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四百六十四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天幕上。

    皇帝看着天下疆域踌躇满志。

    大臣看着碧蓝天空哀叹不止。

    原本亲密无间的君臣,此时竟是背身相向。

    公元344年五月,更化之政只是开了个头,新政的效果还没有显现,元朝仍处在阴霾之中,中兴之光还没能普照大地。

    丞相脱脱却以“时有疾渐羸”为借口请辞相位。

    脱脱辞相后,元顺帝先后任命三任宰辅,然后利用平衡牵扯之术,让左、右丞相互相掣肘而无所作为,相权处于衰弱中,大事务就都由皇帝亲自主持。

    季汉怀帝时期

    刘禅扶着额角,无力摇头。

    “本以为是阿父与相父。”

    “结果是赵构与岳飞吗?”

    诸葛亮握着扇柄的五指挨个紧住。

    你怎敢将赵构与先帝相提并论!

    要不是知道你不聪慧,老臣非得让你见见什么叫军师中郎将!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的微笑渐渐收起,拿起茶杯喝了一口。

    一旁的长孙无忌则状若未闻的捋须叹声道:

    “看来这脱脱的请辞是并非自愿,而是那元顺帝逼迫的结果。”

    “也对。”

    “一个从备受压抑,成为皇帝后又先后有两大权臣集团挟持,在黑暗中隐忍了十几年的年轻人。”

    “一旦掌握了帝国的最高权力,会有什么想法呢?”

    李治顿了顿,缓缓放下茶杯,淡淡道:

    “除了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圣君的渴望。”

    “还有对于权力的极端迷恋,以及对于侵夺自己权力行为的极端敏感。”

    大宋仁宗时期

    “这皇帝不行,不如陛下远甚。”

    “是极是极。”

    “这脱脱哪怕不擅权自专,一旦成了宰相,再怎么心,也会出现虽不弄权,而权自盛的情况。”

    “硬是这点触了皇帝的心绪,让元顺帝感到威胁了。”

    “是极是极。”

    “所以,这脱脱是不可避免地被排挤出朝堂的。”

    “是极是极,不是每皇帝都像刘后主那般信任诸葛武侯。”

    一旁的赵祯看着这群完全不避讳的大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至于最后那句

    他一时分不清究竟是夸是骂了。

    没有了宰相,元顺帝施政的重点就主要放在“修律例”“定荐举守令法”“遣奉使巡行天下”“举逸隐士,沙汰僧尼”四件大事上

    修律例,就是修订法典,编纂了至正条格,这是元朝颁布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法律,对大元通制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尤其对蒙古、色目人法外特权都进行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定荐举守令法,是对任命官员进行严格的考核

    遣奉使巡行天下,则是派遣官员对全国进行巡查监督,“询民疾苦,疏涤冤滞,蠲(jān)除烦苛”

    沙汰僧尼,就是限制寺庙占据过多人口土地。

    {好像每个大统一王朝最后一位君主都不是王八蛋,胡亥除外。}

    {广神申请一战!}

    {杨广表示我那一趴不是过去了吗?同时表示,我跟胡亥除了都是亡国之君以外,没有其他相似之处嗷!}

    {蒙元的跟脚制度就注定了它的短命,蒙元一代的诗人写的诗都是些怀才不遇的调调,但也看出皇帝也意识到问题了。但晚了}

    大秦

    嬴政深吸一口气。

    比完汉帝比魏帝,比完魏帝比晋帝

    除了与南北亡帝不相上下,比徽钦二帝略胜一筹后。

    竟是谁也比不过啊!

    不对!

    寡人比这个做甚!

    大隋。

    杨坚“呸”了一口。

    “什么杨广?这世界没有叫杨广的人!”

    “这两个字不能组合到一起!”

    “天下就没有这个名字!”

