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朝廷也有灾害,依照惯例,派遣官员赈灾,安抚百姓就是。”长孙皇后道:“老天爷阴晴不定,非人力可改,武德三年的时候,不是也发过大水嘛。”</p>

    李世民叹息一声。</p>

    武德三年,回想起来,那已经是,七年前了啊。</p>

    “二郎是在担心。”长孙皇后语气轻柔。</p>

    李世民身体一僵,随后微微点头。</p>

    “其实,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既然知道了,朝廷就已经开始行动了。”长孙皇后道。</p>

    她明白自己的丈夫在担心什么。</p>

    今年对于他来,对于整个朝廷乃至整个大唐,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p>

    尤其是对皇帝来。</p>

    改元的第一年。</p>

    出现这等灾害,是担心民间的流言。</p>

    那件事,还没过去。</p>

    是担心,灾害的事,成为攻讦皇帝名声的借口。</p>

    “接下来的几天,各地的奏报,会源源不断的送到长安来。”李世民道。</p>

    到这里,李世民呼出一口气。</p>

    打仗容易,守天下,难啊。</p>

    做一个征战的亲王,容易,想要做个好皇帝,难。</p>

    “有朝中的诸多贤臣能臣在,他们自是会为二郎分忧的,所以,二郎也无须太过于担心。”长孙皇后道:“人多了,事情处理,也就会简单起来的,就算是再大的事,分开来看,也就成了事,按部就班就是了。”</p>

    李世民微微颔首,伸拉住了长孙皇后的,满眼柔情。</p>

    “我今日去了父皇那里。”长孙皇后道:“父皇也有问,最近外面是不是都受了灾,入了秋下了这么大的一场雨,持续的时间又那么长。”</p>

    “那你是怎么的?”李世民问道。</p>

    “妾身对内廷之外的事情,知之甚少。”长孙皇后道:“父皇,泾阳县庄子上送来了信,是报平安的。”</p>

    “是李复写来的吧。”李世民道:“他在庄子上,那边的庄户,倒是吃不着亏,但凡有什么事,他在那边,也是个主心骨,更何况,他,若是遇到摆不平的事情,早就进宫来了,如今没动静,而且,泾阳县官府也没有上奏,这明,一切安好。”</p>

    “他倒是有好一阵子没来长安了,承乾昨日里还问起来呢。”长孙皇后笑道:“我只能,最近天气不好,刚下过这么大一场雨,道路泥泞,自是不方便到长安来的。”</p>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聊了一会儿家常,心里也放松了不少。</p>

    至少,思绪不会陷在因为秋雨带来涝灾而忧心自己的名声的问题里。</p>

    一旦思绪陷进去,容易钻牛角尖。</p>

    几日过后,清晨一大早,天微微亮,李世民又收到了急报。</p>

    信使进了立政殿正殿。</p>

    “颍河决堤,临颍县发了大水,整个县城都被淹没了,百姓死伤惨重,当地上奏朝廷,恳求朝廷派人前往临颍县。”</p>

    “什么?!”李世民瞪大了眼睛。</p>

    颍河决堤!!!</p>

    李世民放在桌案底下的缓缓的握紧成拳,但是脸上表情却是很快恢复了寻常模样。</p>

    “朕知道了,退下吧。”李世民挥了挥。</p>

    雪上加霜。</p>

    长孙皇后从偏殿走进来。</p>

    </p>

    “陛下,就要上朝了。”长孙氏提醒道。</p>

    方才她在帷幕后面,也听到了信使的话。</p>

    李世民依旧坐在那里沉默。</p>

    “方才,你也听见了吧。”李世民道。</p>

    长孙皇后微微点头。</p>

    “妾身听到了。”长孙皇后道:“陛下若是想要心里有底,不妨在上朝之前,先找人商议商议。”</p>

    李世民抬头,看向长孙氏。</p>

    良久,他让内侍去传话了,他也收拾妥帖,先去了太极殿的偏殿。</p>

    这次,李世民只召见了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两人,提前告知了两人此事。</p>

    “高侍中前往赈灾,带走了一批人,如今又出了此事,朝中派谁去,这才是最主要的问题。”房玄龄思索着。</p>

    “户部那边,粮食”长孙无忌沉吟一声。</p>

    提起粮食,李世民眸光微闪。</p>

    “王德。”</p>

    “奴婢在。”王德应声。</p>

    “你派人,去一趟泾阳县,急召泾阳王来长安,到了长安之后,马上来宫中见我。”李世民道。</p>

    “是。”</p>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两人面面相觑。</p>

    “陛下是想派泾阳王去临颍?”长孙无忌问道。</p>

    “不错。”李世民应声:“不仅仅是泾阳王,他庄子上,还有一个人,也要去。”</p>

    李世民此话一出,他们就想到了。</p>

    阎立德。</p>

    “匠作监还有一人,精通水利,也可去。”房玄龄道:此人名叫姜确,武德八年,做水部郎中,在陇州开五节堰,引水通运,年初,调至长安,与阎立德一同,为匠作少匠。”</p>

    “那就去!”李世民点头。</p>

    “陛下,为何要派遣泾阳王?”长孙无忌不明白:“泾阳王似乎在这方面,好像并没有很擅长,而且,长安距临颍,路途遥远,太上皇那边”</p>

    这活儿,出去就是遭罪的。</p>

    李复,他能行吗?</p>

    “有阎立德和姜确在,无妨。”李世民道:“方才房相提起姜确,朕仔细想,也想起了此人,此人,文武双全啊,是个人才,跟随泾阳王一同前往临颍,房相算是选对了人。”</p>

    “至于另外一个原因,他庄子上有四个大粮仓,别的不,带两个粮仓的粮食过去,比在周围调派也要快,何况,关中的情况,可不乐观啊,周围要调派粮食,更是困难重重,不如直接让他从泾阳县出发,以解朝廷燃眉之急。”</p>

    今年这个秋天,整个关中的粮食,损失巨大。</p>

    李世民需要让户部多留一些兜底。</p>

    因此,他想起了李复跟他的,庄子上的四个大粮仓,随意调用。</p>

    但是话又回来,那粮仓里的粮食,虽然都是陈粮,一年两年甚至三年四年的都有。</p>

    可那也是花钱买回来的,朝廷随时可以用,但是也得结账啊。</p>

    不然泾阳王宅,再大的产业,也经不住这么掏。</p>

    当初李复就跟李世民过,若是国库实在是困难。</p>

    那可以付七成,剩下的三成,就当是李复这个泾阳王,身为李家儿郎,为李家天下做贡献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