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军队,作为军队士兵过冬的衣裳,若是配备下去,这是需要朝廷出钱的。</p>
国库里的钱,每一个铜板都被户部的那帮人看的严严实实的。</p>
身为皇帝想要多花钱都不行。</p>
若是棉花的价钱高,那不是要了户部那帮人的命?</p>
本来配给给军队,数量就不会少。</p>
哪怕单件冬装便宜,可是士兵的数量在那里。</p>
不能给了这个不给那个的,这不是挑事吗?</p>
两人交谈之间,外面内侍匆匆忙忙走进来。</p>
拱。</p>
“陛下,裴家传来消息,裴尚书病重,是快不行了。”</p>
“什么?!”李世民瞪大双眼。</p>
李复也是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p>
前年他还请这老头去平康坊呢。</p>
怎么就病重了?</p>
“之前不是好好的吗?”李复问道。</p>
“裴尚书年岁大了,虽然以前精神很好,可是自去年冬天以来,身体就慢慢的不行了。”李世民道:“去年出兵大草原,户部诸多事情,繁杂的很,他一直都是亲自主理着户部,累倒了一次,我让他回去好好歇着,他脾气倔,不肯。”</p>
裴矩都八十多了。</p>
一打仗,整个户部都要连轴转,粮草,军饷,各种物资的调配补给。</p>
一旦忙活起来,真不是一个八十多的老头能扛得住的。</p>
李世民让他休息他都不休息。</p>
“怀仁,随我一同前往裴家去吧,去看看他。”李世民神色严肃。</p>
“好。”李复应声。</p>
李世民让王德去太医署送口谕,让他们去一趟裴家。</p>
两人骑马前往裴家。</p>
往宫外走的时候,李复还问。</p>
“按理,裴尚书这把岁数了,对自己的身体也有数,怎么就这么倔强,不肯歇着呢?”李复疑惑。</p>
“起来,裴矩跟突厥,也是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李世民解释着:“或许,他也是想着,有生之年,能够亲眼看到大唐平定突厥吧。”</p>
“他跟草原上之间的渊源,来可就久了。”</p>
“还是前隋的时候,突厥十分强盛,当时的都蓝可汗的妻子大义公主,是北周的宗室女,因此,草原上的突厥人,时常侵扰隋朝的边境,开皇十三年,大义公主与随从私通,被长孙晟揭发,裴矩趁请求出使突厥,游都蓝可汗杀死大义公主,后来,大义公主就被杀了。”</p>
“要长孙晟分裂突厥,当中,也有裴矩的一份功劳。”</p>
“中原与草原之间的恩怨,也不是前隋和大唐才开始的。”</p>
“当年启民可汗掌管突厥的时候,裴矩也出使过草原,见过启民可汗。”</p>
“隋炀帝在位的时候,裴矩经略西域,游铁勒,让他们出兵攻打吐谷浑。吐谷浑大败,可汗伏允向隋朝遣使请降。”</p>
李复听李世民起裴矩年轻时候的事儿,心中不断的开始“卧槽”。</p>
这老头是个牛人啊。</p>
当年一起喝酒的时候,喝多了也没听他吹自己年轻时候的事儿啊。</p>
平定岭南,讨伐突厥,经略西域,随征辽东,总领北藩。</p>
这东西南北都浪了一圈。</p>
还活到八十多。</p>
最后这一下子要不是非要参与进平定突厥这场事情当中,在岗位上摸摸鱼,修养身体,不定还能活的更久。</p>
“当年西域四十国臣服隋朝,拓疆千里,裴矩功不可没,其交通中西,功比张骞啊。”李世民感慨着:“他编写的西域图记你可以看一看,不定里面有你感兴趣的东西。”</p>
两人来到马匹旁,翻身上马。</p>
随后扬鞭策马,朝着裴家赶了过去。</p>
而李复则是将西域图记这名字记下了。</p>
李世民此番和李复出宫到裴家,只带了几个护卫,因此走的也快。</p>
不到一刻钟,就已经到了裴家的门口。</p>
下马之后,将马缰丢给护卫。</p>
走到裴家大门前。</p>
门房认出了李世民,赶忙躬身行礼,而后一路跑着进门去禀报。</p>
裴寂的儿子裴宣匆匆从内宅出来,迎接李世民。</p>
