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活了一辈子了,到了这把岁数,才有点新的体会,也就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了。”陆德明高兴的道:“自从我有了这些新的感悟和体会之后,我觉得,人都通透了不少,但是还是不够啊,有的东西,还是很模糊,跟一团迷雾一样在脑海里盘旋,我得弄明白。”</p>
“那也不着急,慢慢来,把您所感所想,都认真的记录下来,往后,不定是要成书的,流芳千古啊。”李复鼓励着陆德明。</p>
儒学是需要进取的,是需要不断的开拓的,需要不断的摒弃糟粕注入精华,才能更加长久的,健康的延续下去的。</p>
汉唐儒家,何其暴躁。</p>
但是自宋之后,儒家思想就没有了进取性。</p>
陆德明若是能够承上启下,延续这种进取性,那他就是名垂千古,就是流芳百世,就是儒家后继之圣了。</p>
可惜,干这活儿的不是孔颖达,不然的话,以孔家传人之名,造就的成绩会更加耀眼斐然。</p>
但是陆德明这老头也不错了,活得久,岁数大,人生累积的多,在以往的岁月中,他也没有虚度,也是扬名在外,有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p>
撰经典释文三十卷、老子疏十五卷、易疏二十卷,并且在世间流传。</p>
而且还着作有周易注、周易兼义、易释文等作品。</p>
这是对周易大有研究的人,能研究到他这个地步,当世没有几个人。</p>
但是现在这老头,暂且放下了经学,开始研究“知行合一”了。</p>
就看他目前这个状态,有生之年,不定真能让他研究出点什么来。</p>
就算是他一个人研究不出来,还有他儿子,他孙子。</p>
陆敦信现在虽然不理解他父亲的行为,但是那也是因为陆德明没有认真告诉过自己的儿子,自己现在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p>
白了,父子俩缺少沟通。</p>
这要是带上自己的儿孙一块研究,不定还能成为一段佳话呢。</p>
今日李复的到访,让陆德明十分高兴,隐隐约约更是有些兴奋。</p>
因为他觉得,家中并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理解自己。</p>
但是李复能!</p>
他能理解自己在什么,他能理解自己的做法是为什么。</p>
他拉着李复在书房之中侃侃而谈。</p>
“我啊,到了这个年纪,还不知道能活多久呢,若是在寿元将近之前,不能将其整理出来,这将是我毕生的遗憾呐。”陆德明感慨着。</p>
“大过年的,别那些不吉利的话。”李复道:“连医者都,你现在的身体比以前都强健,多活动活动腿脚,活个百十来岁的,一点问题都没有。”</p>
“哈哈哈哈,好好好,那就承您吉言了。”陆德明笑道。</p>
“不过,您既然在家里研究这些东西,也是学问,为什么不带上陆右侍呢?”李复好奇的问道:“他从不也是承了您的衣钵了吗?”</p>
有一个研究学问的父亲,儿子又怎么会学问浅薄呢?</p>
陆德明摇摇头。</p>
“他现在,还不到火候呢。”</p>
“那简单一,我觉得也没什么,您的儿子,您的孙子,将来都是传承您衣钵的人。”李复道。</p>
李复回想起来这边的时候,中途陆敦信的那些话,做儿子的,一点都不了解当爹的,不过话又回来,按照传统的父子关系,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很正常。</p>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p>
汉武帝不也这样吗?</p>
可见长一张嘴,会话,有多么的重要。</p>
就算是现在陆敦信不理解自己的父亲在家的做法,只要陆德明跟儿子好好一,就自己在悟道,在感悟新的学问,那陆敦信也是个做学问的人,他还能不理解吗?</p>
</p>
“有些事情,非一代人能做完的,总要有人开拓,有人完善,有人发扬光大。”李复道:“您也要想想,在您感悟出新的学问之后,如何将您感悟出的学问发扬光大,这也是个问题。”</p>
新的东西出现并且发扬光大,本就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情。</p>
有些东西,没有捷径,就像去二仙桥就要走成华大道。</p>
陆德明点点头。</p>
他认同李复的法。</p>
或许,还真是可以跟儿子一的。</p>
但是,现在依旧不是时。</p>
因为毕竟不知道新的思想被他整理出来,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风暴,他不能将自己的儿孙置入到旋涡之中。</p>
泾阳王的有道理,但是他的担心,也并不多余。</p>
做学问需要纯粹,但是也不能那么纯粹。</p>
“等到了合适的会,我会跟他们好好聊一聊的。”陆德明道:“我现在也知道他们担心的是什么,无非就是陆家的名声,还有我的名声,不能活了一辈子,到了晚年,名声不保。”</p>
陆德明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p>
他自己看的很开。</p>
就是孩子们还被身外之物所累。</p>
他们还没有到这个境界。</p>
“他们以后要是到了我这个岁数啊,就看开了,境界也就到了。”陆德明笑着道:“现在不行,他们还太年轻,有些东西啊,他们背不住。”</p>
李复点点头。</p>
陆德明有这个资格这句话。</p>
因为点啥,因为他命长,他岁数大。</p>
只要把别人都熬死了,你就是大师了。</p>
现在的陆德明,就是大师。</p>
尊老爱幼,尊师重道,他除却不占“幼”字,其他的他全都占了。</p>
他一句话,能够被很多年轻学子奉为圭臬。</p>
他就放心的就是了。</p>
“老一辈的人曾经过。”</p>
“老话曾。”</p>
</p>
诸如此类。</p>
李复也听过不少,这也让他想到,等到自己老了,岁数大了,也特么的去胡八道。</p>
毕竟</p>
老人的有道理</p>
就占着这么个名头,陆德明想怎么折腾都行,甚至,除却大逆不道的话,其他的,他想什么都行。</p>
这就是岁数大的好处。</p>
“老朽这副躯体啊,算着呢,还能活好几年呢,努努力,十来年也不成问题。”陆德明笑着道:“时间,还有。”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