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大明:暴君崇祯,杀出万世帝国 > 第799章 韩赞周的战斗
    李若琏没好气的看着两人,沉声道:“本官当初加入锦衣卫的时候就过,身为天子亲军,就当为天子之命是从。”</p>

    “莫是千余人,就是万余人那又如何?”</p>

    “既然当了这个锦衣卫,那就要摆清自己的位置,时刻记着自己的身份!”</p>

    “作为天子鹰犬,锦衣卫不需要自己的想法,只需要为陛下尽忠!”</p>

    “下官遵命!”</p>

    见李若琏是如此态度,两人也不敢再劝了,齐齐躬身道。</p>

    再朱由检这边,原本还想去寻海兰珠姐妹,</p>

    但不想却被李应这个阉人给扰了兴致。</p>

    “皇爷,现在苏州全城皆是人心惶惶,大量工坊的东家和织工,亦或是家人,都被锦衣卫给抓去了城外的大营,这极大的影响了苏州生丝和成品的产量。”</p>

    李应苦着一张脸,跪在那里对朱由检哭诉道。</p>

    朱由检面无表情道:“那你是什么意思?”</p>

    李应悄悄看了看他的神色,见其并未有发怒的迹象,这才心翼翼道:“皇爷,奴婢是朝廷能不能能不能给那些被裹挟者一个恩典?”</p>

    朱由检的眼神一冷,沉声道:“你是想为那些人求情?”</p>

    听出了朱由检话里的冷意,李应赶紧叩首道:“奴婢不敢,只是户部和黄公公那边,需要的缎疋(p)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单凭织造署下辖的工坊,很难在规定的时间,交齐足够的货物,所以奴婢才才恳请皇爷降下恩典。”</p>

    听他这么,朱由检的语气变得舒缓了一些,但却并未答应李应。</p>

    “朕不准,此事休要再提。”</p>

    “各色缎疋的产量上不去,那就扩大工坊的规模,招募更多的人,还可以从京城订购更多的王祯纺车。”</p>

    李应苦着脸道:“皇爷,科学院那边已经出了新式的纺车和织,都是用水力来驱动的,但价格实在是太昂贵了。”</p>

    “传统的织也就两枚银元,但这新式的织价格,却是高达二十五枚银元,一名织工的工钱一年也才二十四枚银元,一架”</p>

    “糊涂!”</p>

    朱由检听到这里,当即怒声打断了李应。</p>

    “现在是考虑织价格的时候吗?身为织造局提督太监,你需要考虑的是怎么提高产量,提高技艺,提高工匠们的收入,提高朝廷的收入!”</p>

    “一架织的价格是二十五枚银元,难道就赚不回来吗?”</p>

    “奴婢糊涂,请皇爷责罚。”</p>

    李应也不辩解,赶紧叩首请罪。</p>

    不只是他,这个时期的江南工坊主们,几乎都是这样的想法。</p>

    明明有更先进的械,但他们却拒绝使用。</p>

    只是因为,大明南方承平日久,人口大量繁衍,人工成本明显低于械。</p>

    朱由检没好气的对不断叩首的李应道:“行了,回去之后,就开始扩大工坊,招募织工,让内府那边的械优先供应苏杭。”</p>

    “奴婢遵旨。”</p>

    李应再抬头的时候,额头已经发青,赶紧应道。</p>

    朱由检又面色一肃,郑重叮嘱道:“朕要警告你,织造局治下的工坊,就算是朝廷官营,也要足额缴纳税银,你可听明白了?”</p>

    “奴婢谨遵圣训!”</p>

    “退下吧。”</p>

    朱由检有些不耐烦的挥了挥。</p>

    “奴婢告退。”</p>

    </p>

    李应慌慌退出了正堂。</p>

    待其走后,朱由检对方正化吩咐道:“让西厂的人查查这个李应。”</p>

    “苏州织造局经的各色缎疋、金银何止百万,又常年和那些士绅、商贾打交道,朕不相信他有那么干净。”</p>

    “是,皇爷,臣这就命人去。”</p>

    “除了苏州织造,南京织造、杭州织造以及其他地方织染局,也都要派出人。”</p>

    “臣遵旨。”</p>

    方正化再次躬身称是。</p>

    拒绝了对方奉上的热茶,朱由检起身道:“走,去宁嫔那里看看。”</p>

    与此同时,南京城内已经是暗流涌动。</p>

    流言案引发苏州百姓暴动,哭庙和逼宫案牵扯近万人(加上家人),再加上锦衣卫和孝陵左卫在苏州残酷镇压百姓、士绅、读书人,这些消息已经彻底的传播开来。</p>

    上到南京六部尚书,下到市井民都在议论这件事。</p>

    守备厅。</p>

    韩赞周坐在首位,面无表情的,看着那些争吵不休的百官们。</p>

    “韩公公,陛下何时可以返回南京?”</p>

    兵部尚书刘廷元,最后还是忍不住开口对韩赞周问道。</p>

    听到刘廷元这么问,其他人也都停止了聒噪,目光皆是落在了韩赞周的身上。</p>

    后者环顾一眼厅内众人,语气很是平静。</p>

    “皇爷的行踪,岂是咱家一介皇家家仆可以打听的?”</p>

    “刘部堂可以自己上书问问嘛。”</p>

    刘廷元顿时气结。</p>

    你身为内官都不问,让我这个外朝的官儿去问?</p>

    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张延登,气呼呼的起身道:“韩公公,那我等的奏本,可曾送到陛下御前?”</p>

    韩赞周眼睛微眯,有些阴阳怪气道:“总宪是怀疑咱家阻塞圣听?”</p>

    “本官并无此意,如果陛下已经看到我等的奏疏,为何至今没有回复批下?”</p>

    “那你去问皇爷,咱家不知。”</p>

    韩赞周现在的压力也很大,这些人找不到皇帝,就只能来找他这个镇守太监。</p>

    对此,他也打定了主意,就是一问三不知。</p>

    “韩公公,陛下在苏州如此行事,已经引得江南各府人心惶惶,需知治大国如烹鲜,陛下的段有些太过酷烈,太过急切了。”</p>

    “一下子革除千余人的功名,这简直是闻所未闻!”</p>

    南京礼部尚书孙慎行,在这番话的时候,满脸的悲切。</p>

    韩赞周沉声道:“散播成祖皇帝非太祖嫡子,质疑大明历代先皇,鼓动百姓围堵府衙,冲击天子亲军,于万寿节当天,组织士绅哭庙、逼宫,孙部堂以为这些人不该治罪?”</p>

    “韩公公,只是欲图逼宫,并未形成事实。”</p>

    孙慎行对韩赞周纠正道。</p>

    韩赞周闻言,冷哼一声:“哼!如若不是锦衣卫和孝陵卫行事果断,这些人已经冲击行在了,到时候惊扰了圣驾,孙部堂可能担责?”</p>

    “就算是没有逼宫之事,这些人也都触犯了大明律法,按律当诛!”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