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陛下,臣等这就去办。”</p>
一众阁老们,立即躬身领命。</p>
而在场的诸多文武百官也是心思各异,一个个退出了朝堂。</p>
一出大殿之后,众官员立即议论纷纷,他们看得出此次皇帝绝对下了大的决心。</p>
一想到几年后,朝堂上会出现一批强有力的竞争者,这让不少的官员感到头皮发麻,这可是个麻烦事。</p>
若是按照正常的程序和升官步骤的话,他们也许不会畏惧。</p>
可这些去往高句丽的官员,必定会进入了快速晋升的通道。</p>
谁让他们替皇帝陛下分忧呢,在这样的情况下,绝对比他们要快上不少。</p>
整个京城的公卿职位,也就这么多。</p>
有一个人占据,那么就会少一个,一个萝卜—个坑,谁也不能多占。</p>
现在多出这么多的强有力竞争者,又怎能不令他们感到忧心呢?</p>
除非除非,他们也去高句丽,并且做出一番政绩来,如此方能继续遥遥领先,甚至更快一步。</p>
而有这样的心思的官员,绝对不是一个两个。</p>
因为这从他们凝重沉思的神色上可以看出来,绝对是占据了多数。</p>
甚至,连刚才那些有恃无恐者,也是满怀忐忑了。</p>
而那些准备去往高句丽的官员,反而神色十分的惬意,放松。</p>
他们已经准备回家,好好安抚家属了。</p>
可以预料,等他们安抚好之后,便直接会吏部报名,直接遴选就是了。</p>
就是不知道此次会有多少人报名,又会有多少人被选上。</p>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也是大明首次使用的一次方略。</p>
所有人的心中都是忐忑不安。</p>
当然,最为自信的还是朱祁钰自己,此时的他在御书房内品者茶,沉思着。</p>
是的,这是一次的创新,可是对于他来这是一次的借鉴。</p>
借鉴前世的经验。</p>
他深信自己抛出这么大的赏赐,定会有不少的官员愿意尝试一下的。</p>
至于有多少人的报名参与遴选,这就不是他能知道的了。</p>
与此同时,在高句丽王都。</p>
新陆军统帅穆英此时刚洗完澡,安安静静地躺在了椅子上休息。</p>
终于结束了。</p>
她所追回的上千万的白银,终于把其中的一部分都发放了完毕。</p>
正如她所猜测的那般,当十余万的大明将士收到了那白花花的银两俸禄后,一个个振奋不已。</p>
虽朝廷一直不会亏欠他们的粮饷,但哪里有到自己拿着放心啊。</p>
如今,白花花的银子放在他们的里,他们这次感到了一种踏实。</p>
除此之外,他们的统帅告诉他们,皇帝陛下根据他们的功勋,所赐下的其他晋升也会很快发下。</p>
除了几路军统帅和诸多的大将有皇帝陛下的圣旨外,其他的将士将会有兵部直接下达嘉奖令。</p>
而且,他们的统帅一再向他们保证,这次是皇帝陛下亲征的,他会亲自监督此次的奖励,绝对不会让人冒领属下的。</p>
只要有功勋,那么朝廷就会奖赏。</p>
同时,每路军都会派遣御史,倾听</p>
这些措施,无疑使这次的封赏,愈发显得公平公正。</p>
也正是看到了这样的举措,十余万的将士,才会满心的欢喜鼓舞。</p>
可以,这是大明帝国建国一来,从未有过的公正。</p>
也正是这样的举措,让众人心中对皇帝陛下愈发的忠诚恭敬。</p>
这才是他们大明帝国万民之福,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皇帝,他们大明才摆脱了颓势,再次兴盛起来了。</p>
这是多么辉煌的一件大事。</p>
不但是普通的士兵满心欢喜,那些正直的统帅和大将,也感到十分的痛快。</p>
对于皇帝陛下的这些举措,他们当然会十分的支持,赞成。</p>
而且,还会坚决的执行,绝对不能让下的任何一个士兵失望。</p>
特别是新路军的统帅穆英,此时躺在椅子里,心中已开始了筹备了她所带领大军的嘉奖仪式。</p>
这些将士跟随她穆英,南征北战一年来,可以十分听从她的军令,并未因为她是一个女帅,便轻视怠慢她的命令。</p>
不但十分的配合,而且,士气一向很是高涨,从未懈怠过分毫。</p>
作为他们的统帅,她的心中当然是十分的感激。</p>
这是发自内心的欣喜。</p>
这次,她不但要为众将士争取最大的功勋奖赏,而且,还准备把自己的金银奖励拿出来,作为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的抚恤。</p>
虽然朝廷会发放一些抚恤,可那些却难以让那些死去的将士家属难以养家糊口。</p>
她要根据每个人的家庭情况,把抚恤都在给他们增加一些。</p>
</p>
这就是她穆英的心思。</p>
除了这样的嘉奖仪式外,最令穆英所忧虑的,还是新路军所占领地区的治理。</p>
