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着遮遮掩掩,就陛下登基之后,武德年延续下来的事情,有很多做了更改。”李复笑道:“再加上北方强敌未平,大唐境内连年灾荒,朝廷恐怕也没有心思去弄这些。”</p>
“如今四海升平,大唐境内安稳了,重新开始开科举,延续武德年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妥,这是好事。”李复笑道。</p>
“殿下觉得是好事?”苏定方问道。</p>
“为什么不是呢?”李复反问:“如果不是一件好事的话,隋文帝为什么要做,隋炀帝这个人,虽然但是他推行科举没错啊,太上皇在做,陛下也在做,不是好事吗?”</p>
开科取士,让天下读书人,老老实实的读书,给他们一个希望,读书就能有出息,将来不定读出名堂,就能够出仕,能够入朝为官。</p>
让出身普通的人,也有个希望。</p>
不然的话,不让他们拿笔杆子,他们可就琢磨着想拿刀把子了。</p>
“是好事。”苏定方笑着点点头:“倒也能为朝廷发现不少人才,只是,开科举虽是面向天下招揽人才,可实际上到最后,所取官员,还是有出身的”</p>
“现如今是这个情况,不也正常吗?天下大乱才过去几年?能安心下来读书的有多少人?能做到一心一意两耳不闻窗外事读书的,又能有多少?”</p>
“想要专心读书,也是有条件的。”</p>
“这样一想的话,参加科举,到最后被选中做官的,家里的条件都不错,是不是也能想通了?”</p>
“科举这种事,过两年再看,也不迟。”</p>
如今这年头,寻常百姓出身的读书人,比不过世家出身的读书人,这不很正常吗?</p>
人家知识垄断都多少年了。</p>
世家,朝堂上,仅仅是上升通道垄断吗?</p>
书籍知识照样也是垄断货。</p>
比如同样一本书,一本只有本身内容的书和一本写满了大儒注解的书,读起来是一样的吗?</p>
有的所有东西都要靠着自己花时间悟,有的一翻开书本,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p>
有目的的读书,也是要与时间赛跑的,也是要担心同样的内容是否会被曲解的。</p>
比如以德报怨,常常用来劝解别人息事宁人,算了吧,虽然他做的不对,但是你不能计较,你大度些。</p>
但是孔子要了:大度恁奶奶个腿儿!我活的没这么窝囊。</p>
虽然李复嘴上着是这样,可实际上,再过两年,也是一样的。</p>
科举到最后选拔出来的,大多还是世家出身的。</p>
因为资源方面,根本没法跟人家比较。</p>
而科举的制度,还要不断的经过改进。</p>
如今的科举制度,一切才刚刚开始。</p>
眼下大唐继承前隋的科举制度,科举分了两大科,常科和制科。</p>
</p>
常科分为六科,包括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明法科、明书科和明算科。</p>
这些科目的考试内容涵盖了文学、经史、法律、文字训诂和算数等各个领域,目的就是为了选拔多方面才能出众的官员。</p>
其中,进士科成为首选的做官途径,考中进士科者仕途更为广阔,因此,李二凤还下诏加强了进士科的考试难度。</p>
而制科,则包括文词类、吏治类、军武类、长才类、不遇类、儒学类、贤良直类和玄遭类等多种科目。</p>
为了保证选拔科学和公平,李二凤和他的左膀右臂们可没少下功夫。</p>
但即便是这样,再回过头来看看,不管是常科还是制科,对于没有过多读书资源的普通人来,即便是参加科举,想要被录取,也是难如登天。</p>
武德年间,每年开科举,录取人才不到三十人,而这当中,又有八成,全都出身士族之家,又有一成,出身家族。</p>
剩下的一成,也就是两三个人吧,才是一般人家出身。</p>
所谓的一般人家,跟最普通的百姓人家,又是两种概念了,也并非是什么“寒门”,只是以前家里人,没能做官,但是又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让孩子接受教育。</p>
如果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怎么可能让孩子去读书呢?</p>
泾阳县的庄子上就是一个的缩影。</p>
在庄子上的庄户们没有闲钱的时候,并没有一家,送孩子去书院里读书,最多只是庄子上有个读书识字的,教导孩子们认字读书,而孩子们到了一定的年岁之后,都会帮着家里种地,或者是做什么别的活儿,挣钱供养家中。</p>
当年,柳娘的儿子在庄子上读书都费劲,后来一有了会,才转去了正儿八经的书院里读书。</p>
“殿下庄子上的书院,将来学生们也要走这条路吗?”苏定方好奇的问道。</p>
起科举的话题,苏定方想起了书院。</p>
有两位大儒的教导,加上泾阳王府的资源给的够多的话,或许,书院里的学生,虽然出身平凡,但是将来不定真的能创造点什么奇迹出来。</p>
“书院嘛,做老师的,不能去决定他们的未来,他们的未来,就只有他们自己能决定,是认真读书,想要出人头地也好,又或者是,读书出来之后,找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又或者是,因为读书受益,将来因为读书的缘故,能做更多的事情,挣到更多的钱,改善家中条件,都在他们,而不在书院的先生们。”李复道。</p>
“不管是泾阳王府还是书院的先生,都不会去干涉,就算他们将来想要参加科举,想要做官,也跟泾阳王府没关系。”</p>
要有关系的话,那泾阳王府可就危险了哇。</p>
培养这么多的门生入朝为官,干嘛?结党营私吗?</p>
作死。</p>
就算是学生们入朝为官,那也不是泾阳王府的门生,而是天子的门生。</p>
只能这样。</p>
不然,书院还是不要办下去了,到最后别好心办坏事,把泾阳王府给搭进去。</p>
再怎么受两位皇帝的宠信,就算是李家人,碰上这种事情,陷进去了,也不好脱身。</p>
所以书院的事情,李复每走一步,必然是在事情做之前,就要跟李二凤讲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