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 第337章 军机处详解震惊朱元璋,朕怎么就没有雍正这种儿子?
    扶苏闻言,不由颇为惊讶。</p>

    “黔首都控制不住?不至于吧。”</p>

    秦始皇冷笑一声,道:</p>

    “这个摊丁入亩不就是证明吗?”</p>

    “若非连详细丁口数量都无法掌握,又怎么会退而求其次,选择用田地作为征收对象呢?”</p>

    “只有用丁口数量作为征收对比,才能真正做到不多收,也不少收。这样民众负担不会过重,朝廷也能获得足够的税赋。”</p>

    “雍正此举只能明,他的父皇康熙,不,是这个大清朝廷对基层的人口已经完全做不到透彻了解的程度了。”</p>

    扶苏倒吸一口凉气,喃喃自语。</p>

    “怎么会这样呢?”</p>

    “这个大清的中间,和大秦起码隔了七八个王朝。”</p>

    “竟然一点进步都没有,反而倒退了吗?”</p>

    大秦王朝每个里、县、郡的人口数,朝廷这边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p>

    只要扶苏愿意,他可以立刻查到大秦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村子任何一个人的年龄、长相、田亩数量。</p>

    扶苏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p>

    但现在,这个不知道多少年、多少个王朝之后的大清,竟然做不到?</p>

    扶苏一时间不知道该作何言语。</p>

    西汉世界之中,刘邦嘿嘿一笑。</p>

    “这个大清,和咱们大汉也差不多嘛。”</p>

    “难道大清也在学朕垂拱而治?”</p>

    萧何曹参对视一眼,表情也都有些疑惑,以及尴尬。</p>

    刘恒目光一转,开口道:</p>

    “摊丁入亩,这似乎没有先秦的田税制度先进,父皇您觉得呢?”</p>

    刘邦哈哈一笑,悠然道:</p>

    “那是自然,不过摊丁入亩其实比咱们大汉要先进一些。”</p>

    “啊?”刘恒呆住了,不敢置信地看着刘邦,“怎么会呢,父皇?”</p>

    刘邦双放在脑后,舒适地躺在椅子上,双脚翘起架在桌案上,道:</p>

    “老萧,你来解释一下吧。”</p>

    萧何表情沉吟片刻,道:</p>

    “大汉实行的是垂拱而治,陛下是这样,朝廷自然也是这样,那乡村当然也是了。”</p>

    刘恒看着萧何,一脑袋的问号。</p>

    这的啥?了等于没。</p>

    曹参瞪了一眼萧何,开口解释道:</p>

    “代王殿下,咱们大汉和大秦不一样,没有那么多的可靠人来对基层进行统治。”</p>

    顿了顿,曹参看了一眼刘邦,似乎有些迟疑,但还是继续道:</p>

    “简单地,就是大汉缺乏底蕴。”</p>

    刘恒眨了眨眼睛,似乎明白了什么。</p>

    “秦国变法百年,尚难以控制东方六国。”</p>

    “大汉只不过是父皇和诸位叔伯一代人内打拼出来的,就只能抓大放了,对么?”</p>

    曹参有些惊讶地看了一眼刘恒,称赞道:</p>

    “代王殿下举一反三,令人佩服。”</p>

    刘邦哼了一声,双脚翘得更高了。</p>

    “有什么不能的,无非就是那些秦国和东方六国的余孽不可靠,朕能依靠的只有那么点人嘛。”</p>

    “不过这也无妨,科举取士之下,再过个十年二十年的,朕迟早都能做到!”</p>

    刘盈脑子一抽,突然问了一句。</p>

    “这大清好像也是科举取士吧,他怎么就没做到呢?”</p>

    刘邦表情一僵,随后勃然大怒。</p>

    “你子,话怎么这么多!”</p>

    痛斥了一番刘盈之后,神清气爽的刘邦看向了萧何。</p>

    “老萧啊,这个改土归流你觉得能推进吗?”</p>

    萧何想了想,道:</p>

    “陛下,臣觉得还是应该先牢固的掌控住大汉各郡县,再慢慢考虑改土归流的事情。”</p>

    刘邦哦了一声,顿时了然。</p>

    “那科举数量增加三倍呢?”</p>

    萧何干咳一声,道:</p>

    “陛下,大汉的读书人是有限的。若是再增加人数的话,恐怕就会有大量不学无术之人混入官场,对大汉有害无益啊。”</p>

    刘邦闻言不由哑然。</p>

    好一会之后,刘邦挥了挥。</p>

    “知道了,传令下去,各郡守、县令必须要把修建学堂作为头等大事,所有支出都从上交朝廷的税赋里扣。”</p>

    着,刘邦看向案头那十几本纸质书,轻声嘀咕了一句。</p>

    “哼,朕就不信了,还培养不出足够的读书人!”</p>

    蔡伦是东汉的宦官,西汉时代还没有纸张,以简牍为主。</p>

    但看了好几年金幕了,纸张和印刷术早就已经被搞出来了。</p>

