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 第810章 桑弘羊敛财两千年,历代皇帝齐称赞
    汉朝皇宫大殿中,皇帝刘弗陵坐在最上首,文武百官分列左右。</p>

    御史大夫桑弘羊独自坐着,他的身后是大汉丞相田千秋。</p>

    根据大司马霍光的建议,田千秋作为先帝时期的丞相,理当和桑弘羊一同面对这些儒生们的质疑。</p>

    至于同样也在先帝时期当了几十年侍中的霍光为什么不需要去面对,这个问题被所有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p>

    在桑弘羊面前,是数十名来自儒家各个门派的大儒。</p>

    其中,以公羊派为主。</p>

    一名大儒站起来,开口道:</p>

    “桑弘羊,你在任大司农时期,推行各项政策,弊端丛生!”</p>

    “盐铁山泽收归国有,导致猎户们无法获得足够食物和生活来源。”</p>

    “原本靠贩盐,打铁为生的百姓,也同样失去了生活保障。”</p>

    “此都是汝之过错!”</p>

    又一名大儒站起来,开口道:</p>

    “你对天下臣民收取重税,巧取豪夺。许多有田地、产业之人都被你弄得倾家荡产,沦为无业游民。”</p>

    “人性之恶,莫过于此!”</p>

    紧接着,又有其他大儒纷纷开口抨击。</p>

    “你推行的诸多朝廷独家经营产业,效率极为低下!”</p>

    “河东盐田,在尚未收归国有之前,每年可产三千石盐,百姓每年仅需五十钱购盐就可维持全家所需。如今河东、关中一带的百姓每年至少需要两百钱才能购买到足够的盐巴,花费是之前的四倍!”</p>

    “所谓的均输制度,按照字面意思应该是朝廷在丰收的时候收购食物,在灾荒之年卖出。可结果呢?为了支持战争,均输制度变成了免费从各地郡国中拿到货物,然后运去国内货物最紧缺的地方卖出,让朝廷大赚一笔,却失去了均输制度的本意!”</p>

    “跟均输配合的平准,打着为了大汉子民谋利的名号,实际上却是强买强卖,逼迫老百姓将紧缺的货物卖给国家,而且收购的价格远低于市场价,害得多少辛勤作业的百姓破产!”</p>

    “酒榷政策,不允许老百姓自行酿酒,朝廷酿酒之后贩卖给百姓的价格,比原先就要高出两成!每卖出一千升酒,朝廷就能获得二十五万钱的利润。偏偏朝廷卖的酒还喜欢以次充好,老百姓花费了比以前更多的钱,买到的确实更加劣质难以下口的酒,是何道理!”</p>

