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 第四百零一章 仆从
    众阁老听了之后,皆是躬身道:“是,陛下。”“此次依旧遵从过往的原则,公平,公正,公开。”“若有发现舞弊,朕决不轻饶。”</p>

    朱祁钰之所以这种话,就是不想再现朱祁镇时期那样的事。</p>

    当时,王振专权,历次的科考,就成为了其发财,提拔其亲人的绝佳会。</p>

    不少徒有虚名者,直接从国子监成为了进士。可以,那两届的进士,水分极大。</p>

    如此丑闻,影响极坏,令不少有志的读书人,格外的寒心。</p>

    虽然他登基之后,对于那种进士,清退罢免了不少。</p>

    但它的影响却还是存在的。这也是这次科考,朱祁钰如此重视的原因。</p>

    想必这些内阁成员,也是知道他的深意,一个个立下军令状,保证不会再出现上一任皇帝那样的丑闻。</p>

    “朕想了一下,决定增加这次选拔的人数,历次都是选拔二百余进士。这次朕想选拔出三百六十人。”</p>

    众阁老听闻之后,皆是一惊。</p>

    而后,就是大喜过望,激动磕头拜倒。</p>

    “臣等代天下士子,感谢陛下的仁慈和英明。”诸阁老之所以如此激动那是有原因的。</p>

    因为两次的会试,使不少的有才之士,高中不了,进入不了殿试。</p>

    可以,这数年来,两次的会试,让大明少了上百真正的有才学之士。</p>

    如今,陛下仁慈,直接增加选拔的人数,这无疑是弥补上一任皇帝的罪过。</p>

    天下读书人得此之事后,又如何不感激涕零呢?</p>

    皇帝的诏令一下,传到各地。整个大明所有的士子欣喜若狂。</p>

    这次的主考官,副主考,都是当世敢言直诤,品性隆望之人。</p>

    天下的读书人,听闻此事之后,奔走相告。</p>

    更让他们狂喜的还是,这次的选拔人数的大幅增加。</p>

    选拔的进士人数,直接增加了一百人。</p>

    如此一来,万千读书人高中的几率,大幅的增加。</p>

    上一任皇帝的罪过,终于在新帝时得到了弥补。</p>

    听到这个消息,很多对科举生出心灰意冷的饱学之士,又重新生出了豪情。</p>

    纷纷准备行囊,去往京师,准备参加科举。转眼间,又是月余时间过去了。京城中,云集了数千来参加会试的举子。</p>

    这些举子们发现,这次的恩科,格外的受重视。</p>

    甚至,官府还专门设立了行辕,为那些穷困的学子,提供衣食住行。</p>

    只要家境贫困者,都可以前来入住。</p>

    所有的食宿,朝廷全包了。而且,还会提供专门的宽阔的书房。</p>

    对于不少寒门子弟来讲,这简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p>

    要知道很多的举子,一路前来京师,可是花费不少。</p>

    而且,在京城里居住,是很不容易的。吃住的花销很大,本就拮据的他们,就更难了。</p>

    如今,朝廷给了如此的政策,无疑令人喜出望外。</p>

    当天,行辕里,就入住了数百的寒门士子。要知道对于家境不富裕的举子们来,</p>

    这些寒门的士子,本以为入住的程序会很麻烦。可谁知,就只是统计了籍贯,姓名而已。</p>

    并没有过多的询问,可以给予了他们足够多的尊重。</p>

    令这些寒门士子们感动非常。皇宫,勤政殿。</p>

    朱祁钰听全国的士子基本已经到齐后,心中不由宽慰了两分。</p>

    “天下的士子,一生苦读,无非是为朕分忧,报国有门,光宗耀祖。”</p>

    “对此,朝廷定要给予其恩惠。”</p>

    沈睿等主考官,副主考官皆是称赞陛下英明的举措。</p>

    “陛下,如今南北东西四个行辕,共入驻了六百余名寒门士子。”</p>

    “臣等按照陛下的旨意,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好好备战会试。”</p>

    朱祁钰听了之后,笑道:“做的不错,以后要形成常制延续下去。”</p>

    “是,陛下。”在场的官员,都是科举出身。</p>

    像沈睿这样的人寒门出身,对于皇帝的这个决策,最是感动。</p>

    想当年,他们这样的寒门士子,来到京城之后,要么借住亲戚朋友家。</p>

    要么抛</p>

    就算这样,也往往是几个人租住在通铺之中,条件恶劣,相当的艰苦。</p>

    这无疑会令人感到烦躁和分心。</p>

    当年的沈睿,甚至以代人写书信来换取日常的花销。</p>

    可见寒门士子在京城参加科考,是多么的不容易。</p>

    但现在,皇帝却是十分体谅寒门子弟。</p>

    解决了他们的衣食住行,让他们再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科举之中。</p>

    更令人的值得欣慰的是,这种举措,还要形成定制。</p>