    有了这两样,大汉的读书人将会出现数以十倍的增加。</p>

    再过个几年,肯定没问题!</p>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p>

    通过一系列的段,雍正成功地增加了国库收入,扭亏为盈。</p>

    此外,雍正还和准噶尔汗国的领袖策妄阿拉布坦议和并划定双方边界,从而节省了西北的大笔军费。</p>

    对内,雍正设立了军处,建立密折制度,史无前例地将皇帝的权力集中到了华夏历朝历代以来最强,实现了对官员阶级的强力控制和打压。</p>

    “军处?”</p>

    在对这条旁白的解释出现在金幕上时,历朝历代的皇帝们身体都是一震,下意识地聚精会神看了起来。</p>

    将皇帝的权力提升到历代最强?</p>

    这简直就是所有皇帝梦寐以求的事情!</p>

    反之,历朝历代之中,凡是担任丞相、宰相或者是类似职务,拥有类似权力的臣子们,精神都一下子霍然紧张了起来。</p>

    甚至,就连大清世界之中,康熙的眼睛也一下子眯了起来。</p>

    “军处,史无前例的集权?”</p>

    </p>

    康熙目光落在了胤禛身上,缓缓开口:</p>

    “老四,你不和朕解释一下吗?”</p>

    八皇子胤禩看了一眼胤禛,心中冷笑。</p>

    这个老四,一直以来都喜欢装死,这一次估计又要一些屁话来糊弄父皇了。</p>

    下一秒,胤禛开口道:</p>

    “父皇,儿臣确实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但还不够完善。”</p>

    “若是这金幕之中所言为真,或许到那个时候儿臣的想法已经足够成熟。”</p>

    康熙微微点头,将目光投向金幕。</p>

    那是什么呢?</p>

    由于努尔哈赤时代的遗留,康熙皇帝继位时,皇帝并不能一言九鼎,而是需要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和来自八旗的议政王大臣们进行商议。</p>

    这些议政王大臣,就是八旗的“旗主”。大清内部的满人大臣,即便是到了六部尚书这种级别的高官,见到旗主依旧要尊称“主子”,自称“奴才”。</p>

    八旗是大清统治制度的核心,八旗旗主,也就是议政王大臣们就能通过控制旗下奴才的方式轻而易举地破坏皇帝的图谋,让皇帝不得不对他们进行妥协。</p>

    为了改变这一点,康熙皇帝设立了类似于明朝内阁的“南书房”,通过从南书房发号施令的方式绕过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皇权。</p>

    雍正皇帝所做所为,就是在南书房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增强皇权。</p>

    大明世界之中,朱棣看到这里,不由疑惑道:</p>

    “这什么南书房,军处之类的,不就是另外换了皮的内阁吗?”</p>

    “大明的内阁也没有显着加强皇权啊。”</p>

    朱元璋的心中其实也有着相同的疑惑。</p>

    在看过朱祁镇那一篇盘点视频后,朱元璋就发现了内阁制度的毛病,那就是容易尾大不掉!</p>

    以大明内阁来,皇帝一开始只是把内阁当工具,但等时间久了,内阁自然而然地掌控了权力,反而慢慢架空了皇帝。</p>

    皇帝们发现情况不妙,不得已之下只能用宦官争权,搞出了司礼监这种怪胎,最后形成了司礼监和内阁并立的局面。</p>

    这种局面下,皇权固然是安稳了,但司礼监这个怪胎又为祸不断出了各种宦官阉贼,王振就是其中最好的写照。</p>

    盘点视频虽只盘点了大明朱祁镇一个皇帝,可朱元璋不用想也知道,朱祁镇之后的历代大明皇帝肯定也是一个鸟样。</p>

    惯性这种东西,在一个国家的制度上尤其体现得淋漓尽致。</p>

    无论哪个王朝,只要开国制度确立,后代想要改革就是千难万难,几乎不可能!</p>

    范仲淹、王安石,乃至更早之前的吴起、邹忌等等,哪个变法不是以失败告终?</p>

    最成功的秦国商鞅变法,那也是秦国被战国时代霸主魏国压制得几乎亡国,不改就必死无疑,这种压力下才能成功。</p>

    雍正从康熙中接过的虽然是一个烂摊子,但比起商鞅变法之前的大秦来,还是要好非常多的。</p>

    雍正是怎么搞定的呢?</p>

    朱元璋越想,心中就越是疑惑。</p>

    金幕中继续展示了下去。</p>

    吸取了明朝内阁的经验,军处并非常设衙门,它没有固定的衙署,只是临时用了距离皇帝寝宫比较近的几间房屋。</p>

    此外,负责面见皇帝接受旨意的军大臣,以及负责协助军大臣的军章京也都由各个部门进行抽调。</p>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军大臣还是军章京全部是兼职,各自的官职、爵位等工作关系依旧保留在原先单位。</p>