    众人对桑弘羊的抨击,非常激烈。</p>

    基本上,桑弘羊过去那些年来为西汉推行的各项敛财制度,尽数都被拿出来疯狂批判。</p>

    言辞中,把桑弘羊当成了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p>

    桑弘羊表情倒是非常的平静,听完了诸多大儒的批判之后,他才不紧不慢地开口道:</p>

    “诸位的这些问题,老夫承认,的确也都是存在的。”</p>

    听到这里,在场的所有人都是一阵骚动。</p>

    桑弘羊这是什么情况?</p>

    直接承认失败了?</p>

    但紧接着,桑弘羊就又继续开口道:</p>

    “但是,老夫也想要问一下各位三个问题。”</p>

    在众人的注视下,桑弘羊清了清嗓子,淡淡道:</p>

    “其一,匈奴犯边,大汉出兵数以十万计,军费乃是一个天文数字。若回文景旧制,如何获得更多的钱财来支持大汉对匈奴的战争?”</p>

    “其二,便无战争,国库同样需要财政收入,文景之时一旦发生灾荒国库便难以赈济,先帝时期各地灾荒国库都能下拨款项物资。”</p>

    “若回文景旧制,国库收入骤减,将来发生灾荒如何处置?”</p>

    “其三,地方郡国谋反,何以招兵?乃地方有财政之故也。将地方之财权收归朝廷,故而五十年来,从未闻地方任何郡国能有造反之心,天下安定。”</p>

    “若废除国营政策,将财权重新放归地方,将来地方富庶而朝廷国库却无任何钱财,如何保证地方郡国不会生出不臣之心?七国之乱就在眼前,尔等难道都是瞎子?”</p>

    听完桑弘羊的三个问题,在场的儒生一时间都陷入沉默。</p>

    这三个问题其实归拢起来就一件事——钱的问题。</p>

    朝廷打仗也好、赈灾也好、维持国家稳定也好,都是需要钱的!</p>

    桑弘羊之前的那些搞钱制度的确在实行中有诸多不合理、不合法的地方,也确实造成了诸多弊端、冤案不假。</p>

    但,如果全都废除了,去哪里搞钱来给朝廷?</p>

    若是在其他场合,这些大儒们大可以直接:</p>

    “朝廷没钱关我们什么事?”</p>

    “我们生活过得好就行!”</p>

    可现在是什么场合?</p>

    皇帝坐在上面,文武百官齐聚一堂。</p>

    谁敢在这种时候出这样的话?</p>

    平时在家,怎么吹牛指点江山都行。</p>

    可到了朝堂上,那你就得办事。</p>

    否定桑弘羊的政策,可以。</p>

    你得拿出新的,比桑弘羊更好的政策来解决国家的问题。</p>

    否则,桑弘羊的政策虽然很烂,但却也是眼下大汉帝国的最优解。</p>

    那大汉就必须得坚持桑弘羊的政策!</p>

    看到这里,历朝历代的皇帝们也饶有兴致地展开了讨论。</p>

    秦始皇点了点头,道:</p>

    “这个桑弘羊的确是个奇才,竟然能搞出这么多的敛财制度,其中有些是朕和大秦之前都没有想到的。”</p>

    扶苏摸着下巴,有些不太认同地开口道:</p>

    “父皇,这种敛财行为实在是太疯狂了吧?”</p>

    “盐铁山泽,酒类,均输平准,再加上卖官鬻爵以及平时的苛捐杂税,老百姓是真的没有一点活路啊。”</p>

    秦始皇笑呵呵地开口道:</p>

    “但那不是重点。”</p>

    扶苏好奇道:</p>

    “那重点是什么?”</p>

    秦始皇正准备开口,却突然停住,随后笑道:</p>

    “这个重点,你可以好好想想。”</p>

    “若你能自己想出答案并理解透彻,你对国家经济这方面也就算是真正合格了。”</p>

    汉初世界,刘邦双脚翘到了桌子上,脸上满是感慨。</p>

    “好家伙,这个桑弘羊,哦不,这个刘彻还真是为了敛财无所不用其极啊。”</p>

    刘恒也是一脸震惊,道:</p>

    “之前金幕所的大多数都是细节,儿臣也是今天才想到,刘彻竟然把整个敛财办法都搞成制度化了!”</p>

    丞相萧何同样忍不住发出了感慨,道:</p>

    “千古大帝就是千古大帝,就连敛财都如此与众不同!”</p>

    刘邦嗯了一声,对着萧何道:</p>

    “你们几个碰一下,争取用两三个月的时间把刘彻这套敛财制度总结归纳出来。”</p>

    “朕打算找几个地方进行试验推广,若是有用的话,再全国推行!”</p>

    “啊?”一听到刘邦这句话之后,萧何直接震惊了。</p>

    “陛下,这可是真正的与民争利啊,这会让老百姓们怨声载道的!”</p>

    其他大臣也纷纷开口阻拦。</p>

    这一刻,大家不分黄老、儒家、法家。</p>

    统一反对!</p>

    敛财,那就是把全国的财富收归国库。</p>

    其中当然也包括了这些臣子家族的财富!</p>

    刘邦大为不满,怒道:</p>

    “干什么,你们这是要造反啊!”</p>

    “朕给国库开源一下怎么了?这些年大汉工业化你们得到的好处还少了?”</p>

    “老萧,你家里那几个子弟,经营钢铁厂每年收入多少,你心里没点数?”</p>

