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袁婆子那人心眼不坏,就是那张嘴有些一言难尽,咱不与她一般见识便是。”</p>
左右邻居住了这么多年,谁又不了解谁,虽然当初听到她贬低孙子时,陈父也很生气。</p>
但过后仔细想想,完全没有那个必要,嘴长在别人身上,怎么那是人家的自由。</p>
就像儿子没有成亲前,别人不也是没少嘲笑嘛!</p>
如今还哪里有人嘲笑,只有羡慕和嫉妒。</p>
遇到这种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努力做事,将来用实际行动打脸于她们,下次便再也不会有人议论,或是瞧不起。</p>
“她不是整天炫耀外孙子读书如何如何好,那为何五年过去了,却连个童生试都没有考过。”</p>
陈母一边往灶堂里添柴,一边絮絮叨叨的。</p>
“祖母,您放心,我去了私塾一定好好读书,将来定考个秀才功名,让您气死袁婆子。”</p>
宝从房内出来,听到一家人的聊天内容,上前安慰道。</p>
“好,到时我就是秀才老爷他祖母,听起来就有面子。”</p>
当初之所以供孙子去读书,就是不想让他重走爹娘的老路,做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p>
哪怕他不能考取功名,但最起码识文断字,去酒楼茶肆做个账房先生,还是绰绰有余,总比种田强得多。</p>
最差去街上摆摊,给人带笔写书信或是和离书,也能养活自己。</p>
所以明知孙子是在安慰自己,陈母依旧笑得合不拢嘴。</p>
没多久,早饭就做好了,知道自己就要去镇上读书了,不知要多久才能回来一趟,今日的宝格外勤快。</p>
不但帮爹娘捡碗端菜,还帮每个人都盛了满满一碗饭。</p>
这可是以前从没有过的事,其实也不是宝懒惰,而是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大家一直不舍得让他做这些。</p>
一家四口,望着眼前的米饭甚是欣慰,他们家的淘子终于长大了。</p>
“祖父祖母爹娘,你们怎么不动筷啊!一会菜凉了就不好吃了。”</p>
宝见大家不但没有动筷,反而对着饭碗发呆,不禁催促道。</p>
“好,祖父祖母这就吃,我们宝终于长大了。”</p>
陈母笑呵呵的把一颗扒了皮的鸡蛋,放入孙子碗中。</p>
“呵呵!等我长大了,一定好好孝顺爹娘,还有祖父祖母。”</p>
听到祖母的夸赞,宝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p>
陈家兴瞧了眼外面的天色,不禁加快了吃饭的速度。</p>
镇上有好几家私塾,具体哪家好,别是他不知道,估计就连弟弟也不清楚。</p>
这一切都得去了镇上后,在向其他人打探。</p>
所以他的早点去镇上,弟铺子里早晨不是很忙,估计还能有时间陪自己去打听。</p>
若是去太晚了,赶上饭口,铺子里那么忙,弟根本就抽不开身。</p>
“儿子,爹已经与学堂先生打过招呼了,他得知你要去镇上读书后,特别高兴,还让我叮嘱你,进了私塾读书不比乡下,上课切莫调皮”</p>
陈家兴把先生过的话,一五一十转达给宝。</p>
大家没想到,张先生竟然如此看好宝,还他若是好好学,将来必会成为朝廷栋梁之材。</p>
</p>
不管孙子\/儿子能不能成为他口中的人才,但最起码这话听着就让人格外舒服。</p>
“爹娘祖父祖母,你们放心吧!我去镇上后,一定会听叔婶的话,更不会辜负了对我寄予厚望的张先生。”</p>
宝虽然有点调皮,但却也是真的喜欢读书。</p>
“好好,往上数三代,陈家也只出过一个读书人,不过刚考中秀才没多久,就生了场大病一命呜呼了,若是宝将来有出息,那可是光宗耀祖啊!”</p>
想起从就看自己不顺眼的爹娘,还有没少挤兑他的大哥与弟,陈父觉得若是大孙子有出息了,定会气死那些人。</p>
早饭,就在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p>
陈家兴套好牛车后,张氏就开始往上搬东西,有宝盖的被褥,还有他平时穿过的衣裳,当然不会少了老娘纳的千层底。</p>
最后还装了篮鸡蛋和两只老母鸡,这都是公婆要捎给妯娌补身体的。</p>
临行前,宝抱过襁褓中的弟弟亲了一口,“家伙,等哥哥休沐再回来看你哦!”</p>
而一旁的夫妻俩,则不知在嘀咕着什么,由于声音太,就连陈家老两口都没有听清。</p>
不过大概能猜出的一二,若是没估计错,应该是在商量关于宝的吃住问题。</p>
虽然宝住的不是别人家,但亲兄弟明算账这个道理,老两口早就告诫过几个儿女。</p>
你给了不要那是兄弟情分,但确实不提不念,时间久了,曾经再好的感情也会有所改变。</p>
“记住了吗?就算弟他们不要,咱也得把银子留下,毕竟谁赚钱都不容易。”</p>
两口一直都很喜欢儿子,估计若是给生活费,肯定也不会同意,但如果不给,张氏觉得她肯定吃不下睡不着,</p>
这才叮嘱陈家兴无论如何一定要把银子留下。</p>
她也想过直接把儿子的口粮拉过去,却又担心惹妯娌两人不高兴。</p>
“知道了,但若是弟妹实在不留我也没办法。”陈家兴点了点头。</p>
见爹娘谈完了,宝与祖父祖母打过招呼,就坐上了牛车。</p>
“儿子,一定要听叔婶的话”</p>
“知道了娘,我会的,您不用担心。”</p>
“大孙子,去了私塾切莫在调皮,惹夫子生气。”</p>
“祖父祖母放心,我一定认真听夫子授课。”</p>
</p>
直到牛车渐渐远去,陈家老两口和张氏这才停下脚步,不再叮嘱。</p>
陈母甚至还摸了下眼角,宝从到大没有离开过家,这还是他第一次出远门。</p>
“娘,宝去读书这是好事,您怎么还哭了呢!”</p>
不经意间看到婆婆微红的眼眶,张氏上前安慰道。</p>
“我就是有点舍不得”其实陈母也不想哭,但想到十天半月,才能看到孙子,就忍不住湿了眼角。</p>
再离家后的父子俩,长这么大,宝去镇上的次数屈指可数。</p>
主要是镇上人流量太大,要是一不心走散,很可能给了人贩子可乘之。</p>
这也是一家人很少带他去镇上的原因。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