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丰杨没想到,师父对于这些业务流程,也了如指掌。其实在前世,顾丰杨也不知道师父真正的来历,只听,曾有一位上位者,与师父关系莫逆、、、、。</p>
顾丰杨静静地听着师父的分析,焦灼的心也慢慢平静了下来、、、是啊,自己的确有些心浮气躁了,其实有什么啊,最坏的结果,就是将来有人查到汤一娜的孩子的身世问题,可是自己这么做是有原因,当时他被康家人多次谋害,如果公开关系,就等于将他们母子至于危险之中,所以才不办证,选择隐婚。</p>
至于超生、、、第一胎是双胞胎,二胎是意外怀孕,可是米国那里不支持人流,只能生下来。</p>
只要能过去,也不会有人在这事上纠缠,当然,前提是将来的自己足够强大。</p>
再者了,自己走到现在这一步,跟前世相比,他已经很知足了---有了孩子,有了财富,即便将来有一天,他失去了政治地位,那就彻底放下,从此去过逍遥的生活。</p>
至于追随自己的人,自己也不必有太重的负担,各有各的因果,他在位时,尽最大的能力将他们推上去。至于以后,各凭本事,师父的对,他没必要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p>
顾丰杨几人在山上住了一晚,第二天才下山。</p>
这次与师父深谈后,顾丰杨的心情淡定多了,师父对他的忠告就是:必须沉住气。报仇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一心只想着报仇,会错失很多会。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立足当下,就像他在东杞一样,一心做事。做事前,得把人事关系理顺,那就先梳理关系,在疏离的过程中,有些问题会自然而然地暴露出来。事出来了就想办法解决,总之一句话,活在当下。</p>
现在他刚眴城,立足未稳,即便中掌握了一些的证据,也不能主动挑事。同样的事,主动挑事和被动防守,结果会完全不同。</p>
一旦事情公开化之后,顾丰杨是被动防守,那他始终站在一个理上,是一个受害人的角色。如果他主动挑事,而且胜的彻底,将来他会遭人忌惮,因为同僚们会将顾丰杨归类于攻击型的干部,对他未来的升迁十分不利。</p>
周日晚上,顾丰杨提前回到了常顺。他调整了策略,最近,就按部就班地上班和调研,他对常顺实际情况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他稳下来,并不代表暗中的行动停滞。做足了准备,一旦对方先出,他会立即反攻。</p>
见顾丰杨沉寂了下来,而高春来也是老老实实地上着班,依旧过着没有存在感的生活,封卫国终于踏实了下来。本来,他对顾丰杨这个年轻并没有放在心上,可是自从跟顾丰杨对视后,顾丰杨的眼神、、、让他十分不安,总感觉,顾丰杨似乎看穿了自己、、、难道,有些事,他知道了?</p>
现在看来,是自己多心了,别高春来没有找顾丰杨,就是高春来跟顾丰杨了那件事,可顾丰杨会相信吗?即便相信,顾丰杨会为了一个不起眼的人物而破坏当前和睦的局面?</p>
封卫国一直认为,顾丰杨知道上层为什么让他来常顺,所以,顾丰杨到了之后,势必要低调隐忍。</p>
</p>
而顾丰杨接下来的表现,似乎也证实了封卫国的猜测。接下来的半个月,顾丰杨几乎都在下去调研,当然,各部门关,大多对顾丰杨阳奉阴违,顾丰杨再调查,看到的也只是表面现象,真实的情况,顾丰杨根本不会知道。</p>
顾丰杨低调了两周,常顺的那些头头脑脑们,悬着的心都放了下来,向来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可顾丰杨似乎没有换人的计划,没看,孔星海这个市委办主任,顾丰杨都没动。</p>
孔星海见顾丰杨并不强势,想必也是个外强中干的人,心中的那份敬畏在慢慢消散,在顾丰杨跟前,也不像过去那样心翼翼了。</p>
常委会上,封卫国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常委会上,终于迎来了一次大考--人事表决。在五人组会上,顾丰杨和封卫国没有达成一致,所以只能在常委会上表决。</p>
即便牵扯到人事上,顾丰杨也不是那么强势。自己刚来,有些人事需要了解,希望一些重要的部门的主要领导的任命,不要太草率。</p>
封卫国有点不以为然,他认为,顾丰杨是这是故弄玄虚,别他没有要推荐的人,即便有,在常委会上,也不一定能通过,到时他的提议被否了,面子上肯定过不去,与其如此,倒不如装大度。</p>
只是顾丰杨的话,倒让有些人起了戒备之心,常顺官场的真实状况,没人比他们更清楚。池子里太久了,想走早粘住脚了。</p>
常委会上,顾丰杨现再次表达了他的态度:自己刚来,调研还没有结束,人事调整要缓一缓。</p>
可是封卫国执意要现在讨论,人事问题不能拖,否则就影响到常顺发展的大局。</p>
顾丰杨没有一言堂,只是提了一条建议:以后各自推荐的人,如果出了事,要承担举荐不当的责任。</p>
这样的建议,谁也不敢跳出来当面反对啊,试想,你想举荐人,自己都没有信心,怎么还要举荐啊,因此,这条建议就通过了常委会的表决。</p>
一把对人事有绝对的话语权,顾丰杨的这条建议表决通过后,以后是要执行的。</p>
顾丰杨自有他的筹划,将来常顺及眴城,都有可能、、,不,一定会出现塌方式的腐败。他不想在这方面留下把柄。在常顺的根本问题得到解决之前,人事问题最好不要动。</p>
虽然顾丰杨一直就是这么平淡如水,可他越是这样,倒让有些人越不安起来,除了刘正河之外,其他人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封卫国知道大势已去,只得投了弃权,最后顾丰杨宣布,人事问题稍放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