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贺也是巩永固家的老人儿了,瞬间就明白了自家少爷的意思。</p>
“少爷,您的意思是家里日后要在留都有”</p>
巩永固抬,阻止了魏贺接下来的话,轻叹一声道:“俗话得好,狡兔三窟,何况人乎?”</p>
“日后你就留在南京,我也会在军中挑选一些信得过的,让他们随你一起充入上元县。”</p>
魏贺虽是没有异议,但却对自己没什么信心,苦着脸道:“少爷,的从没有做过官,怕耽误了朝廷的事儿,</p>
再影响到家里,这”</p>
“无妨,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做官的,慢慢学着就是了。”</p>
宽慰了魏贺一句,巩永固又笑道:“按照朝廷在崇祯元年制定的新官俸,你日后每月的俸禄就有近二十枚银元,足够你养活一家老了。”</p>
“等你这边安定下来后,我就将你的家送过来,家里每月再补贴你一些。”</p>
闻言,魏贺赶紧出言拒绝。</p>
“少爷,二十枚银元已经很高了,莫是养活家,就是再养一房都够了,家里就不用再给了。”</p>
“此事就这么定了,你先退下吧。”</p>
“的谢少爷,的告退。”</p>
魏贺缓缓的退出了公廨。</p>
营中的一处营房内。</p>
几名士卒正围在一起,兴高采烈的着什么。</p>
被众人围拢在中间的两人,也是笑得嘴见牙不见眼。</p>
“宋大疤瘌,你这是熬出头了,南京可是好地方,县衙典史虽没有品级,但也算是官身不是。”</p>
“什么叫算是官身?典史就是官身,每月光是俸禄就有十四枚银元,顿顿吃肉也花销不了。”</p>
“宋大疤瘌,我看你家里的婆姨就不要让她来了,你在南京在找个江南婆姨算了。”</p>
“对,对,对,这南方的水土养人呐,你看那些娘子,那皮肤,那身段,等到了晚上啧啧啧。”</p>
“滚蛋!”</p>
宋大疤瘌听自己袍泽越越下道,也是笑骂出声。</p>
“老冯,没让你去哪?”</p>
宋大疤瘌转头对另一个人问道。</p>
“随百户一起去镇江府。”</p>
被称作老冯的汉子,语气倒很是平稳。</p>
“百户也要离开军伍了?”</p>
几人皆是一惊。</p>
老冯点头道:“百户之前在辽东的时候,斩首七级,除了赏赐的银元外,朝廷又给提了品级,分了土地,让他去镇江府,任镇江府同知。”</p>
“嚯!”</p>
“嘶!”</p>
几人皆是一惊,别看百户也是六品官,</p>
和一府同知只差了一级,但同知那可是文官。</p>
就在几人震惊的时候,老冯嘴里的百户官走了满面春风的走了进来。</p>
“呦,都在呢?”</p>
郝大宝看了眼营房内的几人,笑着了一句。</p>
“卑职等参见百户!”</p>
几人见状,皆是躬身施礼道。</p>
“都免了。”</p>
“谢百户!”</p>
郝大宝摆了摆道:“别百户百户的了,从今日起本官就不是你们的百户了。”</p>
宋大疤瘌眼珠一转,笑着拱道:“还未恭喜百不,郝同知呢。”</p>
“诸位兄弟,还不见过郝同知?”</p>
“卑职等见过郝同知。”</p>
</p>
营房内的几人也都反应过来,再次施礼。</p>
“哈哈,好,好,</p>
日后兄弟们离开军伍的话,可是来镇江找本官,咱们都是同乡,又都是一个马勺吃饭的兄弟,能帮的一定没得。”</p>
“多谢郝同知。”</p>
郝大宝点了点头,目光落在了老冯的身上。</p>
“老冯,大帅军令,</p>
命我等立即离开南京,前往各处赴任,你也抓紧时间收拾收拾。”</p>
老冯也没有迟疑,躬身领命。</p>
等郝大宝、老冯和宋大疤瘌三人离开后,剩下的几人也都暗暗发狠,下次如果有会的话,一定要立下功勋,等受伤,或是年纪大了,也能到地方府衙某个差事。</p>
接下来的时间,一队队的军中有功将士,被勒令退出军伍,充入南直隶各处府衙。</p>
三山街。</p>
一身便装的朱由检,在方正化等人的护卫下,漫步在南京的大街上。</p>
天下飘下来的春雨,并无让朱由检感到任何的不适。</p>
一行人来到秦淮河畔,看着江岸的风景,朱由检不由诗兴大发,但憋了半天也没憋出一句来。</p>
一转头,朱由检看见了一个打着油纸伞的姑娘。</p>
“李大家?”</p>
朱由检认出了来人。</p>
李贞俪听到声音,也转头看了过来。</p>
“您是京城来的朱公子?”</p>
李贞俪看到朱由检,也是面露惊喜之色。</p>
挥了挥,示意侍卫退下,朱由检上前一步道:“李大家这是出去了?”</p>
“奴家只是出来走走。”</p>
李贞俪柔声回了一句,</p>
然后又有些好奇的问道:“朱公子今日这是?”</p>
朱由检笑道:“一直听闻,雨中的莫愁湖风景更添一分,朱某也想去看看。”</p>
“如若朱公子不嫌弃的话,不如乘奴家的船可好?”</p>
李贞俪微微垂首,低声对朱由检邀请道。</p>
朱由检眉头一挑。</p>
“那就叨扰了。”</p>
一行人上了花船,船只沿秦淮河北上。</p>
朱由检站在甲板上,李贞俪举着一柄油纸伞,款款走了过来。</p>
“朱公子,雨势虽但也会着凉。”</p>
“李大家,还记得当初你问朱某的问题吗?”</p>
李贞俪先是一阵错愕,旋即笑道:“朱公子不是不喜讨论时局吗?”</p>
“此一时彼一时,新政已经开始在江南推行,朱某也是这俗世之人,自然逃脱不过。”</p>
李贞俪轻轻点头,旋即回道:“不瞒公子,奴家现在也看不懂了。”</p>
“哦?李大家此话何意?”</p>
“朝廷在苏州一连掀起数场大案,无数的读书人、乡绅被剥夺功名,甚至是斩首弃市。”</p>
“官府还在清丈田亩,清查人口,数不清的乡绅人家哀鸿遍野。”</p>
李贞俪到这里,顿了顿,后边的话似是有些不敢再了。</p>
朱由检接过话道:“除了这些,朝廷还逼反了魏国公、灵璧侯、刘廷元等一干军中将校。”</p>
“南直隶大量官员因不满朝廷新政,而选择致使,或是告假。”</p>
“朝廷这所谓的新政,在某些人看来,应该和恶政差不多了。”</p>
李贞俪先是点了点头,旋即又摇了摇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