    简而言之,军处只是一个由各部门借调人员组成的临时办公构,并非常设构。</p>

    “咦?”朱元璋看到这里,目光突然一亮,“还能这样?”</p>

    这位洪武大帝显然明白了什么,一拍大腿。</p>

    “妙啊!”</p>

    临时办公构和常设构,之间的差距是非常、非常大的。</p>

    常设构拥有固定的编制,人员,权力等东西,但临时办公构就不需要这些。</p>

    皇帝想有几个军大臣就有几个,皇帝想什么时候裁撤掉军处就能裁撤,因为它只是一个临时构啊。</p>

    内阁作为常设构,如果皇帝想要裁撤,内阁当然可以找出一百条理由去反对。</p>

    比如,你撤了内阁,内阁里面的大学士怎么安置?</p>

    去六部当尚书?那六部尚书愿意吗?</p>

    当侍郎甚至更低级的官?且不六部侍郎愿意不愿意,我堂堂内阁大学士干得好好的也没毛病,你皇帝凭什么让我降职去当六部侍郎,甚至去当什么布政使司、按察使司?</p>

    总而言之,能用来和皇帝扯皮的东西太多,皇帝想要解散内阁就很难。</p>

    但军处作为一个临时构,就完全不同。</p>

    朕要解散军处了!你们各自不都在六部、各种衙门有官职么,那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又不是不给你们官当,也没给你们降职啊。</p>

    一个临时构朕想解散就解散,有什么不对?</p>

    朱棣突然皱眉道:</p>

    “等等,如果没有内阁的话,谁来帮皇帝进行批阅?”</p>

    “总不可能满清的皇帝各个都要一天工作八个时辰吧?”</p>

    金幕之中的接连一番话浮现出来。</p>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军处和明朝内阁不同,军大臣每日都带着奏折面见皇帝,君臣当场商议出结果,随后由军处直接将结果发往负责此事的部门。</p>

    朱棣愣了一下,随后也一拍大腿。</p>

    “懂了,还能这样!”</p>

    明朝的内阁,是内阁大臣先自己看奏折,然后把意见写在一个票上,跟随奏折送给皇帝,再由皇帝批示。</p>

    也就是“票拟”制度。</p>

    这样一来就造成一个问题,内阁大臣可以故意拖着某些奏折,迟迟不票拟,不交到皇帝那里去。</p>

    简单地,就是你想办什么事,内阁同意了可能也不一定办得成,但内阁不同意就肯定办不成!</p>

    这样一来,内阁就悄无声息地从皇权中窃取到了独属于自己的权力。</p>

    但军处就不一样,所有的奏折都必须军大臣和皇帝一起商议并作出决定,军大臣就没办法像明朝内阁大学士们一样暗中截留奏折,没有了明朝内阁的“拒绝权”,也就没办法从皇权之中窃取权力了。</p>

    朱高炽有些不理解地开口道:</p>

    “父亲,这皇帝和军大臣一起办差,难道就能缩短皇帝的办公时间?”</p>

    回答的人不是朱棣,而是面带微笑的朱元璋。</p>

    “当然能。假如某个地方受灾,朕不需要通读全文,只要让军大臣当朕的面把这奏折之中真正值得关注的信息提炼出来,读给朕听就行。”</p>

    “像受灾人数、田地、房屋具体的数量多少,朕一听完就知道该怎么办,直接批阅即可。”</p>

    朱高炽顿时恍然。</p>

    “所以军大臣就等于是一个用来过滤信息的道具,直接把奏折中最核心的信息告知皇帝,等候皇帝处理就行。”</p>

    朱元璋哈哈笑道:</p>

    “对,而且是当着皇帝的面提炼的信息,皇帝只需要稍微扫一下奏折就能知道军大臣是不是在撒谎,所以军大臣是根本不敢撒谎的。”</p>

    “这个雍正皇帝,简直就是一个天才,竟然能想出这样的办法!”</p>

    “难怪,难怪金幕明明的是他儿子,却先讲了他!”</p>

    “唉,朕的儿子要是有雍正这么出色的政务能力就好了。”</p>

    完,朱元璋恨铁不成钢地瞪了朱棣一眼!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