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崇祯有段,但用错了地方</p>
天启帝的死和崇祯帝的上台对于当时在朝堂上受苦受难的东林党人来无疑是一种福音。</p>
他们太期盼着局势能有所改观了。</p>
但这也不是举之间的事情。</p>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事情仍旧是需要步步为营。</p>
</p>
{突然有了一个问题天启与魏忠贤挨一顿臭骂,究竟有几分是因为不作为有几分是因为编纂史书的人主观意识强烈}</p>
</p>
炎汉灵帝时期</p>
刘宏正安静如鸡的看着天幕。</p>
就感觉那视线啊,咻咻的在自己身上乱瞟。</p>
瞟的他十分难受。</p>
他好想冲着这帮人大喊一声:</p>
你们清醒一点!编纂者不白,不代表魏忠贤就不黑!</p>
但这话一出口跟自己又要用宦官一样。</p>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p>
瞟就瞟吧</p>
</p>
崇祯初继位,一切仍是照旧。</p>
当时大权依旧在魏忠贤与王体乾两个宦官中,崇祯也不断询问他们前朝的政事安排,或者向他们咨询。</p>
一切都是有条不紊进行,也显得很安静,可是这种安静却令魏忠贤感到不安。</p>
</p>
天幕里,</p>
皇帝一副温和纯良的模样。</p>
左右两名宦官也服帖的紧。</p>
唯有殿下一众群臣对着上面怒目而视。</p>
</p>
按理,作为自己死对头的朱由检上台后,应该清算自己才对。可是一切照旧,这的确太不正常了。</p>
为了试探崇祯皇帝,魏忠贤开始主动出击。</p>
天启七年(62)九月,他向皇帝提出辞去东厂提督一职,崇祯皇帝不仅没有答应,反而劝慰一番。</p>
崇祯此举动令魏忠贤悬着的心更悬了,他决定继续试探。</p>
魏忠贤又上疏请求免去宫中治丧香蜡上的三万两费,崇祯这次准了。</p>
这样一来,魏忠贤心里又在忐忑不安,皇帝同意减免天启的治丧费用,意味着对前朝旧事并非完全留恋,但是却又对自己一再挽留,魏忠贤摸不透皇帝的心思。</p>
眼见自己试探不出来个所以然,魏忠贤便让掌印王体乾去试探。</p>
因为从崇祯对王体乾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崇祯对自己的态度。</p>
</p>
大唐高宗时期</p>
李治侧身倚靠在软枕上,脸上不出是惋惜还是欣赏。</p>
魏忠贤的分析是对的,越是不正常的事情越令人担心,因为你看不见未来的结局。</p>
而崇祯的段就是以不变应万变。</p>
我不动,你自己乱了。</p>
越乱越出错。</p>
只需一个借口,你就被平了。</p>
然而李治却想起天幕里所简易描述的朱由检。</p>
“性格阴晴不定怕不是自己也越做越错。”</p>
</p>
香蜡事件后的第二天,王体乾上疏请辞,崇祯同样是宽慰一番,没有答应。</p>
接着,魏忠贤第三次出马试探,他要求各地停止修建自己的生祠。</p>
面对这番请求,崇祯给予批准。</p>
</p>
大明。</p>
朱元璋面无表情的看着“生祠”二字。</p>
“咱的话对他们来就跟放屁一样”</p>
“真是见了鬼了,怎么就宦官这一块跟咱对着干呢”</p>
马皇后看这副模样无奈暗叹。</p>
他这股邪火是越压越大</p>
要不自己备点金疮药给后面的某几个皇帝吧</p>
</p>
大明成化时期</p>
朱见深眼皮子一跳。</p>
</p>
“天启你这”</p>
修建生祠可不符规制啊。</p>
但这想法就是从脑中一闪而过。</p>
因为他突然想到一件事。从太宗开始,历代的这些明帝好像也没几个是安安稳稳干符合规制事的</p>
朱见深看着给自己沏茶的万贞儿。</p>