    元顺帝做得很努力,可事必躬亲。

    凡选某人为官,他都亲自过问,让吏部出具履历,还要让其“皆陛辞听旨”进行面试。

    每见一位官员,都要教导一番:“汝守令之职,如牧羊然。饥也,与之草;渴也,与之水。饥渴劳逸,无失其时,则羊蕃息矣。汝为我牧此民,无使之失所,而有饥渴之患,则为良牧守矣。”

    元朝广大,官员多如牛毛,这样一一考察接见的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见

    元顺帝这时的励精图治之意,确实是货真价实。

    大元。

    忽必烈越听眉头越皱。

    种种行为,不比肩唐太宗,怎么也够的上宋太祖了吧?

    那后面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能让这些功绩都全部尽弃?

    一旁的刘秉忠看了半天,随即一脸茫然。

    什么都做了就是没整治吏治?

    那你这跟什么都没做有何区别啊?

    但从344年到349,元顺帝五年的励精图治并没有使得一路下滑的元朝国势有所扭转。

    天幕上。

    奔声如雷的洪水摧毁河堤。

    波涛汹涌的席卷着大地上的一切!

    农田!房屋!牲畜!

    百姓挣扎着,最终被浪头盖过

    只余洪水在天地间咆哮着。

    画面一转。

    荒芜的大片田地裂着道道口子。

    数不清的百姓正拖儿带女,如行尸走肉般晃荡在路上。

    偶有几人倒下,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头顶上。

    花花绿绿的蝗虫群嗡嗡作响的呼啸而过。

    早在脱脱刚刚罢相的公元344年五月,北方便遭遇了罕见的大洪水

    大雨下了二十余日,使得黄河暴溢,白茅堤、金堤全部绝口,平底水深竟达二丈。

    此后短短一个月时间,黄河流域之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定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东明、巨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都遭到大水洗劫,“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

    此次黄河水患波及面甚广,河南、山东、江苏、河北等地都有遭灾,可以几乎遍及了中原。

    北方各地州县陷入一片泽国,百姓破家殒命者不计其数。

    公元34年正月,河水又决,先是淹没济宁路,继而北侵安山,汇入运河,延袤济南、河间。

    天灾之下,人祸又起。

    水患造成了大量的饥民和游民,朝廷的赈灾物资经过层层剥削,到了饥民里就只剩下谷壳。

    为了生存,河南、山东等河泛区“沿河盗起,剽掠无忌,有司莫能禁”

    公元349年闰七月,元顺帝召回脱脱重任中书右丞相,总领国事。

    复相后,脱脱专门召开治河讨论会

    都漕运使贾鲁提出自己的治河主张“必疏南河,塞北河,修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

    脱脱当立断,决定立即执行。

    但工部尚书成遵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济宁、曹、郓,连岁饥馑,民不聊生,若聚二十万人于此地,恐后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

    大汉景帝时期

    刘启这时明白这个坑是什么了。

    “治河要花钱要用人,治的越快花费越大。”

    “天下百姓根本折腾不起。”

    “但要不修最后结果其实也没差别。”

    刘彻像个大人一样抱胸叹气。

    “前人不修德行,给后人留下这么个局面。”

    “天灾、人祸。”

    “百姓忍天忍地也忍不了你了。”

    天幕上。

    用竹竿、草席搭建的凉棚里有两条长凳和几张歪歪斜斜的桌子。

    每张桌子的四周都摆着几个木头墩子。

    三个穿着短裤打着赤膊的汉子坐在木墩上。

    三人议论者什么,得很起劲。

    其中一人将水碗里的水一饮而尽后,声且快速道:

    “我虽没亲眼看到,但俺家哥哥可是真真的看得清清楚楚!”

    “是那天夜里,唰一下的就满天红光,几里地外都看得见!”

    “不光他一个人,全村人都看到了,一个个慌忙跪地上磕头。”

    另一个人听得很入神,左右看了看,低头声道:

    “咋样咋样,弥勒佛长啥样?”

    那开头的汉子挺了挺腰板道:

    “你看你,又急!你别急,听我慢慢。”

    “那红光放的得有一两个时辰,等没光了之后,俺哥过去一看,就在地上看到了一块石碑,上面”

    汉子好像想起了什么,一脸紧张道:

    “天下大乱,明王出世!”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