“臣拜见陛下。”</p>
李世民抬了抬。</p>
“你父亲情况如何?”李世民问道:“朕来看看他。”</p>
“父亲他,缠绵病榻有一段时日了,最近这两天,情况格外严重,请了不少医者来,只是给开药,但是不见好。”裴宣道。</p>
“来人。”李世民对着身后唤了一声:“去催一催太医署的人。”</p>
“是。”护卫拱应声。</p>
“多谢陛下。”裴宣再次拱行礼。</p>
“之前朕不是让太医署的人来过吗?他们怎么的?”李世民一边往裴矩的住处走,一边询问裴宣。</p>
“先前家父的病情还没有这么严重,太医署的人父亲是操劳过度,本身就上了岁数了,身体没有以前那般硬朗了,开了调理身体的药,但是后来就越来越不好了。”裴宣道。</p>
“裴尚书为了朝廷操劳一生,唉。”李世民重重叹息。</p>
“也是家父的岁数实在是太高了。”裴宣应和着。</p>
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八十多,便是在家里人看来,也已经是莫大的福分了。</p>
来到裴矩的卧房,李世民走到裴矩的床榻前。</p>
裴矩这会儿也没睡,就躺在床榻上,睁着眼睛,看上去虚弱到了极致。</p>
“裴爱卿。”李世民上前,坐在了床榻边上,拉起了裴矩的。</p>
“陛下”裴矩见到李世民来,强行打起一丝精神,也反握住了李世民的。</p>
“臣臣恐怕是,不行了。”裴矩艰难地开口着。</p>
“裴爱卿,莫要这等丧气话,朕已经着太医署的人过来了,对了,还有孙思邈孙道长,他也会来长安,你要坚持住,等到孙道长来了,一定会”</p>
裴矩用力的握了握李世民的,瞪着眼睛,打断了李世民的话。</p>
“陛下。”</p>
李世民怔怔的看着裴矩,脸上的神情带着几分悲伤。</p>
“臣的身体,臣知道的,活到这个岁数,够了。”</p>
“能够看到陛下平定突厥,臣,知足了。”</p>
话间,裴寂的精神看上去似乎好了不少。</p>
“臣有一些话,想要对陛下。”</p>
“这也是臣,最后能谏言陛下的会了。”</p>
李世民的双目略微泛红。</p>
</p>
“爱卿,你,朕听。”</p>
君臣两人紧握着彼此的。</p>
“陛下贤明,心胸宽广,因此朝堂上的臣子们敢于冒犯天颜,敢于诤谏,假如往后朝堂上一直如此,天下何愁不治。”</p>
“臣历经一生,事齐、周、隋、唐四代王朝,王朝之兴衰,在皇帝,在朝堂诸臣,前朝灭亡,陛下当时刻警醒。”</p>
“前隋之时候,西域四十国归顺隋朝,尊隋炀帝为圣人可汗,而如今,西域二十九国归附大唐,尊奉陛下为天可汗,但大唐万万不可学前隋,与西域诸胡往来相继,所经郡县,疲于送迎,糜费以万万计,令中原疲弊以至于亡,这是臣曾经犯下过的错误,陛下,当引以为戒咳咳咳咳咳”</p>
这么多,裴寂的精神也快要支撑不住了。</p>
但是他仍旧用尽全部力气,紧紧的握住李世民的,他要看着李世民答应自己。</p>
千万不要犯曾经出现过的错误。</p>
切莫因为一个“天可汗”的名头,而好大喜功,对西域诸国,百般优待而损朝廷利益。</p>
表面功夫,面子问题,比起中原大唐的百姓生活,比起朝廷安稳来,是要排在后面的。</p>
朝廷强大,百姓富足,大唐强盛,哪怕是不做这些多余的事情,草原,西域,仍旧对中原怀有敬畏之心。</p>
若是本身弱,即便是有再大的排场,这些胡人,也敢有觊觎之心。</p>
“裴爱卿。”李世民担忧的看着裴矩,转过头去看向自己带来的侍从。</p>
“太医呢?!”</p>
“怎么还不到?!!”</p>
“陛下。”裴矩拉了拉李世民的。</p>
李世民转过头来看向躺在床榻上的裴矩。</p>
只见裴矩轻轻摇了摇头,几乎微不可察。</p>
“没没用的”</p>
裴矩的气息越来越微弱。</p>
迷蒙间,他也看到了站在李世民身后的李复。</p>
“泾阳王。”</p>
李复本就在全神贯注的注意着裴矩,听到他的声音,也连忙上前。</p>
“裴尚书。”李复来到了李世民身边,也凑到了裴矩的跟前。</p>
