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五百四十六章:夺门之变!
    十一月,京师解除戒严,安抚天下,杨洪等人班师还京。

    论功封赏,杨洪封昌平侯,石亨封武清侯,于谦加少保、总督军务。

    于谦推辞,不准。

    北京保卫战,于谦实为第一功臣。

    又因有拥立新君之功,朱祁钰为了表示对其的优崇,特命给予双俸

    于谦上书固辞,自己家连仆人都算上了只几口人,原来的俸禄就足够了。

    现在边境、京城用费浩大,百姓有输纳之苦,军队也需粮饷,所以还是请求只支一俸。

    朱祁钰因其房舍简陋,又赐宅西华门。

    于谦仍固辞不受,:“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

    朱祁钰不许,他就将皇帝赏赐的盔甲、玉带、玺书之类放在那里,一年去探视一次而已。

    自己仍居住在原来的地方。

    {调于谦回京是大明战神做的唯数不多正确的事。}

    {于谦以一己之力拯救了大明帝国,也许有些夸大其词。但他是大明的捍卫者,没有任何问题!}

    {正统十四年的于谦都已经已五十二岁,在当时已经接近老年了。}

    {八个月之前,还只是个兵部右侍郎,还远远称不上“股肱之臣”。}

    {可就在年底,他成了无数人景仰的“救时宰相”,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

    {这其实就是很悲哀的事情,国家昏乱才有忠臣。}

    {没有“土木之变”给大明王朝带来的灾难后果,没有朝中重臣损失大半,在京城没有多少根基,也不善于经营人脉的于谦,不可能脱颖而出,成为最受人尊敬的守城英雄。}

    大汉文帝时期

    刘启望着天幕里的辞,看向刘恒。

    “阿父,他难道不算一己之力拯救大明吗?”

    刘恒淡淡回答道:

    “他是第一功臣,但不是救世主。”

    “因为他只是臣子。”

    “在他的背后,景泰帝的充分信任、充分放,也对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具体的作战指挥,也多亏石亨、孙镗和罗通等将官的精彩发挥。”

    “每一位参战的大明普通士兵,都为这场战争倾尽了全力。”

    “因为自靖康之耻后。”

    “他们要坚守的,就不单单是一座北京城。”

    “更是整个中原大地,万里江山。”

    “他们要捍卫的,不单单是北京城的皇族与官员,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精英权贵。”

    “更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

    “他们要维护的,不单单是大明的道统,不单单是这个存在了八十一年的政权。”

    “更是华夏的礼乐制度、天理人伦。”

    刘恒淡漠的看着天幕。

    “启儿。”

    “英雄的所作所为,也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不然宗泽、李纲、岳飞等人也不会失败。”

    “但有没有某些英雄,也确实会变得大为不同。”

    “没有项羽,秦朝的统治注定还会延续很久。”

    “没有韩信,诸侯分裂的局面就会持续很长时间。”

    “天道有常”

    大唐武宗时期

    “哪有夸大其词啊”

    李炎的腰背微微弯曲。

    整个人带着几分颓丧。

    “安史之乱,京城丢失。”

    “国土沦陷,生灵涂炭。”

    “京师一丢,大明要通过几年甚至十几年努力,最终收复北京和北方领土。”

    “但国家经济蒙受的损失不可估量。”

    “也无法再回到从前的盛世。”

    “他怎么不是挽救大明啊”

    大宋孝宗时期

    “靖康之变,朝廷南迁,京城沦陷。”

    赵昚仰天长叹。

    “要是没有于谦,大明王朝的发展轨迹,就是这种样子了。”

    北京保卫战仅仅进行了几天,论时间长度和惨烈程度都远远比不上靖康元年东京保卫战。

    但后者的失败,造成了“靖康之耻”,并直接导致了北宋亡国,徽、钦二帝成为俘虏。

    这难道不算拯救大明吗?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扶着石桌轻声道:

    “他就是拯救了大明啊”

    若是丢失京城,国土面积急剧缩,大明就重回南宋老路。

    若是通过一场艰苦的守城战,保住北京,赶走瓦剌。

    京城也会受到极大破坏。

    但显然,只有于谦才敢放弃死守城池的套路,敢将大军开到城外。

    以“背城而战”的战术打败瓦剌!

