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五百九十六章:伟大的军事理念
    天幕上。

    乘风破浪的高大船舰上飘扬着两杆大旗。

    上书徐汪

    船头,两名男子身披黑绒披风,一名带着四方巾,一名带着幅巾。

    两人看着不远处的大明水师,俱都面带骄矜之色。

    嘉靖三十四年(556)四月。

    海盗徐海,引日本倭寇分别掠夺上海、瓜州、慈溪等处,徐海与陈东、麻叶引万余人攻乍浦。

    当时,两浙倭患以慈溪最为严重。余杭次之,拓林、乍浦、乌镇皆为其巢穴,驻扎倭寇两万余人,明军无计可施,派人约降敌首汪直、徐海。

    汪直与胡宗宪同乡,见胡宗宪善待其家人,于是心中动摇,派养子来约降。徐海听后也有约降的想法。

    胡宗宪离间海寇首领间的关系,使其互相攻杀。随后乘势将他们围困在梁庄,徐海投水自杀,其他敌将被擒。两浙倭患短时期内有所缓和。

    嘉靖三十五年(55)四、五月间,倭寇又大批涌来,南掠扬州、高邮,北至淮安。

    十月,汪直于杭州投降。

    巡台御史王本固将汪直打入监狱,胡宗宪上疏请求免汪直死刑,朝中疑胡宗宪与其有交易,胡宗宪不敢再言,汪直被处死。

    大唐高祖时期

    李世明一托肘,一捏着下巴。

    “这一幕,似曾相识啊?”

    “大兄,你觉得呢?”

    李建成捧着一把榛子仁,往嘴里丢着。

    “我觉得?”

    “我觉得你再这么下去屋里那个能跳出来揍你。”

    两人看着身后关闭的殿门。

    李世民放下捏下巴的,交叉抱在胸前。

    “阿耶见风使舵这招,我估计永远也学不会了。”

    大唐。

    李世民看着过来传话的内侍,脑仁一阵抽搐般的疼!

    “朕知道了,你就告诉那个犟种!”

    “等看完嘉靖朕就开朝会!”

    “而现在!”

    李世民顺把一旁的李承乾推了出去。

    李承乾猝不及防的踉跄两步。

    皇帝像撵鸭子一样将太子与内侍撵出苑林。

    “现在就由太子监国!”

    完转身便走,一边走一边嘟囔着:

    “乡巴佬休息休息都不行啊!”

    “太子吗,不用白不用!”

    李承乾看了一眼擦着汗的内侍,无奈道:

    “魏侍中此时还在太极殿?”

    内侍点点头。

    “他,陛下一天不上朝,他就在太极殿外站一天。”

    李承乾感觉一阵头晕目眩。

    他扶着额头,叹了口气。

    “麻烦啊”

    一边叹气,李承乾一边向太极殿方向走去。

    “麻烦啊!”

    汪直余部占据岑港,胡宗宪命俞大猷、戚继光等四面围攻,久攻不下。

    55年,一批新的倭寇又来入侵,胡宗宪面对来敌无计可施,又见倭寇退出自己防区,便随他们去了不再去管。于是倭寇在福建沿海猖獗起来。

    闽人上书弹劾胡宗宪嫁祸于邻,胡宗宪将责任推到俞大猷身上,俞大猷被捕下狱,戚继光被免官,令其戴罪杀敌。

    不久,戚继光复职,改守台、金、严三郡。

    南宋孝宗时期

    “可以,这很大宋。”

    赵昚认证了。

    大明承接的就是大宋风华。

    一模一样,一丁点都没有变化。

    岳飞则把注意力放到戚继光身上。

    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人会给他一个天大的惊喜。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微微坐直身体,双眼微眯,轻声道:

    “来了。”

    让朕看看,你子凭什么与于谦相提并论。

    戚继光重新上任不到一月,就有一股八百余名的倭寇进犯浙中门户龙山所。

    朝廷调集了数千军士防守,倭寇兵分三路来袭。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的明军竟抵挡不住,纷纷溃退。

    直到戚继光奋不顾身的射死了三个为首的倭寇头目,倭军才后退。

    十月,倭寇再次进犯。

    在浙江巡抚阮鹗的亲自督领下,戚继光、俞大猷和台州知府谭纶率领三军协同作战,连败倭寇。

    但由于军纪散漫、轻敌,差点全军覆没。

    戚继光深深感到明朝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士兵素质差,战斗力不强,军纪松弛,若不及时进行整顿,就无法击败倭寇。

    就在这年冬,戚继光起草了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首次向朝堂提出了创立兵营,选兵、练兵的建议。

    胡宗宪虽对练兵成败心存怀疑,但还是支持了他。

    天幕上。

    蓄着胡须的将军扶着刀柄站在高台上。

    将军望着他们,沉声道:

    “你们都是在家耕种的百姓,应该知道今日食粮来之不易。”

    “今,本将不用你们耕种担作,养你们一年,只希望你们杀贼保障那些耕种百姓的安全。”

    底下的悍勇之士听到养他们一年,顿时挨个细语起来。

    将军恍然未闻,继续道:

    “但不是白养你们,本将问你们,你们可知岳家军?”

    底下的声音为之一静。

    “知道!”

