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五百七十九章:四十三天平宁王
    大汉武帝时期

    “才反啊?”

    刘彻嘀咕着一句。

    霍去病懵懵的看着皇帝。

    什么叫才反啊?

    “陛下难道早就算到会有藩王谋反?”

    看着两只眼睛透出崇拜光芒表哥。

    刘据眨了眨眼。

    很稀奇吗?

    这大明跟大汉差不多啊,前面还有朱棣夺位。

    一点也不新鲜啊?

    但他懒得,随即低头玩着木板。

    但他懒得不代表刘彻就能放过他。

    皇帝一只看着刘据的表情,他心中的疑惑解不开这事就不算玩。

    到底是真的天资聪颖,还是另有他人有所图谋此时就是验证真假的时候。

    刘彻眼中闪过一丝阴鸷,脸上表情却是一副自豪无比的样子!

    “据儿,你给你表哥好好讲讲为什么!”

    “让他好好学学兵法以外的东西就是不学!”

    霍去病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卫子夫则有些疑虑的看着刘彻。

    皇帝的变化怎么这么快?

    但据儿以前确实没表现出对政事有见解的样子。

    他才五岁!他能知道什么?!

    不过这次是个会。

    卫子夫心中暗自算计着。

    不能总让皇帝看轻!

    刘据看了眼“自豪”的阿父、鼓励的阿母、单纯的表哥。

    开口道:

    “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士大夫,逐级效忠,世官世禄。”

    “孔子所哀叹的礼崩乐坏,就是西周创设的制度的瓦解。”

    面带微笑的刘彻,眼中神色顿时变化。

    “始皇帝废分封而立郡县,世官世禄不复存在,聘任而来的郡县长官取代了世袭的世卿,虽然逐级负责,但一致向皇帝效忠。”

    “郡县制是皇帝集权程度最高的体制,因而只要皇帝一声号令,全国人力物力都能如臂使指地调动起来。”

    “基于此明君可以在郡县制下大展拳脚,昏君也可以在郡县制下大发淫威。”

    “但郡县制有一个风险,那就是一旦皇帝幼、权臣当道,只要一场的宫廷政变就足以改朝换代,秦朝二世而亡就是一个历教训。”

    “分建虽稳,但集权太低。”

    “且强大的诸侯也有作乱的能力。”

    “所以,自高祖皇帝起,历代皇帝都在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但朱元璋是鉴于元末权臣当道,所以在奠定明代格局的时候,极力弱化权臣,取消宰相。”

    “这东西就像陂斗一样。”

    刘据举起身边的一个巴掌大的跷跷板。

    “对权臣戒心越重,就越有强化分封的倾向。”

    “因为各地若有强大的同姓诸侯,便随时可以进京勤王,就算诸侯篡位,皇位毕竟也不会落在外姓人的里。”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权臣窃国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极大提升了藩王篡位的可能性。”

    “阿父的就是这个意思了。”

    霍去病听得倒吸一口凉气。

    原来是这样啊?

    卫子夫轻掩嘴角。

    儿啊,干的好!

    刘彻一动不动的看着刘据。

    眼中疑虑尽消,转而升起一阵骄傲!

    就朕的种不会差!

    果然!是教育方法有问题!

    刘彻嘴角的带笑,扬了扬袍袖,对霍去病道:

    “事情就像你表弟的那样。”

    “其实明朝的格局很容易看清。”

    “不要管什么君王、大臣,什么文官武官。”

    “跳出这种视角用更高的视角去看。”

    “大明皇帝与大明外庭的根本冲突就是分封与集权的冲突。”

    “天幕中的历史证明了,只要集权程度越高,高风险的夺权策略就越受青睐。”

    “武宗南巡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刘彻看向刘据,认真道:

    “一大群官员叩门,内阁九卿会事先对此事毫不知情?”

    “他们只是基于对朱厚照行为的不满所以纵容甚至支持这群官员群谏!”

    “而朱厚照本身的意志与权力就决定了他并不在意官员劝谏,更何况只是一群中下层官员而已。”

    “明朝在言论上的态度很开明,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一开始也许劝谏,但后面未免不是以势压人。”

    刘彻嘴角泛起一抹冷笑。

    “再后来,并未事先参与的官员在得知此事后,也有可能趁附议,以免被同僚排挤并趁谋利。”

    “结果就爆发了如此巨大规模的群谏。”

    “据儿,你觉得皇帝此时应不应该让?”

