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七百一十一章:设军机处·斩掉相权
    为了确保秘密奏折真正保密,雍正完善了措施,采用了四种办法。</p>

    第一,朱批奏折必须收回,保存在皇宫内。</p>

    保证了皇帝过的秘密话语,只能君臣私下里交流,不得公开泄密,更不能成为来日要挟或另有所图的证据,确保了密折的私密性。</p>

    第二,运送有专用的奏匣。</p>

    第三,奏折直送内廷。</p>

    各省要员的奏折,不经过通政司,直接送到乾清门,交给奏事处的太监,亲自送给皇帝。</p>

    若是级别不够的官员的奏折,不能直接送达,交给指定的王大臣转呈。</p>

    第四,亲自查看。</p>

    雍正对每一件奏折都要亲自查看,任何负责转交的大臣都不得私自拆开。</p>

    查看奏折时,不允许任何人走近。尽管有时候一天就达到二三十件甚至五六十件,也不允许别人分享这最为秘密的消息。</p>

    第五,书写必须本人亲笔,除非有重大疾病或者确实年迈颤者,经皇帝同意,可以让人代笔。</p>

    </p>

    大明。</p>

    “这个好这个好!”</p>

    朱元璋开始眼睛放光!</p>

    真的,虽然他是个胡人,但这脾气秉性和做事风格莫名合他心意。</p>

    而种种制度更是戳他妙处上了。</p>

    “这拿来就能用啊。”</p>

    老朱嘀嘀咕咕着。</p>

    “这样既打消了揭发者的顾虑,又保证了天子独享的无上权力。”</p>

    “君臣之间最私密的谏言通道,还能提高君臣之间的信任。”</p>

    “到感冒发烧,大到人员品性优劣、处事方法、暗中行为等,可谓事无巨细皆能知晓!就是”</p>

    老朱看了看他那温文尔雅的好大儿。</p>

    就是累呀!</p>

    标儿这身体够呛能抗住啊!</p>

    眼珠子一转,老朱把主意打在了道教身上。</p>

    炼丹他是不信的。</p>

    但这帮人里确实有强身健体的保养之术。</p>

    怎么搞到里呢</p>

    马皇后与朱标看着眼角咪着的朱元璋,心中感叹。</p>

    又要有人遭到暗算了。</p>

    </p>

    大宋仁宗时期</p>

    赵祯面带不屑的冷哼一声。</p>

    但心里直呼妙啊!</p>

    这更改过后的密折制度,能让官员之间互相牵制,彼此监视。</p>

    因为人人担心皇帝掌握了自己的秘密,所以变得战战兢兢,存有戒心,行事不敢过于放任。</p>

    地方督抚等大员不能擅专,会有所收敛,这能减少大员犯大错的概率。</p>

    如果没有密折制度,下级官员无法与皇帝直接沟通,密折给了一个下级官员与皇帝对话的会!</p>

    而且在密折里可以实话实,顾虑没有那么多,皇上会为他保密,这样皇上也容易获得实情。</p>

    遇到大事,君臣可以事先商议,政策的出台不至于草率、不合民情。</p>

    随时可以教育大臣,纠正错误,防微杜渐,预防贪腐。</p>

    通过秘密渠道,还可以提前发现有用人才,可以预先获知某些人的罪行,早做罢黜准备。</p>

    从密折的字里行间还能发现大臣的优劣,判断其性格,或者通过别人的揭发,分析大臣心理。</p>

    最重要的是,能扩大见闻,熟悉庶务!</p>

    天幕都雍正一辈子没出过京城了,但他坐在皇宫内,可以通过密折制度获得许多最真切的消息!</p>

    是真正意义上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p>

    赵祯心里羡慕的要死!</p>

    他想不想用?</p>

    想得发疯!</p>

    但能不能用?</p>

    除非他真疯了,否则必然是不能用的。</p>

    皇帝轻扫了一眼庭院内的大臣。</p>

    有一个算一个,俱都是轻蔑之色。</p>

    此时的官员跟后面朝代的官员有一个本质上的不同。</p>

    有私心,但也有公心、有自尊、有正气。</p>

    还有几分士可杀不可辱的傲气。</p>

    至于明清的大臣。</p>

    赵祯现在想想明朝君臣之间的诡异漩涡都脑袋疼。</p>

    好东西,但现在不能用。</p>

    赵祯惋惜的叹了一口气,不经意间看到狄青平静的面孔。</p>

    嗯?</p>

    脑中灵光一闪!他有了个点子。</p>

    文人清高,武人可不一定啊。</p>

    </p>

    看似君臣远隔千里,但有了密折,雍正往往比内阁大臣更为了解各地的实际情况。</p>

    而且通过平日里大臣之间互相的揭发、监督,皇上对事情有了提前的判断,做出的决定往往就具有了前瞻性。</p>

    而密折制度,实际上也达到了雍正想抛开内阁处理政务的目的。</p>

    因为所有官员汇报的事情,首先的阅读者是内阁,然后呈送给皇帝,再返回各处。一套流程下来,要耗费很多时间。</p>

    而且,经过这么多人的,早已没有任何秘密可言。</p>

    雍正通过奏折渠道获取了很多需要保密的事情。</p>

    可运行一段时间后,雍正渐渐发现,密折制度虽然隐秘,毕竟不是冠冕堂皇的正规渠道,遇到某些军国大事,若是仅靠私人汇报的奏折,难以拿到桌面上公开讨论,办事的效率依旧不高。</p>

