有出声。</p>
张居正默然一会,毅然道:“话不绝,事要做绝!考成法已经得罪了中枢百官,以后还会得罪地方官吏。</p>
反正都得罪了,不如得罪到死!</p>
拼着得罪,我们先把吏治彻底肃清了再!</p>
吏治肃清了,后面的新政才好力行。”</p>
方逢时和吕调阳对视一眼,齐声应道:“但听元辅调遣!”</p>
松江府华亭县徐府,徐阶一身素色丝绢道袍,头戴巾,背着在后院园的路上慢慢走着。</p>
隔着不远,四位美婢捧着热茶、茶点和水果,跟在后面。</p>
徐琨匆匆走到园月门,拱道:“老爷。”</p>
“嗯,二郎回来了。把东西放到亭子桌上,下去吧。”</p>
徐阶走到亭子里,撩起衣襟在亭子围栏上坐下,此时园里只有他们父子二人。</p>
“海瑞出京了吗”</p>
“五月初六就出京了。老爷,通州驿站出现大案,有人纵火,五百名被免官吏惊慌失措,死了近十人,伤了好几十人。</p>
后来查出,是刑部一位郎中受贿舞弊,制造冤案,受害人前来报仇。</p>
内阁明文通报了此事,还取消了支工,以后考成法不合格者,直接免职回原籍。”</p>
“些许浪,挡不住考成法的。</p>
叔大力行此法,定能树立内阁威信。内阁总理,比老夫此前做的内阁首辅,要有权势的多!”</p>
“老爷,听考成法搞得人心惶惶,怨声载道。听中枢搞完了,马上就要轮到地方了,各地也是议论纷纷,惶惶不如终日。</p>
还有许多官吏在四下串联,准备一起联名上疏”</p>
徐阶轻蔑地笑了笑,“上疏有个屁用。一朝天子一朝臣。现在皇上要行新政,要大兴改革,张叔大是他的总先锋。</p>
任何新政,必定是先整饬吏治。吏治不肃,再好的新法也难以遵行。考成法,是万历朝的第一剑,谁也挡不住。”</p>
徐琨心有不甘,但是看着徐阶的神情,不敢再问。</p>
徐阶眯着眼睛想了一会,“海瑞到了哪里”</p>
“按照行程,应该到了临清。”徐琨犹豫了一下道,“老爷,儿子有句逆耳忠言。”</p>
“。”</p>
“老爷,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p>
徐阶转头看着徐琨,幽幽地道:“他可是你的亲大哥啊。”</p>
“老爷,我这都是为了徐府上下啊。”</p>
徐阶不再作声,园里陷入寂静,只有几只不知名的虫子,在歇斯底里地叫着。</p>
临清城外运河上,一艘客船船舱里,舒友良打出最后一副牌,意气奋发地道:“立闯王!加上我刚才打的顺曹操,老子赢了!”</p>
王师丘和赵宽默默无声地放下里的叶子牌,方致远恭维道:“舒哥,想不到你还是牌王啊!”</p>
“金城坊牌王,并非浪得虚名!”</p>
张道走进来道:“前面要到临清码头了,收拾了。”</p>
“好,不打了。”舒友良一边收起叶子牌,一边道。</p>
这时外面传来叮叮咚咚的锣鼓声,舒友良等人闻声冲出船舱,来到甲板上。</p>
只见远处的码头上,旌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头涌动,带头的有官员,还有士绅,满城官民来迎接贵客的架势。</p>
舒友良乐了,“嘿,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大明居然还有敢主动迎接我家老爷的官绅”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