    让他们连城墙的边都没有摸到,就不得不仓皇退兵。

    “有能力,有操守。”

    “这种大臣需重用!”

    “于谦”

    朱棣估算着天上给出的时间。

    “把十九年辛丑科的进士名单给朕找来。

    北京战后,也先见军事行动不能达到目的。

    遂改变策略,表示愿意将朱祁镇送还。

    大汉武帝时期

    霍去病跟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这王八蛋还活着呢?”

    刘彻扣了扣,有一搭没一搭道:

    “必须活着啊,还得活的好呢。”

    “毕竟北京之战大明打赢了。”

    “上这皇帝就不能怠慢了。”

    “当然,要是没打赢,这东西也得活着。”

    刘彻吹了吹指甲。

    看着天幕道:

    “他得谢谢于谦。”

    “不然就得像徽钦二帝那般。”

    “似狗一样的活着了。”

    公元450年六月,吏部尚书王直等人请奏请遣使,迎回太上皇。

    朱祁钰表示怕也先扣押使节,引发入侵,因此应当详议,勿遗后患。

    七月,也先因屡次议和不成,再次遣使。

    礼部尚书胡濙奏请迎回太上皇,被拒。

    次日,朱祁钰亲临文华殿,质问百官为何反复要求与蒙古议和。

    吏部尚书王直应对称太上皇在外理应迎回,以免留后患。

    朱祁钰不悦,声称自己并非贪恋皇位,只是被百官强行拥立。

    百官不知如何应对。

    于谦从容回答“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

    朱祁钰同意其所,随后派太常少卿前往宣府奉迎,大臣多认为应当厚礼相迎。

    都御史王文认为,蒙古不索金帛必索土地。

    胡濙认为唐肃宗收复两京后厚礼相迎唐玄宗,如今只在安定门相迎,实在太简朴。

    但是,朱祁镇又发诏谕无需百官相迎。

    见状,朱祁钰下令,百官在安定门迎接太上皇。

    八月十五日,朱祁镇被迎入安定门,安置在南宫。

    大汉。

    “有点意思。”

    刘邦摸着胡子,一抹若有若无的轻笑挂在嘴角。

    “明朝君臣对迎回朱祁镇的态度居然是截然不同。”

    “朱祁钰的反对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明朝大臣的态度就非常暧昧了。”

    吕雉不置可否。

    “皇帝被俘在外,实在是有辱国格。”

    “除非他死在外面,不然捏着鼻子都要迎回他。”

    刘邦点了点天幕,侧头道:

    “但是明朝大臣又普遍对朱祁镇本人抱有敌意。”

    “你看,他们只关心迎回太上皇,但是并不关心太上皇迎回后的待遇。”

    “这其实就反应了一件事。”

    刘邦竖着一根指在吕雉面前晃来晃去,但就是不。

    吕雉眯眼瞧着他。

    “你是,哪怕是被俘放回的朱祁镇也足以动摇他皇位的合法性?”

    刘邦满意的笑了。

    “对啊!”

    “因为除了清理王振余党、打赢京师保卫战以外,他没有任何可以与朱祁镇竞争皇位的资本!”

    “而群臣之所以支持他,更多的还是为了完成这两件事情!”

    刘邦比了个二,又慢慢收回。

    “而这两件事情结束之后,皇位竞争又退回到了皇家私事上去了。”

    “连于谦都同意了。”

    “你他慌不慌?”

    “你猜他下一步要干什么?”

    吕雉冷冷的瞥着他。

    “废朱见深的太子之位。”

    刘邦拍了拍,赞同道:

    “是的,废太子。”

    吕雉冷笑着:

    “那他为什么不退位呢。”

    “毕竟自己的皇位也是捡的,是事急从权。”

    刘邦毫不在意的摆摆。

    “他已经了啊。”

    看着吕雉的眼眸一字一句道:

    “他是百官拥立。”

    “请来做的!”