    他就开始寻找一种既可以公开议论,又简便高效,且能保证私密的方式。</p>

    军处应运而生。</p>

    </p>

    大明崇祯时期</p>

    朱由检听明白了。</p>

    “他要对内阁动?”</p>

    他是真惊讶的难以自持了!</p>

    雍正的行为已经脱离守成之主的范畴了。</p>

    只看内政制度,这人完全是开拓之主!</p>

    如果清初的制度还延续着明朝,那雍正就是在明朝的制度上再上一层楼。</p>

    “军处”</p>

    但朱由检想不明白。</p>

    这军处是独立的一个内阁吗?</p>

    那不就是跟内阁重复了?</p>

    而且题本奏本的流程也没变化啊?</p>

    凡地方官员的题本,须先送通政使司点验查收,同时具题者要备揭帖送到相关部门。</p>

    揭帖是题本的抄件,内容与题本基本相同。</p>

    这样,题本经过通政司后再送往内阁,经内阁票拟后再呈皇帝裁定。</p>

    皇帝看到内阁票拟后,要判断内阁的意见是否可行。</p>

    可题本往往很长,难以一时抓住重点。</p>

    所以自己对题本进行了改革,让内阁在递上题本的同时,将题本进行提炼,用黄色纸,拣重点写不超过百字的内容提要,粘贴附在末尾,谓之“贴黄”。</p>

    这是为了节约皇帝的时间。</p>

    然后,经皇帝裁定后的题本,由批本处和内阁依皇帝意思,用朱笔录于本面上,称为批红。</p>

    批红的题本转送六科,由六科发抄关系衙门施行,并别录二通,分别成册,以备存档。</p>

    奏本走的流程也类似。</p>

    这样一来,所有官员汇报的事情,首先的阅读者是内阁,然后呈送给皇帝,再返回各处。</p>

    这也是天幕为什么,这一套流程下来,不但耗费很多时间。而且经多人之,早无任何秘密可言。</p>

    但是不这么做,报告没法推行下去啊?</p>

    朱由检苦思冥想,突然拍了一下额头!</p>

    “哎呀!蠢了!”</p>

    雍正加强密折制度,不就是为了使奏折能够撇开内阁、通政司和其他衙门,快速直达皇帝中!</p>

    皇帝成为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的人!</p>

    来源既然解决,那内阁干扰不干扰就不需在意了!</p>

    “军处”</p>

    朱由检渴望的看向天幕。</p>

    朕能不能拯救大明,就看你了!</p>

    雍正皇帝!</p>

    </p>

    军处,源于雍正七年清朝开始对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用兵。</p>

    因涉及军事,为了确保军事密不泄露,快捷、高效地指挥军队,雍正才临时设立了这个部门。</p>

    这个部门设立之初,并不是正式衙门,性质上属于雍正的“军事秘书处”,人员有军大臣和军章京。</p>

    军大臣不是专职,本职工作仍照常,多为雍正倚重的重臣,最初为允祥、张廷玉、蒋廷锡。</p>

    军章京为专职人员,多从议政处调拨过来,议政处名存实亡。</p>

    这些人员虽然在军处办公,却仍旧属于原衙门编制,占其缺额。</p>

    每天寅时,军大臣和军章京进入值房,辰时(上午七时至上午九时)皇帝召见军大臣。</p>

    遇有紧急军务,提前召见。每天见面一次或几次,视事情多寡而定,不拘形式。</p>

    军大臣退出后,根据谕旨整理成文字,交由章京转发。</p>

    </p>

    大唐玄宗时期</p>

    “怎么会有这种人啊”</p>

    李世民感叹、李世民不理解。</p>

    </p>

    雍正本身并不擅长武艺、军事。这件事可以是板上钉钉了。</p>

    但却能凭借内政满溢出来的资质填补军事战略上缺失?</p>

    这未免太不讲道理了一点!</p>

