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更应该在有限的岁月里,钻研更深层次的医术,装订成册,以留给后世医生学习、进步。</p>
这是他最为朴素的念头,却也是他不会被金钱、地位所腐蚀的根本原因所在!</p>
朱元璋双拳紧握,脸上一阵白一阵黑,十分难看。</p>
李时珍所的这些,的确是实话。</p>
但那又如何?</p>
“咱不跟你那么多废话,老先生,你只要知道,这世上只有咱给你最高的医者地位!当你成为万医之首后,那么全天下的医者谁人敢不俯首?还有什么问题是你解决不了的?”</p>
闻言,李时珍不由哑然失笑。</p>
他摇了摇头,捻须笑道:“老朽斗胆,跟陛下一桩故事吧。”</p>
“那时候是湘王刚在襄阳城不久,立足未稳之时,各路人马齐至,时局十分诡谲。”</p>
“即便是在那种时候,湘王都不忘与老朽探讨医术。”</p>
到这里,李时珍的眼中,不由浮现出了当时的情况来——</p>
“所谓大灾之后,必有疫病肆虐,其实这其中的原理很是简单,只不过不从未被人所发现罢了。”</p>
湘王朱柏道。</p>
“不论水灾、旱灾抑或蝗灾,最终苦的都是百姓。百姓没有了粮食,不想被活活饿死,就只能是成为灾民跑荒逃难。”</p>
“而往常一旦发生这种事情,应对方法多是以强行镇压为主,辅以让灾民自生自灭。这种做法可谓是饮鸩止渴!”</p>
李时珍听后,不由心中大震,追问道:“以霹雳段,行菩萨心肠。灾民多瘟疫,倘若让灾民们肆意蔓延,受到瘟疫感染的人将会更多,死难者更甚,所以,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p>
闻言,湘王朱柏笑道:“看吧,这就是我方才所,其中未被人所发觉的原理了。”</p>
李时珍听得云里雾里,不由追问道:“湘王殿下,可倘若不这般,灾民之中若是有瘟疫爆发,又该如何处置呢?”</p>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便是,这瘟疫究竟是从何而来?”</p>
朱柏并没有直接回答李时珍的问题,而是向他阐述起瘟疫发生的根本原因。</p>
“无他,只是个人卫生而已。”</p>
“个人卫生?”</p>
他点了点头,继续道:“便是个人卫生了。”</p>
“岂不闻‘病从口入’乎?瘟疫这东西,汪汪就是因为灾民们不注重个人卫生,在灾民聚集地随地大便、不洗澡不洗等等因素所导致的。”</p>
“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这方面的问题,务必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寻找开阔通风的地方,迅速搭建起可以遮风挡雨的棚户,要保持整齐,绝对不能随意码放建造,彼此之间要留有缝隙,最好如耕田一般横竖对齐。”</p>
“其二,在棚户四周要挖出坑道,以便将生活污水、雨水等迅速排走,不留水氹,免得蚊虫滋生。”</p>
“其三,要建立统一的茅房,茅房必须远离棚户区。”</p>
朱柏顿了顿,继续道。</p>
“除开上述措施之外,还应当在棚户区勤洒生石灰消毒,告诫灾民们,不能食用老鼠、蛇等东西。一旦在棚户区左近发现死老鼠,必须立即泼洒生石灰,再将其就地焚烧掩埋!”</p>
李时珍听了朱柏的这一番话,顿时瞪大了双眼,眼中写满了难以置信。</p>
这些东西,可是他从未听闻过的!</p>
但仔细想想,每一个措施其实背后都蕴含着相对应的原理,全然都是能用基础医学进行解释的。</p>
换而言之,这种系统性活用基础医学知识的能力,是何等的高屋建瓴啊!</p>
但是!</p>
更是让李时珍感觉震惊非常的,是湘王朱柏还在继续往下!</p>
“还有一点,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那便是不管灾民们有任何的病症出现,不论是头疼脑热还是发烧腹泻,都必须要立即从棚户之中搬出,划分出轻重病症区域,进行隔离治疗。”</p>
“这做起来,可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但是必须执行!”</p>
湘王朱柏满脸认真道。</p>
“除此之外,必须勤洗洗澡,绝对不能让灾民们整日里脏兮兮的。”</p>
“还有,重中之重便是水源的问题。饮用水必须煮沸再引用,杜绝灾民喝生水的现象,严厉禁止!”</p>
“若是能够严格遵守这些规定,那么即便出现再大范围的灾情,进行赈灾之时,也难出现瘟疫横行的现象了。”</p>
听完湘王朱柏的这番话,李时珍宛若醍醐灌顶,只觉得一阵豁然开朗!</p>
从前,他所重视的,只是着眼眼前患者的医疗救治,从来不曾考虑过此等大规模的预防措施。</p>