    着着,刘彻最后又来了一次试探。

    让?还是不让?

    刘据歪着头。

    “让不让?为什么要纠结这个事呢?”

    “皇帝去做自己一开始就要做的事不就可以了吗?”

    “你做你的,我做我的。”

    刘彻看着刘据,随即伸抱起。

    “据儿,类己。”

    宁王造反这个事基本根源就是起于朱棣。

    靖难之役,朱棣养赖十七弟宁王朱权的力量。

    而朱棣得了天下后,自然就此一时彼一时,也大起削藩段。

    于是朱权的封地从北方军事重镇大宁迁至江西南昌,其他藩王的势力也被一削再削,各自受着地方政府的严密监管。

    但“祖宗成法”总难被彻底废除,藩王还是有着一定的权力和武装。

    宁王的爵位也就三传到了朱宸濠这里。

    如果朱棣起兵是对朱允炆削藩政策的一种“自卫”行为,并非平日里就有多少图谋,所以很容易赢得同情。

    宁王则是处心积虑太多年,反相简直就写在脸上,以致有责任担当的大臣会连番上疏检举,在野而不愿蹚浑水的文士避之唯恐不及。

    所以在反叛的当天,宁王就杀死不依附自己的江西巡抚孙燧和按察司副使许逵等人。

    大明。

    “反的时倒是恰到好处”

    朱元璋摸着下巴琢磨着。

    皇帝与大臣上演全武行,此时矛盾已经达到极点。

    这时突然跳出一个藩王谋反,矛盾瞬间转移了。

    “但这子是傻子吧?”

    大明永乐时期

    “好蠢的理由。”

    作为成功上位的藩王,朱棣总结了一下成功经验。

    那就是藩王起兵总要打着“清君侧”的旗号!

    讨伐对象至少名义上是皇帝身边的奸臣,而非皇帝本人。

    如此做才能师出有名!

    才是名正言顺!

    但这蠢货却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皇帝。

    他当自己是汤武吗?

    那皇帝得是桀纣啊!

    朱厚照是桀纣吗?

    在唐朝或许还能以家事来遮掩一下。既然只是家事,朱姓以外的人便没资格插。

    但自宋朝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后,那皇帝的家事就不仅仅是家事了。

    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名不正则言不顺。”

    天幕上。

    一名官员捋着袖口指着疆域图道:

    “六月十六,宁王的军马攻打南康,南康知府陈霖弃城而逃。”

    “十七日,叛贼又攻九江,九江知府江颍也是弃城而走!”

    “这两座府城都被宁王兵不血刃夺了下来。”

    “这些日子宁王派人到处搜罗爪牙,估计已经凑集了十万以上的兵力,可他的大军并未开出南昌。”

    “都堂觉得宁王下一步会做什么?”

    站在案桌前,盯着疆域图的乌纱红袍大臣拈长鬓。

    一双斜飞凤目迸出精光。

    “宁王此次起兵无非三条路。”

    “上奔京师,中攻南京;下拥南昌。”

    “此时宁王坐南昌不出,看来他没有直扑京师的勇气。”

    “那下一步就是攻取南京,建都割地,与朝廷对峙。”

    瞅着疆域图的官员忧愁道:

    “可是我们里没兵,难道只能坐看宁王攻取南京吗?”

    红袍官员捋须微笑:

    “没兵有没兵的方法。”

    “谁没兵就不能平叛?”

    时任提督南赣军务的王守仁逃出宁王围杀,向兵部报信并移檄周边州府平叛,吉安知府伍文定等人率部支持。

    当时王守仁怕宁王顺江而下直取南京,便放出大量间谍并张贴告示,表示自己早已做好准备,调集了十六万大军备征。

    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宁王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宁王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宁王。

    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宁王进兵南京,结果宁王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一位全能圣人正对着宁王磨刀霍霍(狗头)}

    {王守仁的“心术”太bg了,跟他打仗你会信不过你身边的任何人。}

    {在战略上你会不敢进,也不敢退,甚至不敢动,哪怕不动也会怀疑是不是中了他的计谋,让你怀疑任何事任何物,从而怀疑人生。}

    {你和你的部队“知行合一”状态被破坏,还谈何打赢?}

    {他对人心的把控到了离谱的程度,后期几乎能预判所有预判,然而却又形容不出的光明磊落。}

    {因他“致良知”,“攻心”“诛心”放在他的“完人”形象身上算褒义词。}

    {所以他再出山时对面听主将成了王守仁,直接投了。}

    大秦。

    “圣人”

    嬴政轻哼一声。

    要这么算,白起也是圣人!