    作为一国之君,一个能够镇定指挥军事大局的战略家。</p>

    李世民太知道军事密的重要性了。</p>

    所以他更明白这临时设立军处有多大的含金量。</p>

    能让前方将士能够直接听命于皇帝,避免各级部门的掣肘,提高处理军务的效率!</p>

    “你也不懂军事,你怎么就做不到呢?”</p>

    李世民看着李隆基,满脸不解。</p>

    “要内政你开元盛世也不差啊?”</p>

    李隆基捂着乌青眼,欲哭无泪。</p>

    那不一样啊!</p>

    完全不一样啊!</p>

    “太宗皇帝,您吃葡萄!”</p>

    杨玉环才懒得理什么军不军,什么挨揍不挨揍呢。</p>

    她捧着花篮从里面掏出一串葡萄。</p>

    李世民此时里已经抱着一堆瓜果了,哪有拿葡萄?</p>

    哎嘿!杨玉环计划通!</p>

    “哎呀~这都没地方拿了~”</p>

    “我来喂陛下吧~”</p>

    含羞带怯的杨玉环捻下一颗葡萄,偏着头、红着脸。</p>

    玉脂般的纤纤玉摸向李世民。</p>

    李世民看着直奔自己胸膛而来的如柳玉指,嘴角抽动。</p>

    脚下退了一步。</p>

    无视对方幽怨的表情,冲着面无表情的李隆基道:</p>

    “那个,我不打扰我还有事!我先走了!”</p>

    话音未落,人已无踪。</p>

    只留一地瓜果散落。</p>

    </p>

    大唐高宗时期</p>

    李治饶有趣味的看着军处这个新生事物。</p>

    人员不固定,人数不固定,地点也可以随时换。</p>

    种种迹象表明,雍正是极力避免在自己身边形成另外的权力集团。</p>

    “可真是个天生当皇帝的料。”</p>

    李治回顾了一下雍正的治理与性格。</p>

    越发确定了这一点。</p>

    “一切大臣与制度,都是工具。</p>

    “得鱼忘筌,不挂本心。”</p>

    </p>

    雍正九年,雍正觉得山东登州临海,是军事重镇,所辖地域辽阔,可这里只有驻军六千人,就命军大臣详细讨论,是否需要酌量增兵。</p>

    雍正十年二月,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奏劾副将军石文焯纵敌,雍正命军大臣议奏。</p>

    同年,西路军大本营要移驻穆垒,雍正在北京选定六月初四日巳时这个吉日吉时,四月十三日命军大臣通知岳钟琪照此办理,却反复叮嘱,要防止泄密。</p>

    这时起,军处已经逐渐扩充职能,成为决策国之大事的核心构。</p>

    并且,军处办事效率奇高,当天的事情必须当天完毕,不准积压。</p>

    廷寄时,将上谕密封后交兵部,由驿站层层传送。情况紧急的,函面标注“马上飞递”,日行三百里。</p>

    遇到更急的,则夜不停歇,可以日行八百里。</p>

    为了确保其消息的隐秘,即使亲王、贝勒等皇亲贵胄,未经允许,也不得私自靠近。</p>

    </p>

    大汉光武帝时期</p>

    “看似是偶然为之,实则步步为营。”</p>

    刘秀一眼看透,军处实为朝廷巩固与皇权独立的重大改革!</p>

    刘庄脑子没转那么快,但从头一捋也发现了端倪。</p>

    “秦首设丞相一职,丞相为百官之长,掌行政大权。”</p>

    “汉承秦制,并未改变,三公中仍以司徒为重。”</p>

    “阿父起用掌管文书的官尚书,专司章奏和出纳王命,分夺宰相的部分权力。”</p>

    “尚书令又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三公徒具虚名此后,三国曹魏以中书令取代尚书之权,南北朝又以侍中参与政事,钳制中书。”</p>

    “隋朝设立三省分权制,以中书省领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互相牵制,皇权因此有所加强”</p>

