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 > 第269章 内阁面圣!废除大朝会!
    越靠近藏区,距离都城越远,仅仅一天时间能测算出四省的距离,并且仅在一天并列出耗材清单就已经极为不易。</p>

    能计算到如此精确的程度,倒也是他们恪尽职守了。</p>

    “另外,乘以派遣工部郎郎王宁前往伊犁进行考察。”</p>

    “相信不日便可以测算最佳迁都之位置,更能测算出伊犁距我边界四省的距离。”</p>

    单安仁拍着胸脯向朱柏做了保证。</p>

    两个人成交上的两份奏折,一个是耗材资源清单,另外一个是所需财赋清单。</p>

    清单陈列在朱柏眼前,大致预览了一下上面的内容。</p>

    所耗资源仅仅连通四省便已是天文数字了,看来确实应当提上日程。</p>

    朱柏见此自然十分满意。</p>

    “不错,而等二位皆为朝廷老臣,如此年龄仍然尽心为我大名,实在是我大明朝的标杆。”</p>

    “朕今日召开朝会,不仅只为迁都之事,昨日,朕带领首辅视察了我明朝国都之内的私塾办学之地。”</p>

    “所行之影响只给朕带来了四个字。”</p>

    满朝官员各个相视,更是满目疑惑,自然不清楚朱柏影象是什么。</p>

    天下人尽皆知,大明朝向来对读书人极为友好,更是早早开放科举政策,广招天下之读书人前来京城科举。</p>

    中榜者日后必为高升,可为国家效力。</p>

    这其中似乎不见得有什么问题呀。</p>

    “这四个字,痛心疾首!”</p>

    此言一出更令满朝文武疑惑。</p>

    “皇上何出此言?”</p>

    “是啊,明朝国境之内人尽皆知,以皇上盛名,广召天下,读书科举与京城为官。”</p>

    “使得我大明朝人才辈出,方才有今日强盛之时,为何却以此痛字为榜?”</p>

    官员们私下议论,也在留意朱柏状态,更不敢有一丝懈怠。</p>

    “堂堂社学,所教之物竟是靠死记硬背,于人于事于国家社稷竟无一丝用途。”</p>

    “教务之才,更是刻板无用,又有何用呢?”</p>

    “难道,教出来的全都是书呆子?满腹经纶却无大志,又无处事之能、应变之智,列位臣工不觉如此可笑耳?”</p>

    众位官员哪敢有任何反对?况且朱柏所提之事倒也确实让部分官员认可。</p>

    国都之内尤其社学,私塾等地,像这等教育弊端早已表露台面,只苦于无法处理,如此愚钝想法早已根深蒂固。</p>

    任凭官员们想要整顿改革,可想要连根拔起却实为不易。</p>

    当今皇上英明!借此会更难察觉此事,因此也受满朝官员支持。</p>

    听闻如此改革皇上要废除无用教材的事,官员们纷纷跪拜。</p>

    “圣上英明!”</p>

    满朝跪拜,朱柏自然趁热打铁,直接顺势就办。</p>

    “此事原本也应当由翰林院来处理,一是翰林院,后为国子监。”</p>

    “此二者皆于国都之内设立更为学府之中最高者,像社学,私塾等地,不成问题吧?”</p>

    当然不成问题,朱柏的试探无非也是向群臣证明自已这一次整顿改革的决心。</p>

    同时也是在试探满朝文武的心意,交给翰林院来处理,通过正统流程解决掉愚昧刻板的教育方式。</p>

    也能将自已所设立的多门科目应用于国都之内。</p>

    </p>

    “昨日我已联合内阁官员,设立出了全新的教育方案,这便是朕亲自设立。”</p>

    “也是要将其运用在国都之内的初步计划。”</p>

    “此事若可行,日后便可以十三省为主,上到省府,下到县村,皆可以此类行之!”</p>

    “鼻涕,且先将朕所设置教案分发下去,让列位成功仔细看看。”</p>

    鼻涕听完,连忙拿过来朱柏设定出来的全新科目。</p>

    这就是朱柏全新制定下来的最新教材,其中多以社学为主,万般学科之中唯有社学为基础。</p>

    社学所教皆为海统,其中所属更是启蒙教育。</p>

    唯有在启蒙教育中打好基础,才能让日后认真学习的孩子步步高升。</p>

    内部划分可以是既繁复却又简单粗暴。</p>

    多以文科为主,一方面便是读书写字,历史,地理皆有所属。</p>

    理科则以理综为主,以算数作为基础。</p>

    所设立上下书籍共有七册。</p>

    文综占四,理综占三,其内部内容上中下三册所划分之难度以及复杂程度逐一递进。</p>

    从基础理论做,先以繁体字为主,更以生活多用字作为主体。</p>

    先教孩子们写字,后教读书。</p>

    理综上中下基本都是算数,只是算法有所不同,所涉及思维更是因人而异。</p>

    唯有打定基础成就理论之扎实,方能日后在思维上开拓高升。</p>

    七本书册交与群臣预览,却发现其中除文综,理综外再无一策。</p>

    “皇上,此教材当中为何没有周边国家语言?”</p>

    “我大明朝立于永士天下,万国来朝之荣,何须学习他国语言,待日后朕平定天下,谋定大事,皆有诸国学习汉语。”</p>

    “岂不知秦皇之威,车同轨,书同文?”</p>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更为震惊,如此豪言壮志,恐天下无出其右者,唯有朱柏也。</p>

    唯有这般王者之气,方能成就如此宏大格局,如此宽广胸襟,如此宏图大志也!</p>

    列位臣子更是纷纷跪拜,再次疾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p>

    “何出如此之言?此繁复礼仪不必再有,今后朝会将改为七日一次。”</p>

    “朕烦躁于如此繁琐礼仪久矣,今日也趁此会将他也改了,以后再有任何繁琐之事,朝政处理、内阁事宜,皆可前来面圣。”</p>

    “不必再耽误功夫。”</p>

    这些繁琐礼仪,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效果不,反而更耽误时间。</p>

    原本要涉及之事本就不多,可偏偏这些繁琐礼一套流程下来就能耽搁一个时辰的时间。</p>

    满朝官员各有公务在身,有的甚至繁忙到夜不安寝,每日一次的朝会进行繁琐之理不,还耽误官员办公时间。</p>

    这等礼仪不要也罢!</p>

    朝廷官员哪个不知道这礼仪的繁琐,只是自古以来规矩就已经定下来。</p>

    何况历代皇帝祖先更没有一人会修这些,因此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始终要以这等繁琐礼仪为基础。</p>

    今日听得皇上竟亲自废了这些礼仪,那简直开心的不要不要的。</p>

    要真是这样,每天也不至于这么早起床,站在大殿开朝会又不能去如厕。</p>

    万一赶上大清早怀肚子,简直坐牢!</p>

    “皇上圣明,臣等皆依皇上所论。”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