    一名壮汉高声道,脸上带着几分激动之色。

    “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们可不是如今的”

    一名同伴捂住他的嘴。

    将军笑了笑。????“是的,今天本将来招的兵,就是大明的岳家军!”

    “既然报名参军,想来你们也有几分立功之念。”

    将军颜色一转,大声道:

    “但兵是杀贼的!而贼是杀百姓的!”

    “百姓需要你们去杀贼!”

    “如果你们果真杀贼,守军法,不侵扰他们,他们一定会敬你们如敬岳家军!”

    公元559年八月,戚继光至义乌募兵,经严格挑选,选定了四千人。

    戚继光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

    他卓越不是因为练兵之法有多么天下无双。

    他提出了一个颠覆大明军事理念的观点。

    一个强大的军队,不能靠带兵者个人的能力维持,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正确的执行,方能长盛不衰。

    既所谓的“兵制完备,令行禁止,定标准,重四艺,严军纪,重赏罚,可长保虎狼之师也”

    而这四千人也是在这种理论支持下,被训练成了大明第一战力。

    戚家军。

    大汉武帝时期

    “戚家军岳家军”

    刘彻自然记得岳家军。

    这支军队有一种历代军队都没有的精神,一种非常独特和纯粹的精神。

    “他想打造这样的一支军队?”

    卫子夫则皱眉道:

    “岳家军的下场而不算好,如此法不会吓跑这些人吗?”

    刘彻摇摇头。

    “岳家军对抗的是金人,这是血海深仇与民族大义。”

    “而这些人同样也是如此。”

    “岳家军是最适合的对照。”

    “但我现在就怕一件事”

    刘彻看着兵制完备那一行字,目光复杂。

    私家军性质的部队,往往比官军更有战斗欲望。

    究其原因无外乎那么几点。

    统帅的个人威望,士兵对敌人的苦大仇深,打起来不用动员,严明的纪律,同宗的地域性。

    而戚家军,不但兼而有之,且有独创。

    与其他家军不同的是,其他的募兵军队,多数只能依赖于其原统帅的调度。

    一旦统帅换人,不是战斗力溃散,就是士气懈怠。

    而戚家军的理论则可以摆脱这种束缚。

    一支无论由谁统率,都能保持坚决的纪律、绝对的服从、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的军队。

    这种军队

    恐怕会很难让人容下。

    “陛下!”

    霍去病从晃神中醒悟过来,看着刘彻兴奋道:

    “陛下!让我来练兵吧!”

    “就用这个理念!就用这个!”

    “兵制完备!令行禁止!严军纪!重赏罚!”

    “太妙了!”

    “这种理念,这是一支长保天下的虎狼之师啊!”

    刘彻看着兴奋的像个孩子的霍去病,心中微微叹气。

    他现在越发肯定了。

    戚家军的下场不会好。

    戚家军的训练科目是明军中最多的。

    其中包括阵法、号令、练心、胆气、力量、武艺六方面。

    而且戚家军的待遇也好,虽工资不高,只相当于自耕农一年收入,但奖金丰厚。

    比如每杀死一个敌人,就奖赏三十两,缴获的战利品,士兵平分。

    没仗打的时候,就拿训练来发奖金。

    成绩好的发奖金,成绩差的扣工资。

    另外比如作战有功,勇敢冲锋,再的功劳,都找由头奖励,再的错误,也找由头扣钱。

    除了严格外,戚家军也有人性的一面,规定除军、谋反、杀人、奸盗、赌博等原则问题外,其他错误只要初犯,都可免于处罚,但一旦受罚,就要集合同队士兵,将军律高悬供桌上,当场处罚。

    戚家军的思想工作也做得好,每个营的战旗都绘有不同的图腾,以示忠君报国思想,思想动员灌输到每个士兵。

    戚继光的理想,就是要用严格的制度,树立一个军队的荣辱、尊严、士气、信仰,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雄师,他做到了。

    严苛的训练,严明的赏罚,坚决的纪律,只为这一把披荆斩棘的利剑——戚家军。

    公元560年三月,戚继光改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

    而真正的战斗,也从此时开始。

    戚家军,青锋出鞘!

    大唐。

    太极殿。

    李承乾看着板着脸的魏征一脸尴尬。

    “这个魏侍中”

    “孤有些事情还不太懂,还要劳烦魏侍中多费心了。”

    魏征板着脸,行礼道:

    “太子曾监国一年,大之事已然了然于心,微臣片叶之力不足一提。”

    “臣只有一事问殿下。”

    “陛下当真要学嘉靖吗。”

    李承乾都麻了,随后他看了一眼天幕,沉吟道:

    “魏侍中如何看待如今大唐军制?我觉得戚继光这个方法挺好?”

    魏征板着的脸一怔。

    “此事需陛下定夺。”

    李承乾点点头。

    “是啊,这种大事孤也得问问阿耶。”

    一老一少对视一眼。

    “魏侍中,请。”

    “殿下,请。”

    西海池。

    “阿嚏!”

    李世民猛的打了个喷嚏。

    他接过长孙皇后的帕,擦着鼻子。

    等看到天幕上的练兵理念时,脸上闪过一丝喜色。

    大唐未来的军制有了!

    但转瞬间,表情突然一僵。

    “不好!”

    乡巴佬!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