    从此以后,寒门子弟们来京城参加会试,再也不用担心花销的问题了。</p>

    </p>

    “陛下,这次来参加会试的举子,一共是两千四百余人,创下了历代的新高。”</p>

    “这都是陛下英明仁德,才吸引了这么的士子前来。”</p>

    作为副主考的礼部侍郎,也没忘奉承一番皇帝。</p>

    朱祁钰听了,当然也是十分开心:“有没有值得关注的?”</p>

    他这一发问,几个考官立即纷纷把自己所了解的士子,了出来。</p>

    当然,大都是他们自己的门人,或者亲友子弟。如此难得上达天听的好会,他们焉能错过?</p>

    不过,朱祁钰听了之后,神色并未有太大的变化。</p>

    因为他们所的天才,无非是擅长诗书礼仪,或者歌赋之类的。</p>

    再有就是什么品性,孝行这种主观性的。他想要的是那种切实有用的人才。</p>

    而主考官沈睿似乎猜到了什么,只见他走出来。“陛下,臣倒是了解到了几个。”</p>

    “其中一人来自甘兰郡的士子,名为云翔。”</p>

    “此人十六岁,跟着家族的商队,往来西域增长见识</p>

    “曾以其智谋,击退了一支百人的沙匪。”朱祁钰听闻之后,眼睛放出光芒。</p>

    “哈哈,有意思有意思,都陕甘多豪杰,想不到还真是如此。”</p>

    “沈卿给朕细此人。”</p>

    随后,沈睿便把听到的事,详细讲了出来。听完之后,其他官员俱都是皱了皱眉。</p>

    “陛下,恐怕此事是为道听途,其中有添油加醋,亏大其词吧?”</p>

    “是啊,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岂能有如此气概和魄力胆气?”</p>

    沈睿见有同僚质疑,也不慌张,便道:“诸位大人,此事本官已求证过。据在陕甘一带做过地方的官同僚,这个云翔,却是厉害。”</p>

    “而且,他之所以读书,也是为了迫于家族的压力。</p>

    “其实他更向往卫青,霍去病,战马上获取功名,流芳百世。”</p>

    朱祁钰听了之后,朗笑道:“有志气,有趣。那朕倒要关注一下此人了。”</p>

    随后,沈睿又讲了几个他所关注的士子。</p>

    有擅长工程的,有擅长海洋开发的,有擅长计算的</p>

    从这也能看出,沈睿所关注的士子,大都是有一技之长。</p>

    而这也正是朱祁钰所看重的。</p>

    对于士子们来讲,诗词歌赋当然很重要,而且,还能格外受人看重。</p>

    但对于朱祁钰来讲,他所看重反而是有特长,专长的士子。</p>

    对于沈睿所讲的这些个士子,他升起了很大的兴趣。</p>

    这让其他的考官,不由皱了皱眉头。</p>

    看来这次取仕,需要把握好才行,绝不能犯了陛下的忌讳。</p>

    想通了这一点,几个副主考官相互望了一眼,都是心领神会。</p>

    与此同时,大量的士子们进入京城。</p>

    也给京城带来了极大的商业动力。</p>

    无论是旅店,酒馆,商业街,都是人满为患。</p>

    要知道这些士子们来京城,可不都是一个人来的。</p>

    寒门子弟一般是结伴而来,但那些家境好的士子,则是带着不少的仆从。</p>

    如此一来,整个京城大约涌进来了不下于五千人。</p>

    而且,这些衣食住行,都要消费,极大拉动了京城的经济。</p>

    京城,因为数千士子,以及他们大量的仆从涌入,而变的热闹繁华起来。</p>

    同时,家境优渥的士子,见到京城的繁华之后,开始阔绰地消费起来。</p>

    这无疑,更进一步刺激了城市的商业。大街巷,到处都是叫卖的。</p>

    对此,顺天府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构,专门负责打击哄抬价格,欺诈士子的不法商贩。</p>

    这无疑让更多的士子,对京城更心生了好感。距离会试,还有三天。</p>

    有些士子趁着这三天的时间,足不出户,继续备战。</p>

    有的则是召集一些好友同窗,相约泛舟湖上,或者青楼放松一下。</p>

    更或者去寺庙里,道观里,去祈祷的,也大有人在。</p>

    当然,也有大家出身的士子,开始趁着这两日,接连拜访城中的一些世交官员。</p>

    总之,两千士子的生活,各不尽同。朱祁钰听城中热闹后,便又生出溜达出去,微服一番的心思。</p>

    自从他从南京城回到京城之后,一直忙于政务,一连数日。</p>

    也是该放松一下,见识一下大明最拔尖的士子们了。</p>

    当夜,朱祁钰像之前一样,乔装打扮了一番。</p>

    便带着锦衣卫指挥使唐剑,太监王诚出了宫门。</p>

    至于他之前常带的几人,如南霸王石柱子、吴桐二人,则是与英国公一道去了蜀西南,去历练去了。</p>

    这几人才能十分出色,他不能一直放在身边。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