    “不断演变,至明初朱元璋废除了历代相传的宰相制度,将政务分归六部,而六部听命于皇帝,一切军政大权复归皇帝。”</p>

    “明中期后,大权又旁落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内阁。”</p>

    “清承明制,又有不同,其保留诸王合议的特点。以诸王和八旗旗主为议政王,与皇帝共议大政,统摄六部之事。”</p>

    “这对皇权不利的。因此康熙亲政后,为掌控大权,剥夺辅政大臣之权。可满族功勋集团依然对皇权构成威胁”</p>

    “所以雍正会设立军处。”</p>

    刘秀忍不住鼓掌称赞:</p>

    “我儿聪慧!”</p>

    “相权和皇权的斗争,实际上也脱不开所有权力斗争的本质。”</p>

    刘秀两伸平,做一高一低状。</p>

    “那就是,压下了这方,被抬高的一方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尾大不掉,到最后又要改革这个部门。”</p>

    “尽管这些部门不断被赋予新的名称,并不全是宰相,但其本质是一样的。”</p>

    刘庄明白了,双眼透露出一丝精光。</p>

    “这样来,军处的设立,核心是皇帝要一不二!”</p>

    “所以,所有显赫的军大臣,无非是皇帝的传声筒,而非可以做出重大决策的宰相!”</p>

    刘秀收回双,揣在袖子里,感叹一声:</p>

    “是啊他真的去除宰相了”</p>

    “朱元璋的一切设想,却是在他里成就了。”</p>

    “天下事,可真是无奇不有。”</p>

    </p>

    大明。</p>

    朱元璋脸上的表情是似笑非笑,似哭非哭。</p>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p>

    他嘴里念叨着:</p>

    “不是将房子拆掉重建,而是巧妙的新添了柱子。”</p>

    “将原来旧柱子该承担的分量转移到了新替换的柱子身上。”</p>

    “承重的力量转换了,但原有的房屋格局未加改变”</p>

    “是了分散。”</p>

    朱元璋看着天幕,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p>

    自己设想的制度没有完善,大明依然陷入君臣相争。</p>

    然后亡了大明的皇帝在自己的制度上进一步完善。</p>

    透过天幕又传达给了自己。</p>

    “天意吗?”</p>

    “果真是”</p>

    天意难违。</p>

    </p>

    雍正设立军处,选择了一个最佳时。</p>

    此时全国吏治经过大力调整,既稳定又趋向转好,有优质的行政制度改革土壤。</p>

    军处不是雍正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不断充实和健全的。</p>

    它具有几个显著特点。</p>

    第一,无编制。</p>

    尽管这个部门规格非常高,在成立之初却并无明确的部门编制,显得“微不足道”、隐蔽性好,不会在成立之初就遭到旧日功勋集团的反对和抵制。</p>

    第二,临时性。</p>

    因为军处是个临时构,既不在中央关之列,成员又是特旨指派兼职。</p>

    这样做的好处是,皇帝可以随时决定人员去留,便利了皇帝对他们的控制和任用。</p>

    同时,去留人员也不存在荣升或者贬谪,没有心理障碍。</p>

    第三,保密性。</p>

    军处规定,满、汉成员只能查阅本民族文字的奏章,如有逾阅者,必得请旨批准方可。</p>

    军大臣钤封印信,需要在多方监督下进行。</p>

    即使如此,雍正仍不放心,每月命兵部将军大臣所寄的信件数目及收信人名汇报一次,以防有私托等情弊,杜绝了军大臣作弊的可能性。</p>

    第四,快速高效。</p>

    军处办事,每日一切奏折,都必须当天直接上呈,由皇帝阅批,军大臣听旨拟定后当即发出,效率极高。</p>

    军处的设立,是雍正独创的维护皇权的方式。</p>

    既保证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不被稀释,也提高了工作效率。</p>

    不仅是集权的需要,也消除了官员结党营私的隐患。</p>

    雍正采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挑破了错综复杂的中枢关系,里攥着绳头,编织起一张只属于他的新。</p>

    </p>

    {能够独特创造军处这个高效实干的部门,与雍正潜邸时就了解民情和吏治,明晰朝廷弊病分不开。}</p>

    {雍正曾深有感触的以为:“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p>

    {这种用人之道,直到今天依然是真谛。}</p>

    {他任用人才,只要有才能,无论什么民族、籍贯,直接提拔,从不设限。}</p>

    {而对于庸劣之员,只会奔走钻营、招摇生事者,动辄就给以严酷的制裁,从不徇情。}</p>

    {军处,对当时分解满族诸王权势和瓦解汉族宰相揽权有立竿见影之功效。}</p>

    {雍正这个人他是真把天子这事做的明明白白啊。}</p>

    {这话有点意思,天子皇帝}</p>

    {道德经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p>

    {华严经云:“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