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我,孙山,科举 > 第728章 会试第一场(1)
    早饭吃得早,收走得也快,孙山性子本来就摸,还未吃完,钟声就响起来了。</p>

    趁着此时此刻还能走动,孙山快速地跑了一趟茅房。</p>

    经过一晚上的沉淀,尼玛的,茅房的污秽物又多了起来。</p>

    孙山只能硬着头皮当做什么都没看到,要不然真的好影响心情,好影响超常发挥。</p>

    有同样想法的不止孙山一个,陆陆续续好些考生过来上茅房。</p>

    等会就要写卷子,途中虽然能申请上茅房,但会被记录的,而且伴随一生,谁也不想自己的戳纸上,多盖几个“屎戳子”章。</p>

    孙山急速地跑回考棚,隔壁的冷漠君也上茅房,出来时脸色灰青灰青,看样子是好难受。</p>

    冷漠君其实离茅房也很近,而且长得比孙山高一个头不止,身材不算魁梧,但也不消瘦啊。</p>

    孙山与他的情况对比一下,感觉他比自己还惨一些,起码孙山在考棚里能活动自如,不会太难受。</p>

    冷漠君就不一样了,要弯腰低头走入考舍,孙山都替他难受。</p>

    考生陆陆续续地往茅房跑,路过时,十个考生有九个同情地看了一眼孙山,剩下的那一个像冷漠君一样冷冷漠漠。</p>

    考试的钟声也越来越响亮,越来越急速,号召这考生赶紧回位,准备考试。</p>

    也不知道敲了多少下,钟声停下来,四周一片安静,只有稍少悉悉索索的声音。</p>

    很快,孙山的案板上呈上卷子。</p>

    天地之间刹那安静下来,不一会儿钟声又响起来。</p>

    预示着征平元年,第一届会试正式拉开序幕。</p>

    是龙是虫,考一考就一清二楚。</p>

    会试和乡试大差不差,孙山已经熟悉流程了。</p>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把资料填写清楚。很多人忽视这一步,其实往往这一步才是最重要的。</p>

    试卷答得再漂亮,基本资料不按照要求填写,所有努力都是徒劳,一切归于零。</p>

    孙山拿出文房四宝,正式填写资料。</p>

    把自己的姓名,履历,考号等填写清楚后,正式开始做题。</p>

    第一场和乡试一样,考四书五经。</p>

    孙山看了看题目,题量和乡试的一样。</p>

    四书义三道,五经义三道,还有一道本经文。</p>

    孙山的本经是周易,从周易的题目中选一道来写。</p>

    以八股文的格式写三篇四书文,四篇五经文。</p>

    题量大也大,不大也不大,这要看考生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来完成。</p>

    孙山从何侍郎的秘密书房里了解到,这些年治诗经的考生多,治春秋的考生最少。</p>

    其中治诗经周易尚书的人数远远大于礼记和春秋。</p>

    孙山的本经是周易,不算是众。</p>

    这种情况有好处也有坏处。</p>

    好处就是是关于周易的注释非常多,孙山可以提炼精华,加入自己注释,融会贯通,取长补短。</p>

    就”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不担心没有资料参考。</p>

    坏处也是显而易见:因为研治的人多,从中脱颖很难,想要取得好成绩,非常不简单。</p>

    对于孙山来,总归好处大于坏处。</p>

    他又不追求考状元,只追求榜上有名,所以不需要特别突出,只要言之有理,合符要求即可。</p>

    </p>

    就像高考语文作文,写得好太难,但按照固定格式写,考得差也不可能。</p>

    何侍郎过主考官卫诫的本经是诗经,在那么多人中脱颖而出,会试第一,可见真的很优秀,完全是评实力,而不是投取巧。</p>

    有些学子因为想投其所好,获得赏识,会临时更换治经。</p>

    也不知道这次会试,有没有学子临时更换本经,改为诗经,曲意逢迎卫阁老。</p>

    至于孙山肯定不会换,擅长的不写,去写不擅长的,孙山写不出来。</p>

    仔细查看七道题目,这次比乡试倒霉,没有一道做过的。</p>

    至于熟悉,肯定很熟悉。</p>

    四书五经必须滚瓜烂熟,这是进入科场的首要条件。</p>

    孙山仔细研读题目,其中有一道题是:</p>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p>

    孙山的脑海里立即浮现:</p>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p>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p>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p>

    这是出自论语述而</p>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大白话的意思是: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闪人。</p>

    做题不仅要读懂题目的意思,还要联系上下文,甚至当事人当时话的语境。</p>

    不仅要想象当时主角为什么要这话,更要多读大儒对经书的诠释。</p>

    因为有可能孔子,颜渊,还有子路根本没什么意思,只不过后来的大儒给他们添加不少意思。</p>

    特别是大乾的有学问者添加的意思更要随时关注。</p>

    就像我们做语文题,有时候原作者根本没这种意思,但出试卷,给试卷打分评委给原作者文章注释,把自己理解的意思加进去。</p>

    最后学生只能根据评委的意思填写答案,而不是原作者的意思。</p>

    孙山根据多年所接触的注释,大概弄懂这题目的意思。</p>

    孔子对颜渊(颜回)与子路的话不一样,态度也是不一样。</p>

    对颜回则表示赞扬。</p>

    觉得颜回是自己精神上的知音,品质端洁,德行高尚,安贫乐道。相比于功名利禄的物质追求,远不及学习得到的快乐。</p>

    对子路,则劝诫。</p>

    子路有军事才干,但性格鲁莽,是兵家大忌,所以告诫他,打仗靠的不是勇气和蛮力,更在于谨慎与谋划。</p>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回答颜回,实则更注重未呈现在试卷上的下文意思。</p>

    通过孔子回答子路,从而抓出题目的中心思想:好谋而成者也---好谋而成!</p>

    然后写一篇固定格式:破题、承题、起讲、入、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八股文。</p>

    知道题目的意思,抓住题目的本质,剩下就该开始写文章了。</p>

    八股文格式一直受到诟病,内容空虚,不能够自由发挥的,需要在一个框架中进行写作,容易出不知所云的文章。</p>

    但八股文格式固定,是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的,用这种格式来写作,一眼就能看出好坏。</p>

    也就是,不同的阅卷官对同样一篇八股文,评价基本上相同的,不会有太多的争议。</p>

    科举考试中心思想是:公平公正公开,选择八股文格式是不合理中的最合理,而且能写出一首好的八股文,也是有才学者也。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