“泾阳王,有能,可可辅佐陛下。”</p>
“陛下乃,明君能兴大唐社稷”</p>
话完,裴矩闭上了眼睛,嘴巴还微微长着,却已经是没了气息。</p>
“裴爱卿?”李世民轻声唤道。</p>
“裴尚书?”李复的眼神里带着不相信。</p>
李世民松开,裴矩的滑落,摔在了被褥上。</p>
站在后面的裴宣见状,也清楚,自己的父亲,走了。</p>
他双膝跪倒在地上。</p>
“父亲!!”</p>
头狠狠的磕在地上,痛哭流涕。</p>
屋子里的下人,纷纷跪下,默默开始哭泣。</p>
“裴爱卿,你,你”李世民嗫嚅了半天,没再出什么话来,但是眼里的泪水,早就已经夺眶而出。</p>
李复也是眼眶发红。</p>
他也跟裴矩打过几次交道。</p>
这老头,抠搜,巴不得一枚铜钱掰成两半花。</p>
可是做户部尚书的,有几个不抠搜的?</p>
他为什么抠搜?因为实在是经历的太多,他怕了啊。</p>
他怕不能为朝廷管住钱,他怕万一大唐像前隋那样,怕走以前的老路。</p>
所以他谨慎啊。</p>
大唐要出兵草原的时候,他可曾抠搜过?</p>
粮草补给,军饷物资,他从未过二话</p>
他是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p>
“裴卿”李世民也哽咽着哭了起来。</p>
“陛下,节哀。”李复将李世民扶着站起来。</p>
李世民看向裴宣。</p>
“节哀。”</p>
裴矩去世,裴家要办白事了,李世民和李复两人也不好继续留在这里。</p>
李世民还要回到宫中,跟臣下们商讨,如何追封裴矩。</p>
李世民走到门口的时候,太医署的人才匆匆赶来。</p>
李世民看着他们,叹息一声,摆了摆。</p>
“回去吧。”李世民的心累已经浮现在了脸上。</p>
虽裴矩岁数大了,可是曾经他精神矍铄,处理政事,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纰漏。</p>
当年玄武门的事情,虽然李建成和李元吉死了,可是二王余党仍旧守着东宫,想要与李世民决战。</p>
是裴矩前往劝,这才平息了最后一场争斗。</p>
裴矩对于大唐,对于贞观朝来,是大功臣。</p>
李复和李世民一起回到了宫中,也是和李世民一起见了朝中的几个大臣。</p>
众人在听裴矩去世之后,纷纷惋惜。</p>
“裴尚书学识渊博,涉及经史子集,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也是干事之才。”魏征的脸上也带着几分沉痛:“八十多岁的高龄了,却依旧忠于职守,谨慎而不松懈,到了从早到晚勤于公务的程度,几乎是前无古人呐。”</p>
“是啊,突厥平定,西域二十九国归降,他看到了,也算是了却了他一桩心事了。”房玄龄也感慨着。</p>
裴矩这一辈子,经历了两次西域归降中原王朝。</p>
一次前隋,一次大唐。</p>
他希望,同样的事情,大唐一定要有一个不同的结果,一定要做的更好。</p>
所以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拉着李世民的,叮嘱许多。</p>
他心中又何尝不觉得,中原亡,有自己的原因和责任在里面?</p>
背负着这样的愧疚,临走时,不希望大唐步这等后尘。</p>
“传旨,追赠裴矩绛州刺史,谥号为敬。”李世民完之后,又是一声叹息。</p>
“八十多了,便是白事,也是喜丧,诸位,莫要如此,到时候前往裴家,送一程吧。”李复道。</p>
“是啊。”房玄龄也应和着:“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p>
“裴尚书八十四寿终,足矣。”</p>
众人纷纷点头。</p>
“户部尚书的位置,却是空了下来。”长孙无忌道。</p>
李世民思索一番。</p>
“那就让戴胄去户部吧。”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