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郑帅,前方疑似发现不知名海岛!”</p>
然而郑和好像没听见,朱高煦讪笑着道:“咦,看见海岛了?”</p>
郑和无语看着朱高煦:“王爷,您不要转移话题,您私自登船的事,我已向陛下发报”</p>
话音未落,他的眼角无意间扫向前方:“我艹,还真是!”</p>
随着郑和这句话,甲板上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再也顾不上和朱高煦扯淡。</p>
朱高煦暗中松了口气,庆幸避开了郑和的诘问。</p>
负责瞭望的士兵,迅速爬上桅杆,举着望远镜开始观察。</p>
郑和也从怀中掏出望远镜,极目眺望,果然看到一座岛出现在前方。</p>
“算算日子,倒是应该快到耽罗了。”</p>
瞭望台上,传来士兵惊喜的呼声:“郑帅!越过前面那个岛,再往前面走一截,就是耽罗岛了!”</p>
郑和举着望远镜的忍不住微微颤抖,身边的齐源亦喜道:</p>
“不错,下官曾出使过高丽,当时此处就是坐标,没记错的话,很快就能到耽罗了。”</p>
“好,很好!”</p>
破浪北上,郑和继续眺望,隐约间海平面远处一座岛若隐若现。</p>
极目眺望,一眼望不到边,朱高煦望着巨岛,瞠目结舌。</p>
“停船!”</p>
齐源一愣:“这眼瞅着就要到了,为何要停?”</p>
郑和与江珩相视一笑,旋即笑道:“再往前,可就不太平喽”</p>
将齐源拉到一边,几人开始低声商议:</p>
“齐少卿,你的使命不是随咱们攻打耽罗,所以咱们要在这里分道扬镳了。”</p>
经过这些时日的相处,齐源和这些武人早如自家兄弟一般,闻言顿时不舍:</p>
“要不,下官先陪诸位”</p>
“不必了”,江珩笑着打断:“枪炮无眼,若是伤了齐少卿,咱们可没法跟陛下和老爷交代。”</p>
“好吧。”</p>
齐源无奈叹口气,眼睛不时瞟向朱高煦:“那汉王殿下是不是跟下官走?”</p>
“我不!”</p>
朱高煦眼珠子一瞪,抱着身边的桅杆死死不撒:“本王不走,谁也不许碰我!”</p>
郑和有些无奈,但也知道不能强行摁着汉王离开,更何况朝鲜那边未必就太平。</p>
“算了,汉王还是跟着咱们吧,好歹在旗舰上也没什么危险。”</p>
“是。”</p>
齐源叹口气:“这李氏朝鲜乱的很,谁也不知道他们国内是什么情况,就连下官去了也未必能保证安全。”</p>
倒不是齐源杞人忧天,确实是李氏朝鲜太乱了。</p>
李氏现在的国王叫李芳远,是李成桂的第五子。</p>
提起李芳远,就不能不他爹李成桂这个牛人。</p>
李成桂本属于高丽的‘外来户’,封地在朝鲜以北的荒瘠之处,在‘将军府’的座椅一直排在最末,称为‘赞成’。</p>
这个赞成既是他的职务,也是他的工作。</p>
嗯,对,他的工作就是无论商议什么政策,他只负责‘赞成’。</p>
但李成桂确实很能打,是除了高丽战神崔莹之外的第一猛将。</p>
其他的不需赘述,洪武二十一年,李成桂联合崔莹打倒了专权的林坚味、廉兴邦一党,</p>
崔莹被任命为门下侍中(首相),李成桂则任守门下侍中(副相)。</p>
但大权依旧在崔莹上,且崔莹是坚定的‘保皇党’,李成桂依旧不受重视。</p>
</p>
同年,大明在原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移文告知高丽。</p>
高丽国王王禑、门下侍中崔莹不服,密议进攻辽东。</p>
但李成桂认为大明天威不可侵犯(主要是打不过),此举无异于自寻死路,坚决反对。</p>
只可惜反对无效,人家压根不听他的——你个瘪三、下里巴人,懂个屁?</p>
于是在这年四月,王禑便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同时任命李成桂任右军都统使,出兵攻辽。</p>
到了五月,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就发觉行军困难。</p>
最关键的是,这才没走出多久就粮饷不济,立马起了疑心。</p>
于是他上书索要粮草,但崔莹只是催着他进军,对于粮草只字不提。</p>
李成桂清楚,这分明是崔莹要借明朝之消灭他啊。</p>
但他还是抱着最后的指望,要求班师回朝休整。</p>
然而王禑压根不听,连连下旨催促他继续进军。</p>
背水一战的李成桂,果断劝服同是牺牲品的曹敏修,偷偷在威化岛掉头回军,带兵返回开京(今朝鲜开城)!</p>
他果断先对崔莹的嫡系部队白头军动,得之后迅速围攻王宫。</p>
被打了一个措不及的高丽王室,自此进入了末路。</p>
崔莹是高丽战神,素有威望,李成桂也不敢杀他,只能流放。</p>
流放崔莹之后,便与曹敏修一起掌握高丽政权。</p>
六月,王禑被诸将逼宫退位,李成桂还没敢称帝,便主张另立王氏宗亲。</p>
曹敏修、李穑则主张立王禑之子王昌,最终妥协之后,王昌即位。</p>
曹敏修和李成桂分任左右侍中,并以李成桂为东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统使,赐忠勤亮节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号。</p>
然后,就开始了王朝内部的政斗和倾轧。</p>
七月,李成桂忽然翻脸,利用赵浚的弹劾排挤曹敏修,开始独揽政权;</p>
八月,都总中外诸军事,拿到军权。</p>
十月,兼判尚瑞司事</p>
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想要绝地反击的王禑,好的不学偏偏学了一招‘玉带诏’,派人暗杀李成桂,结果事败。</p>
这下可算被李成桂找到了借口!</p>
于是他便以明朝称王昌非恭愍王之后,不许入朝为借口,废王昌为庶人,改立高丽宗室王瑶,是为恭让王。</p>
王禑则被他流放江陵,王昌流放江华,十二月被杀。</p>
而恭让王王瑶,只是李成桂的一个傀儡。</p>
他定自己为‘奋忠定难匡复燮理佐命功臣’,封爵和宁君、开国忠义伯。</p>
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三百户,田二百结、奴婢二十口,称中兴功臣,父母妻封爵,子孙荫职。</p>
之后几年,再次先联郑道传、赵浚、尹绍宗等新兴士大夫势力,搞掉了高丽王室和权门世族的旧势力。</p>
以威化岛回军为契,掌握实权的李成桂,与新兴士大夫势力开始进行私田改革。</p>
主要以限制权门世族和佛教势力为目的,这种对经济基础的重新洗牌,成为新王朝建立的前奏。</p>
而几乎掌握所有要害部门的李成桂,成为真正的高丽王。</p>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效忠高丽王朝的最后一位大臣郑梦周,被李成桂之子李芳远刺杀。</p>
自此,随着最后一道障碍被铲除,李成桂篡国成功。</p>
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二,右侍中裴克廉等胁迫恭愍王妃废黜恭让王。</p>
七月十七日丙申,在右侍中裴克廉、判三司事赵浚、奉化郡忠义君郑道传、同知密直司事南訚等亲信的劝进下,李成桂在开京寿昌宫即位。</p>
自此,绵延数百年的高丽王氏自历史的长河消失,而朝鲜王朝数百年的基业,就此开始。</p>
做完这一切的李成桂,时年五十八岁。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