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心将自已的心思收了起来,并没有丝毫外露,表现得一脸老神在在的模样,与旁人无疑。</p>
经过这一番喧闹之后,早朝终于继续了。</p>
不论陛下还是诸位大臣,都好似忘记了刚才发生的插曲一般,流程照旧。</p>
唯有孔谦空出来的位置,以及地上那破碎的乌纱帽和官服,暗示着事情决计不可能如此轻描淡写结束。</p>
时间来倒了第二天。</p>
孔谦被摘了乌纱帽,撕掉官服,被禁军抬去了诏狱的事情,终究还是传到了皇城外面。</p>
此时应天府内已经汇聚了数量众多的儒生,他们几乎将整个应天府的客栈、书院都住满了。</p>
此时,孔谦被捕入狱的消息传出,就像是往沸腾的油锅里面,溅了几滴水进去。</p>
顿时就把气氛给彻底引燃、引爆了。</p>
儒生们气不打一处来,纷纷走上街头,控诉着朝廷对儒家的不公,对儒家首领孔谦的迫害。</p>
这种事情,在应天府的每一条大街巷上演,吸引了许许多多不明事理的百姓驻足围观。</p>
儒生别的本事或许没有,但如果单论煽动性和嘴皮功夫,恐怕即便是诸子百家的人全都加到一起,都不见得比这些人更加能煽动人心、颠倒黑白。</p>
不过才区区半天的时间,应天府里便诞生了无数口诛笔伐的文章。</p>
其中不少的文章,文笔还相当不错,朗朗上口,非常具有传播性。</p>
很显然,这些儒生就是奔着将这桩事情搞大,这样他们便可以青史留名了。</p>
不得不,要跟儒生打交道,还是相当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p>
很快,锦衣卫就将这些事情上报给了宫中。</p>
看到那一大摞控诉的文字,即便朱元璋杀伐再如何果断,也不得不一阵头大。</p>
“一群只会玩弄笔杆子的酸儒!治理国家,咱需要他们来指画脚?笑话!他们算什么东西?”</p>
朱元璋气不打一处来,恶狠狠地道。</p>
站在一旁的宋濂、杨宪、李善长和刘伯温等人,默默闭嘴听着。</p>
孔谦的事情,他们不好。</p>
儒家毕竟存在这么多年了,根基深厚,想要一朝一夕就改了制,难度颇大。</p>
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啊。</p>
“儒家的这些弟子,把应天府搞得这般乌烟瘴气,当真该死!都看吧,他们应当怎么处置。”</p>
闻言,众人不由一阵头大。</p>
刘伯温料想极远,并未打算在这桩事情上过多纠结。</p>
他很清楚,这桩事情牵扯太广了,倘若不能妥善处置,随便下了定论,必然会引发不必要的反弹,属于是费力不讨好的活儿。</p>
但方孝孺却不这般认为。</p>
毕竟他是儒家出身,即便对儒家的做法有些出入,对于首领孔谦的追寻心念也有些动摇,但却并不妨碍他为儒家情。</p>
“陛下,儒家毕竟根基深远,麾下儒家弟子众多,且深入各行各业。”</p>
“若是在这节骨眼上,将身为儒家首领的孔谦强行处置恐怕会引起空前的动荡,以臣之愚见,倒不如先把孔谦放了,再从长计议。”</p>
宋濂、杨宪也是这般想的。</p>
“孔谦现在仗着儒家首领的地位,为所欲为,煽动情绪。若是我们将他放了,重新选出儒家首领,想来或许能够分化、转移儒家弟子的矛盾。”</p>
“然也,当下儒家众人唯孔谦马首是瞻,若是我们能选出足以与其抗衡的另一人代表,便可从内部攻破,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p>
这种折中的法子,并不是朱元璋所愿意看到的。</p>
至于方孝孺所的意见,他则是根本不采纳。</p>
区区一个儒家的孔谦而已,竟然敢在自已面前如此嚣张?他当真是活腻了!</p>
他看了众人一眼,将目光停在了李善长的身上。</p>
“李爱卿,此时你怎么看?”</p>
</p>
李善长不假思索道:“陛下,目前儒生们群情激愤,当以安抚为主,以免他们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p>
“臣以为,孔谦可以放,但必须禁足在家,不得外出。也避免他与儒家学子们的接触。”</p>
“如此一来,儒家学子们的激愤可灭,则应天府无忧矣。”</p>
闻言,朱元璋眉头微皱,满脸不悦。</p>
“这天下,究竟是咱打下来的,还是他们儒家打下来的?简直本末倒置!”</p>
朱元璋怒斥道。</p>
“不论如何,孔谦这厮咱是不可能放的,他就等着在诏狱度过下半辈子吧!”</p>
这一刻,朱元璋仿佛重新回到了率领千军万马攻伐四方时候的英姿。</p>
他的眼中有精芒闪过,寒声道。</p>
“既然儒家众弟子这般不识趣,硬要找死的话。咱也不是不能成全他们!”</p>
一席话,得杀意森然。</p>
“也好教他们知道知道,咱大明究竟是靠什么建立的!”</p>
直到这时候,诸位大臣才恍然惊觉,想起了这位陛下,他的一切可是用刀枪在战场上生生拼出来的!</p>
区区几个腐儒,自然杀了也就杀了!</p>
</p>
另一边。</p>
十万衣衫褴褛的军队,浩浩荡荡抵达了应天府外。</p>
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脏兮兮的,跟流民、跟乞丐没什么区别。</p>
而他们上的武器,也是千奇百怪,什么样的都有,其中有很多甚至算不上武器。</p>
不管装备和武器多么简陋,他们的眼神却是最为清澈,也最为干净。</p>
足足十万人,静静围困住了偌大的应天府,将其团团围住。</p>
这期间,每一个人都恪守自已的岗位,没有退走一步。</p>
而作为他们的领导者,武悼天王冉闵,此时身披破破烂烂的大氅,站在一处山报上。</p>
他缓缓拔出了腰间的佩刀,指着不远处的应天府,声音高亢。</p>
“儿郎们,与我一道,杀光城内的这群腐儒!”</p>
衣衫褴褛的乞活军们,一个个都缓缓从地上站起身来,他们互相搀扶着,脚步坚定地朝着应天府的方向走去。</p>
他们一边走,一边低声唱着——</p>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p>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p>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p>
先是散乱破碎的歌声,如泣如诉一般,在四野飘荡。</p>
但是很快,歌声就变得争气了起来。</p>
</p>
</p>
兄弟们,新鲜的稿子来咯!</p>
达到300催更立即加更</p>
还差4个发电加更!</p>
求催更,求发电支持!</p>
感恩!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