    “曹参,你家的造船厂也不少得钱吧?”</p>

    “陈平你的印刷厂,周勃的火药工厂,这些朕都不想你们!”</p>

    听着刘邦的怒斥,在场几名帝国重臣表情不由尴尬。</p>

    在这个世界上搞什么最赚钱?</p>

    当然是跟着国家的政策走最赚钱。</p>

    萧何曹参这些人本身就是帝国重臣,能第一时间知道帝国将来的政策走向。</p>

    他们所在的家族只需要紧跟政策,自然而然就能赚到一大笔。</p>

    刘邦冷冷道:</p>

    “给你们赚了这么多年,也该知足了。”</p>

    “朕又不是刘彻,还要逼着你们从家里的库房掏钱出来。”</p>

    “朝廷该收的税是一定要收的,谁要是还敢不服,那就得问问朕的羽林军火枪大炮究竟管不管用了!”</p>

    话都已经到这个地步上了,还有谁敢反对?</p>

    萧何干咳一声,道:</p>

    </p>

    “陛下放心,臣等一定会赶紧拿个章程出来。”</p>

    贞观世界。</p>

    李世民笑道:</p>

    “汉武帝真不愧是千古大帝,功在千秋啊。”</p>

    李治回想了一下这些年当太子接触到的各项国内政策,表情不由古怪。</p>

    “好像汉武帝的这些政策,到现在咱们大唐朝廷也还在用啊,父皇。”</p>

    李世民哈哈大笑。</p>

    “那可不?强干弱枝嘛,很正常。”</p>

    “你以为后世那个大宋为什么如此富庶?无非就是在汉武帝制定这些政策的基础上变本加厉而已嘛。”</p>

    在没有纸币的年代,财富产生的总量是大体稳定的。</p>

    国家想要拿得多,老百姓就一定拿得少。</p>

    大宋朝廷能有钱,就肯定是因为它拿得多。</p>

    不然,大宋的老百姓为啥要没事干天天搞起义?</p>

    朝廷拿太多了,分给老百姓的财富太少了,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不造反还能怎么办?</p>

    李治感慨道:</p>

    “就不能两全其美吗?寻找一个数值,让老百姓能有钱,国库也能持续运转下去。”</p>

    房玄龄摇了摇头,道:</p>

    “殿下,天底下哪里有这种完美的办法?”</p>

    “历朝历代若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也不至于会改朝换代这么多次了。”</p>

    李世民嗯了一声,淡淡道:</p>

    “每个朝代,只有开国的时候是最平等的,因为那时候天底下的所有财富都能用来重新分配。”</p>

    “等到统治秩序稳定了,那些有权的、有钱的就会想办法掠夺老百姓的财富,这样才能让他们的财富进行继续增长。”</p>

    “慢慢的,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财富被掠夺殆尽活不下去了,新一轮的改朝换代自然也就来了。”</p>

    李治道:</p>

    “那朝廷为什么不打击呢?”</p>

    李世民哈哈大笑。</p>

    “傻孩子,朝廷中的官员们就是掠夺财富的主力军啊,你让他们自己打击自己?”</p>

    李治哑然无言。</p>

    良久后,李治道:</p>

    “那父皇就没有一个解决办法吗?”</p>

    李世民耸了耸肩膀,道:</p>

    “目前来看,的确并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p>

    “不过大唐的话,短时间内应该不用担心这些。”</p>

    李治好奇道:</p>

    “这又是为何呢?”</p>

    李世民笑道:</p>

    “因为通过战争征服其他国家,同样也能为大唐带来源源不断的增量财富。”</p>

    “只要对外战争还有收益,那些贪得无厌的饕餮们就还能暂时满足。”</p>

    “等到大唐征服整个地球,再也没有办法获得新的财富进项后,那时的大唐后代皇帝就得开始头疼了。”</p>

    “反正,朕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就期待后来者的智慧吧。”</p>

    李治有些无语,也有些无奈。</p>

    作为千古大帝的父皇,竟然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吗?</p>

    征服全球,估计也得一两百年吧。</p>

    呃,这么来,好像也不是我需要面对的问题了?</p>

    李治的心情突然也变好了。</p>

    此时,华夏的其他皇帝们也都在讨论这个问题。</p>

    明太祖朱元璋:汉武帝的很多政策,到现在大明也还在用。可谓是罪在当代,利在千秋。</p>

    宋太祖赵匡胤:呵呵,刘彻肯定没想到,从他往后,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就学会了用这一整套制度来盘剥百姓。</p>