    这些事他哪点做不到?

    圣人儒家就爱弄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大汉景帝时期

    刘启咧了咧嘴角。

    “这的”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留侯与淮阴侯的结合体呢。”

    “打个藩王而已。”

    “朕还一口气打七个呢!”

    刘彻瞥了一眼他。

    那是“你”打的吗?

    不过确实,刘彻看向天幕。

    平个叛而已,会打仗的谁不能做到望风而逃?

    炎汉明帝时期

    “圣人?完人?”

    刘庄的蚕眉微皱。

    你要做王莽啊?

    还都姓王!

    是的,他对姓王的有偏见。

    大唐玄宗时期

    “你什么功绩?敢叫圣人?”

    李隆基撇了撇嘴角。

    “朕才是圣人!”

    李泌斜瞥了皇帝一眼。

    没有天幕,你就是个废人了。

    还圣人

    七月,宁王按耐不住,终于决定出击,随即率部沿江东进军,声称进攻南京。

    抵达安庆时,被知府张文锦等人辱骂,转而攻城数日。

    同时,王守仁率领着趁这些时日紧急调集起来的八万大军进军南昌。

    十八日,王守仁抵达丰城。

    部将提出南昌作为宁王的核心地区必然难攻,不如围点打援。

    在江中与回援的宁王大战,与安庆守军的夹击下将其一举击败。

    但王守仁认为安庆只能自保,无力支援,而且宁王筹备已久,必然精锐尽出,所以应当趁南昌空虚的会,将其攻克,迫使其回援。

    于是,王守仁命人分攻南昌九门,约定二十日一鼓附城,再鼓登城,三鼓不登者杀,四鼓不登斩其队将。

    结果,守军闻风倒戈,南昌被克。

    宁王得知南昌被克,不顾谋士直取南京的建议,决定夺回南昌。

    王守仁接到消息后,决定乘胜迎击,将其平定。

    曹魏。

    昏昏欲睡的曹操突然来了精神!

    打仗啊!

    “诶诶!别睡了!打仗了!”

    七倒八歪的刘备与孙权被曹操摇晃醒了。

    两人朦胧着眼睛看着曹操。

    曹操则一脸开心的指着天幕道:

    “快看!有一个兵法大家!”

    刘备与孙权发了会儿呆,楞楞的看向天幕。

    停顿了一会,又齐齐看向曹操。

    “你让我看什么?”

    “什么打仗?”

    曹操的笑意僵住。

    抬头。

    “什么?!”

    “打完了!?”

    七月二十四日,官军在黄家渡迎击叛军,王守仁部下佯装败退、丢弃财物,打乱叛军阵型,官军伏兵趁贯穿敌阵,将其大败。

    此时叛军撤至黄石矶,随后,宁王大赏士卒,鼓舞士气,征调南康、九江叛军至此。

    二十五日,叛军猛攻,官军情势一度危急,王守仁部下伍文定稳定军心,又有火炮击伤宁王旗舰,叛军因而暂退。

    随后,宁王将船只连锁为方阵,伍文定等人决定放火焚船。

    季汉。

    刘备与孙权齐齐看向曹操。

    曹操平静的看着天幕。

    只是握着酒爵的忍不住轻颤着。

    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啊!

    二十六日,叛军早会时,官军派军放火,宁王战败被俘,叛乱被平。

    随后,王守仁销毁缴获的宁王与朝中权贵的往来书信。

    宁王之乱至此被平,前后历时四十三天。

    八月,王守仁平叛捷报尚未抵达,诸将纷纷向武宗献策平叛,朱厚照也想趁南巡,便自称“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镇国公”,下诏南征。

    随即,王守仁奏报抵达,大臣上书劝阻,朱厚照不听,继续南下,九月抵达南京。

    同时,王守仁押解宁王等人也抵达南京,准备献俘。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