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了昭义之乱,朝廷论功行赏。李德裕居功至伟,加封太尉、赵国公!</p>
李德裕因嫌官爵过于尊贵,拒辞不受。武宗:“朕只恨没有更高的官爵可以赏卿!卿若是不该得到,朕自然不会授予卿!”</p>
昭义之乱,自会昌三年(43年)四月爆发,至会昌四年(44年)八月刘稹被杀,耗时一年零四个月。</p>
参战力量为河东、河症河阳、武宁、成德、魏博、忠武七军。</p>
而实际上,河阳军除了防御,基本没派上用场,后期也与忠武军合并统归王宰指挥。河中军与武宁军也统归石雄指挥。照此计算,实际参战的有五个军。</p>
这五军中,武宁军远道而来属客军,其他的都是与昭义相邻的当地驻军,总兵力按每军二万计算,预计在十万左右。</p>
与当初杜牧提出的,以本地军队为主,以客军为辅的战略构想基本相符。</p>
可别看这一组数据,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与德宗以来的几次较大规模削藩战相比,绝对是个了不起的战绩。</p>
我们可以看一下:</p>
德宗平复泾原之变用时五年,动用了全国至少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兵力。</p>
宪宗平定淮西军历时四年,动用七军、近二十万兵力。</p>
文宗剿灭沧景耗时三年,动用七军、近十五万兵力。</p>
唯一可与这次消藩战相比的只有裴度荡平淄青之战,但那是宪宗君臣在经过十多年磨合后才交出的答卷。</p>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战绩,李德裕做出了深刻复盘。</p>
他认为德宗以来,将帅出征时有不利,原因有三:</p>
</p>
其一,令出多门且朝令夕改,宰相多不知情,军中茫然无措。</p>
其二,监军瞎胡闹,干扰前线将领指挥部署。</p>
其三,监军把军中骁勇善战的士卒挑选出来,护卫自身安全,留在一线厮杀却是些体单力薄的老弱士卒。作战中,他们骑着高头大马,带领卫队远远了望,见到战局稍有不利就带头撤退,致使阵形崩溃。</p>
有鉴于此,李德裕利用个人威望,与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达成两点协议:严禁监军战时干预将帅指挥;控制监军护卫人数,每千人可挑十人,有战功按功厚赏。</p>
因此,在李德裕指挥的击破回鹘、平定昭义这两次战争中,朝廷号令简明、指挥顺畅,一线将帅毫无掣肘之事,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性,专心指挥作战,这才屡战屡胜。</p>
同时,他还针对河朔三镇见利而动、立场摇摆的实际,当面告诫三镇驻长安奏事官:“河朔兵力虽强,也需借助朝廷威望保持军中安稳。回去告诉你们节度使:靠着要挟朝廷索要官爵,哪里比得上为国杀敌立功、彰示忠勇来得显赫。”</p>
三镇主帅这次不仅没向以往那般倒向敌方,扰乱整个战局;反而个个奋勇争先,相继收复了昭义所属太行以东三州。</p>
李德裕是个务实能干、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人,风格类似于德宗时的李泌与宪宗时的裴度。和那些空谈道义、满嘴大道理的人相比,他更关注现实结果。</p>
这就导致后人对他的一些做法颇有微词,比如司马光在评价斩杀郭谊一事时,李德裕杀降非信。</p>
人家既然已经投降了朝廷,至多判个流刑发配远方也就是了,没必要再行诛杀。</p>
我倒觉得,历史人物就是历史人物,不能简单的套用后世标准来评价当时是非。</p>
是非标准本就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的,如果抛开历史背景去空谈功过,那就无所谓是非了。</p>
郭谊是诛杀了叛藩刘稹,但他的动绝非为了国家,不过是穷途末路之下保全自身而已。而且他在城内滥杀无辜,致使流血成泥。这样的人不杀,才是道不公!</p>
唐武宗与李德裕这对黄金搭档,在击破回鹘后,再次用他们的完美唱合,帮助大唐安然度过了一次内部危!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