她的下,基本都是武将,让他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还可以。可是让他们来治理这郡县的民政,管理万民,却是不可的。</p>
术业有专攻,类似这样的政务,还是交给那些文官比较好。</p>
可是因为这场的战争,高句丽损失了不少的文官。</p>
那些忠诚高句丽的官员则是战死了不少,而且,就算活着有一些还隐居了起来,不再出仕。</p>
对于这些人,穆英倒也不会热脸硬贴上去。</p>
这天下离开任何人,都照样会正常转的。</p>
除了这样的官员,还有一批的高句丽官员实在是不得人心,他们贪污腐化,令百姓怨声载道,民怨四起。</p>
像这样的官员,又能如何能让他们来治理呢?</p>
若是那样的话,岂不是硬逼着高句丽的百姓继续造反你,推翻他们吗?</p>
这怎么行?</p>
所以,这样的官员非但不能用,而且,可以的话,还得杀掉一些以此赢得百姓对大明的归顺。</p>
让他们知道,如今哪怕是大明帝国统治他们,依旧是为他们着想的。</p>
如此一来,就剩下另外一类官员了。</p>
这类官员大都是有些能力,当看到别无办法之后,便选择了投降归顺。</p>
这类人比较识时务,而且,又深得一些百姓的心。</p>
这样的情况下,当然也就先用这些官员了。</p>
可是这样的官员,就算全部使用了,还是要差上一些的。</p>
而且,这些官员终究以前反抗过大明,虽可以用,但有些却不能作为主要的官员。</p>
所以,这就是穆英比较发愁的地方。</p>
这就是穆英所担心的地方,用那些高句丽投降的官员为主官的话,实在是一种豪赌。</p>
她不想用将士们血汗换来的地盘,去赌这个未知的可能。</p>
否则的话,不定又是一场战争。</p>
所以,哪怕用了那些投降的官员,她也不会完全把所有的权力,都放给他们。</p>
这是一种怎样的结局,她不知道。</p>
而今,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城池的军权定要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里,同时也要形成一定的制衡。</p>
甚至,不同的地方高句丽官员,要进行异地的调动,最大限度的保证他们不会相互勾连到一起。。</p>
她的这个担心,也同样是其他将帅的忧虑,他们占据了各地的城池之后,只能暂代郡守职能,用下的文人,或者一直关系比较好的高句丽官员。</p>
可他们暂时还不能完全的放权给他们。</p>
这不是不信任,而是稳定高句丽政局的必要段。</p>
在这样的形势下,就得需要这样做才行。</p>
好在他们都向皇帝陛下呈上去了奏折,相信那些朝廷的文武大臣很快就会想出对策的。</p>
他们只希望朝廷赶快派一些自己的官员来。</p>
如此一来,也能与这些高句丽本土的官员,达成一定的制衡,唯有如此才是长久之计。</p>
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而且还不算短。</p>
在这个关键时期,他们这些统帅也不能闲着,虽然不善于治理民政,刑事,可基本的治理策略还是懂得一些的。</p>
而且,就算没有吃过猪肉,还是见过猪跑的。</p>
寻常的段还是可以的。</p>
比如用传统的科举取士方式,这样的也是适合高句丽本土选拔官吏,反正他们以前也在这样的尝试。</p>
现在正好使用了,也算是继续推行了。</p>
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能把选拔官员的权力,进一步的集中到大明帝国朝廷的里。</p>
二是选拔的官员,无论是个人的修养,还是学识都是出众的。</p>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官员需要学习汉家的文化,认同他们的思想方式。</p>
这无疑是最为主要的。</p>
也是将来能够进一步统治高句丽长治久安的重要方式。</p>
这些将帅本以为公告张贴出去之后,不会受到多少人的欢迎和附和。</p>
无论如何,他们终究是外来者,占据了高句丽,成为了他们的统治者。</p>
虽很多的理由,都是冠冕,可事实就是事实,这点谁也不能否认的。</p>
这也是众多将帅担忧的原因所在。</p>
不过,令他们感到奇怪的是,当他们把公告张贴出去之后,短短的一天功夫,就在各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p>
特别是中下层的读书人,一个个更是欢欣鼓舞,齐聚到了各地的府城。</p>
通过他们疯狂的欣喜言语,这些统帅终于知道他们为何那么疯狂了,原来,一直以来,虽高句丽一直实行儒家文化,甚至也尝试过科举取士的方式,。</p>
但是学习汉家文化,只有那些达官贵人才能学习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