    按理事情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已经成为定局了。

    朱祁钰还是朱祁镇的弟弟。

    从年龄上讲,太上皇应该活该在南宫待到死。

    但事情很快就出现了问题,根源就在立储上。

    大明。

    “你可闭嘴吧!”

    朱元璋跳起来怒骂着:

    “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

    “饿死他!”

    “毒死他!”

    “什么就都没了!”

    “一了百了!”

    “怎么一点轻重缓急都分不清吗!”

    朱祁镇正统时代统治了十四年,虽然随后朱祁钰接任,但太子还是没换,依旧是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

    而且,朱见深名义上当太子还比朱祁钰登基更早,名正言顺。

    但朱见深总在这太子位子上待着,就是在时刻提醒朱祁钰,你是个凑数的。

    那皇位原本就不是你的。

    公元452年五月,朱祁钰不顾一群老臣的反对,把朱见深贬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没想到到了第二年,这太子直接走在皇上前面了。

    朱祁钰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他就这一个儿子。

    到头来大明朝等于没有太子了。

    当时,大多数大臣都提议,重新把废太子朱见深立为东宫。

    朱祁钰相当不开心,自己还年轻,死了一个儿子可以再生嘛。

    所以,这件事好几年间朱祁钰都在和臣子们扯皮,但儿子一直也没生出来。

    扯皮一直扯到了景泰八年(45年),这一年刚过完年,朱祁钰突然病倒了。

    天幕上。

    四更时分。

    黑压压的夜色下。

    一文一武带着一千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打开长安左门,入了皇城。

    众人向皇城东南角赶去。

    一路上压抑且沉默。

    武将时不时的擦着额头上的汗。

    文人突然站定,冷不丁道:

    “钥匙呢?”

    武将不明就里,把钥匙交给他。

    文人右一扔,钥匙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有进无退,有生无死!”

    画面一转。

    清晨,

    午门外的朝房中,已经坐了很多等待上朝的大臣。

    “今天什么也要确定沂王的太子之位!”

    “是啊,陛下这身体国无储君,不得不防啊。”

    “的是啊。”

    众人正议论纷纷

    奉天殿那边突然传来一片喧哗之声!

    很快,钟鼓齐鸣,声响震天。

    众大臣纷纷走出朝房,向奉天殿赶去。

    就在雄伟的大殿丹陛前,那名文人不可一世地站在正中。

    “太上皇复位!宣众官进谒!”

    大臣们一脸茫然。亦步亦趋的进入大殿。

    一抬头。

    身形消瘦,目光阴鸷的朱祁镇正堂堂正正的坐在龙椅上!

    “卿等因景泰皇帝病重无法理政,迎朕复位。”

    “众卿家照旧用心办事,共享太平!”

    众臣相互对视一眼。

    一个个地跪了下去。

    叩头行礼。

    公元45年正月,朱祁钰患重病。

    正月十四朝会上,礼科给事中刘钦重提“复立太子”一事。

    见朱祁钰日渐病危,众大臣也纷纷进言。

    与前几年的重臣皆沉默不同,这次,于谦、商辂等重臣也力主复立朱见深。

    然后,朱祁钰拖着病体艰难“定调子”所请不允!

    之后两日,朱祁钰因病体加重而免朝。

    但大臣们的奏章依然如雪片般送来。

    十六日夜,内阁大学士商辂、兵部尚书于谦、礼部尚书胡滢三人秘议。

    由商辂起草了联名要求“复立朱见深”的奏疏,准备在次日早朝时再做据理力争。

    但就在当夜,石亨秘密觐见孙太后,取得孙太后的“懿旨”。

    徐有贞也和幽禁南宫的朱祁镇取得联系。

    众人提兵入大内,先进南宫接出朱祁镇。

    再趁大内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轻松进入奉天殿。

    十七日清晨,朱祁镇赫然复辟成功。

    病入膏肓的朱祁钰,在闻听朱祁镇即位的钟鼓声后,气息奄奄地:好,好,好。

    二月初一,朱祁镇下诏废朱祁钰仍为郕王。

    二月十九日,朱祁钰卒,以亲王礼下葬。

    由于石亨等人夺门而入正殿复位,所以史称“夺门之变”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