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大明:暴君崇祯,杀出万世帝国 > 第931章 朕会想办法
    方以智领命而去,不一会儿便带着几个工匠模样的人回来了。</p>

    只见他们在选定的地方,先用工具掘开一片土地,露出</p>

    方以智向朱由检解释道:“陛下,这第一步便是要勘察地势,找到合适的深度和土质,以便后续挖掘。”</p>

    接着,工匠们开始往地上浇水,待泥土变得松软后。</p>

    一名工匠举起一根底下有些尖的铁管,重重的往</p>

    接着就是重复的动作,几名工匠接力,里的铁管一点点的向下。</p>

    朱由检在旁看得连连点头。</p>

    这倒是和后世的方法一样。</p>

    朱由检也不着急,就在一旁静静的看着。</p>

    或许是北方连年的干旱,使得低下水位下降,即使用了三根五尺长的铁管,也依旧还是没有打出水。</p>

    朱由检看到这一幕,心也不由的沉了下去。</p>

    这里还是旱情不是很严重的京城,如果是陕北那样的地方,得需要打下去多少米,才能打出水?</p>

    看来,自己还是有些过于乐观了。</p>

    又等了一会儿,直到第四根铁管被打下去,这才有一股黄色的,含有大量泥沙的水流,从中空的铁管内流了出来。</p>

    “打出水了!”</p>

    “成了!”</p>

    “好!”</p>

    周围看到这一幕的人,皆是大声欢呼起来,就连方以智也是用力的挥了挥拳。</p>

    朱由检不顾地上的泥泞,走到水井旁,看了看不断从铁管中涌出来的水流,转身对方以智道:“密之,做得好。”</p>

    “陛下,这都是臣应该做的,不敢当陛下夸赞。”</p>

    方以智满脸堆笑,躬身自谦道。</p>

    朱由检摆了摆,对王承恩吩咐道:“传旨,科学院院士方以智,制压水井有功,赏赐银元两千枚,月俸加三成。”</p>

    “臣谢陛下!”</p>

    方以智也没有推辞,作为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子贡赎人的典故,他还是知道的。</p>

    就像皇帝之前的,皇家科学院的院士,在权力上比不过朝中的官员,那在荣誉和银钱上,就不能亏待了。</p>

    自己坚辞不受的话,那别人怎么办?</p>

    勉励了一番方以智后,朱由检这才又对其问道:“密之,朕看这压水井使用的都是铁管,成本是不是有些太高了?难道就没有办法改进一下?用竹子或者是其他的东西,能不能替代?”</p>

    方以智有些为难道:“陛下,压水井能够从地下将水汲取出来,就是因为它的密封性。”</p>

    “如果使用竹子或者是其他东西的话,密封性很难保证,现在最好的选择就是铁管,铁管与铁管之间,通过螺纹相互咬合,能够尽量保证其密封性。”</p>

    朱由检闻言,并未太过失望,只是轻轻点了点头,旋即又问道:“水井里面的密封,你们是怎么做的?”</p>

    方以智并未直接回答朱由检的问题,而是对一旁一名工匠吩咐道:“取一架水井来。”</p>

    工匠领命而去。</p>

    稍顷,一架水井就被这名工匠一个人,抱着走了出来。</p>

    方以智上前,从零件堆里找出一块圆形的皮垫,对朱由检展示道:“陛下请看,这就是臣等用多层羊皮做出来的。”</p>

    朱由检接过皮垫,</p>

    认真的打量后,点头道:“不错,你们很不错。”</p>

    </p>

    “所有参与造水井的相关人员,拟定一份名单,上报司礼监,朕会酌情予以赏赐。”</p>

    “草民(学生)等谢陛下圣恩!”</p>

    “该朕谢你们才是,水乃万物之源,无水,则禾稼弗能获粟,人畜且竭而死,你们能够制造出压水井,实乃功德无量!”</p>

    朱由检看着面前十几人,朗声回道。</p>

    “草民(学生)等不敢!”</p>

    “好了,将这口井按上吧。”</p>

    朱由检对几名工匠吩咐了一声,对方以智招了招,像一边走去。</p>

    “密之,这压水井的产量如何,成本几何?”</p>

    “回陛下,水井所用的铁管,虽不用和铳管所用那般要求严苛,工艺也算是成熟,但大明各处对钢铁的需求,都在与日俱增。”</p>

    “科学院、内廷和工部的钢铁工坊,就算是每日都连轴转,所生产的钢铁也依旧是难以满足所需。”</p>

    “其次就是成本问题,就像陛下刚才所,刚铁的成本,终究还是有些高了。”</p>

    “一口水井,加上三根铁管所需熟铁就要在两百斤左右。”</p>

    “按照现在各工坊的熟铁价格,不算工钱,两百斤熟铁就需要十二枚银元(万历年间一斤铁大约三百文)。”</p>

    “再加上钢铁工坊的工钱和打井所需要的花费,臣粗略一算,一口井的成本大约在二十枚银元左右。”</p>

    “二十枚银元?”</p>

    朱由检听到这个数字,也是一阵头大。</p>

    二十枚银元,如果是在京城或者是江南,十户人家共用一口水井,无非就是一个月,甚至是半个月的月俸。</p>

    但如果是在山陕的话,恐怕当地百姓会很难承担得起。</p>

    朱由检一边低头走路,一边暗自思忖。</p>

    方以智、王承恩和方正化等人也不敢打扰,就静静地跟在后边。</p>

    半晌后,朱由检停下脚步,对王承恩道:“大伴,将此事记下来,回宫之后,就召各部尚书和内阁诸臣,共同商议此事。”</p>

    “臣遵旨。”</p>

    王承恩躬身领命。</p>

    朱由检又对宋应星道:“宋卿,压水井对缓解北方干旱,很是重要,朕想要在山陕推广压水井。”</p>

    “所需要的钱粮,朕会想办法。”</p>

    “但这钢铁的产量问题,你怎么想?”</p>

    宋应星略一沉吟,试探性问道:“陛下,您看是不是可以允许民间,开设钢铁工坊?”</p>

    朱由检神情一怔,片刻后才轻轻点头道:“朕知道了。”</p>

    “今儿个就先到这里,朕要立即回宫,</p>

    和诸臣商议此事,宋卿、密之你二人随朕一起。”</p>

    “臣等遵旨!”</p>

    两人话音未落,不远处的太液池那边,忽然传来巨大的欢呼声。</p>

    朱由检举目望去,只见一艘简易的船只,正冒着黑烟,在水面上快速的前进。</p>

    “王徵成了?”</p>

    朱由检满脸错愕,旋即也惊呼出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