而湘王朱柏的出现,为他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p>
只要细细研究,从中不断汲取知识,他势必会创造出医学上的一门新的学科!</p>
这种事情,但凡是个医生,都会心驰神往的!</p>
李时珍,也是如此。</p>
在今后与湘王朱柏的交谈之中,他更是系统性地与李时珍一起,编纂出了一本可以防治疫病的册子。</p>
按照这本册子上的规章制度,荆州城左近发生的一起旱灾,所牵连的千余灾民,悉数得到了妥善处置。</p>
期间更是没有任何疫病传出,所有人都相安无事!</p>
</p>
而这一幕,也正面验证了湘王朱柏在医疗方面,具有何等的前瞻性!</p>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李时珍才愿意肝脑涂地,誓死追随在他身后。</p>
他缓缓将这个故事,告诉给了朱元璋。</p>
末了,道:“陛下,以见大,老朽的心意,想来陛下现在可以明白了吧?”</p>
不得不,即便是朱元璋,在听完这番话之后,也不由对老十二刮目相看了。</p>
原先,他在应天府的时候,便一直闭门不出,整日里苦读各种书籍。</p>
在朱元璋看来,这种事情是没甚么大用。</p>
但现在,却彻底让他有了改观。</p>
老十二不是死读书,他是将书本中的知识活学活用啊!</p>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眼前这位老先生,才如本朝的状元、榜眼一般,宁愿舍弃高官厚禄,也要追随他。</p>
这不由让朱元璋的心里,暗生了恼怒:他老十二区区一个藩王,你们这些人凭什么要去投靠他?</p>
留在应天府,咱分明是可以将尔等培养成太子朱标未来的左膀右臂!</p>
等到那个时候,你们一个个的权倾朝野,要什么是得不到的?</p>
竟然如此眼光浅薄简直可恶!</p>
一念至此,他自然是对李时珍没了什么好感。</p>
“老先生,那赈灾救灾的册子,你可有随身携带?”</p>
“有,请陛下过目。”</p>
李时珍从怀中掏出了耗费他与湘王无数心血整理出来的册子,恭恭敬敬呈给了朱元璋。</p>
随翻了翻,朱元璋心中更是惊骇。</p>
这册子做得极有章法,每一条每一项,都列举得清清楚楚,第一步要做什么、接下来要做什么条理清晰,严丝合缝!</p>
不别的,只要将这册子全国推广下去,往后赈灾救灾,伤亡人数绝对能够降低许多!</p>
这对于稳固大明国力、抚慰百姓情绪,有着非同可的作用!</p>
朱元璋心中转了十几个心思,忽然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定一般,将这赈灾、救灾的册子拍在桌子上,哈哈大笑起来。</p>
“好好!李时珍,献册有功!咱封你为太医院首席院使,食五百户,属整四品官职!赐大本堂西席,亲授太子医术,常伴东宫!”</p>
李时珍神色不变,并不在乎吴伴伴在旁催促他跪下领旨谢恩。</p>
“怎么,李先生可是有何不满?直便是,咱有求必应!”</p>
“君无戏言?”李时珍终于开口了。</p>
“那是自然!”</p>
“好,多谢陛下,老朽唯有一个愿望,希望陛下成全——收回陈命,老朽只希望能追随湘王左右,为医道再谱新的篇章。”</p>
闻言,朱元璋怒不可遏,倏然起身,杀气腾腾地盯着李时珍。</p>
“咱好话歹话尽,你就硬是不答应是吧?这天下,究竟是咱了算,还是他老十二了算!”</p>
“这大明,自然是陛下的天下。”</p>
面对朱元璋的滔天怒火,李时珍却怡然不惧,镇定如初。</p>
“不过,老朽志在追随湘王,并不在这朝廷之中。”</p>
“咱若是非要把你留下呢?”</p>
李时珍洒然一笑,对着湘王府的方向遥遥拜了一拜,语气平缓。</p>
“此番,老朽追随湘王一道前往应天府为皇后治病,便已经将生平所学全都写成了书册,留以后人学习、使用。”</p>
他镇定自若地继续道。</p>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p>
“老朽能在死前追随湘王一段时日,此生已是无憾矣。”</p>
完,他便闭上了眼睛,一副引颈受戮的模样。</p>
朱元璋捏紧了拳头,端的是想要将他这般不识时务的东西给一刀剁了。</p>
但考虑到对方是当真救活了马皇后的性命,自已作为一国之君,绝不能如此恩将仇报。</p>
最终,朱元璋也只得冷哼了一声,留下一句“我这太医院,多的是人才!你不愿意呆,有的是人愿意!”</p>
完,便不再理会李时珍,气咻咻地拂袖而去。</p>
</p>
兄弟们,热腾腾的加更奉上!</p>
这章是三千字的大章!</p>
祝兄弟们看得开心!</p>
感恩!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