自己还真没什么资格“规制”二字</p>
</p>
崇祯答应了魏忠贤的这番请求,正是以安其心。</p>
如果对于停建生祠的请求皇帝不批准,反而显得皇帝在防范他。</p>
魏忠贤的几番试探都被崇祯化解,但他仍然没有看出个所以然,他又让江西巡抚和巡按分别上疏请求为他建生祠,以试探皇帝的进一步反应。</p>
到了这个时候,崇祯仍然有耐心陪他继续玩下去。</p>
面对江西巡抚和巡按的上疏,崇祯以“前番已有旨意”糊弄过去。</p>
为了彻底打消魏忠贤的疑虑,崇祯开始对阉党成员大加封赏,赏钱、赏物、赏名号、赏官职。</p>
经过崇祯皇帝不厌其反的表演,魏忠贤的疑虑虽然没有完全打消,但心也稍稍安了下来。</p>
</p>
大汉武帝时期</p>
刘彻这回真是有点惊讶了。</p>
“这段不错啊怎么在天幕的评价里是那副模样”</p>
一拉一扯,将魏忠贤的试探全部抹掉,还能不打草惊蛇。</p>
如果把宦官这一身份转换成外朝官员的身份。</p>
崇祯这一就是最标准的藩王登基安抚朝廷旧臣大法!</p>
这是文帝打出的标准模板。</p>
这就是抄作业的完美体现!</p>
“这子脑袋可比那朱允炆灵光多了。”</p>
刘彻忘不了那另一位连作业都不会抄的朱家皇帝。</p>
“你们这明初与明末似乎有几分颠倒啊”</p>
</p>
魏忠贤这边歇了下来,但是崇祯并没有歇下来。</p>
从天启七年底,崇祯就将原信王府的太监调入宫中担任自己的近侍,又将跟自己关系亲密的徐应元调入司礼监,接着将跟魏忠贤关系密切的宦官纷纷斥退到南京</p>
就这样,崇祯不动声色的将内廷悄悄地控制在中。</p>
皇帝跟魏忠贤的过招,满朝臣僚也都望在眼里。</p>
这些人里除了有失势的东林党,更多的却是阉党文官。</p>
他们在揣摩清这位新皇帝的心思后就随时准备跟上皇上的脉路。</p>
天启七年十月,阉党成员,都察院云南道御史杨维垣率先上疏弹劾阉党骨干,兵部尚书崔呈秀。</p>
崇祯先是对杨的奏疏置之不理。</p>
杨维垣紧接着又第二次上疏,对崔呈秀进行更加激烈的弹劾。</p>
这回崇祯受理了杨维垣的上疏,勒令崔呈秀回家。</p>
</p>
大宋太宗时期</p>
赵匡义捋须赞叹。</p>
“他这是在筛选啊。”</p>
“按下不表就是一种态度。”</p>
“以此来判断对方是否真心倒戈,但又不使劲抻着,否则就断了会。”</p>
“可惜用错了地方。”</p>
“家奴而已何至于此。”</p>
赵恒也看出来了。</p>
什么阉党,分明就是皇党!</p>
事实证明,阉党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p>
都不用皇帝动,这个党派自己就能互相咬了起来然后把自己撕碎!</p>
闹了半天,天启是拖着一帮人硬拉着大明</p>
</p>
崇祯此举无疑是向外廷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天下官僚摸准了皇帝的旨意,弹劾阉党的奏疏纷纷飞进乾清宫,矛头逐渐指向魏忠贤。</p>
天启七年十一月,崇祯正式开始处理魏忠贤。</p>
一一列举魏忠贤罪状,将魏忠贤贬至凤阳守陵,将客氏打发到浣衣局洗衣服。</p>
魏忠贤行至河北阜城县时自尽身亡,客氏在浣衣局也被虐待至死。</p>
接着,各部院的阉党文官皆被一一罢免或定罪充军。</p>
事实证明,阉党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皇帝还没有动,这个党派就已经开始互相咬了起来。</p>
在崇祯元年到来之前,崇祯以雷霆段将阉党骨干一打尽,其速度不可谓不快、段不可谓不猛。</p>
但这一行为却轻易击碎了天启好不容易获取的稳定局面。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