    明太祖朱元璋:行了吧你,用得最厉害的不就是你大宋?老百姓都要被你赵家逼死了。</p>

    宋太祖赵匡胤:???大宋可是商业最繁华的时代,你懂个屁。</p>

    明太祖朱元璋:笑死人了,老百姓的土地都被你大宋士大夫给兼并完了,除了做生意和打工之外还能怎么活?</p>

    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明,老百姓可以选择做生意也可以选择种田。你大宋连田都不给百姓,你还骄傲上了?</p>

    唐太宗李世民:咳咳,诸位,咱们毕竟都是皇帝,天天吵这个也不好,聊点有深度的。</p>

    唐太宗李世民:你们,这种财富兼并导致改朝换代的问题,能解决吗?</p>

    明太祖朱元璋:朕是没这本事。</p>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你们千古大帝都没本事,朕当然也没本事。</p>

    昭烈帝刘备:朕目前还想着怎么干掉曹阿瞒和刘大耳,属实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个问题。</p>

    </p>

    一番讨论过后,历朝历代的皇帝们相当愉快地达成了共识。</p>

    反正可以通过战争征服,开疆拓土的方式来获得更多财富平息国内矛盾,将来的事情就交给将来的皇帝去烦恼吧。</p>

    不定将来的人们就能想出更好的方式了呢?</p>

    实在不行,无非也就是改朝换代嘛。</p>

    看过金幕这么多部视频后,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对改朝换代这件事情已经非常淡定了。</p>

    反正大部分人都是开国太祖,无非就是在九泉之下痛骂子孙不孝无能。</p>

    自己都享受过一辈子了,无所谓的。</p>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p>

    这场大辩论,整整进行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因双方争执的焦点主要在盐铁国营政策上,又被称为“盐铁会议”。</p>

    盐铁会议的核心,是“国强”和“民富”间的取舍。</p>

    作为一建立了整个汉武帝时代从上到下财税系统的天才人物,桑弘羊熬过了漫长的车轮战,将对面的六十多名大儒驳斥得哑口无言。</p>

    桑弘羊的经济思想是非常成熟的。</p>

    首先,他认为并不只有农业才能让国家富强,工商业同样也可以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p>

    桑弘羊是华夏有史以来第一位将工商业提升到和农业同样地位的人,就连当年春秋时代的齐国名相管仲在这一点上都比不过桑弘羊。</p>

    工商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反哺农业,是所谓“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p>

    其次,桑弘羊认为商品在国内的流通是极其重要的,能让各地互通有无,帮助工商业发展的同时给国家带来更多的税收和财源,老百姓、工人、商人也都能从中获利。</p>

    用一句现代化的法,这就是“内循环”。</p>

    最后,桑弘羊还非常重视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就是桑弘羊一打造出来的。</p>

    最难得的是,桑弘羊意识到了货币泛滥的危害,提出了“货物为本,乃大汉之实。货币为末,乃大汉之虚。”</p>

    现代华尔街和美联储玩的那一套把戏,桑弘羊早在两千年之前就看透了!</p>

    桑弘羊力主丝绸之路的开创,出于两个目的。</p>

    一是通过对外贸易来控制外国,即尽可能向国外输出多余商品,以造成国外对国内商品的依赖,从而导致其政治上的被动。</p>

    二是通过对外贸易来达到“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既要削弱敌国,又要丰富国内的商品供应。</p>

    桑弘羊认为,只要严格控制出口,并大量输出国内丰富的黄金和丝绸,就能从急需黄金和丝绸的敌国换取国内需要的商品。</p>

    此举不但可以削弱敌国,还可以保证国内市场的供应。</p>

    同时,禁止铁兵器等军备物资的贸易,并从西域大量购买战马,还可以使西域各国乃至匈奴的军队难以与汉军抗衡。</p>

    桑弘羊既是一位真正的实干家,同样也是一位财政思想极为丰富、扎实,并足够脚踏实地的思想家。</p>

    他对国家财政的治理思想,直到两千年后的现代依旧能在全世界诸多国家财政制度中体现出来。</p>

    五个月的时间,儒生们只会夸夸而谈,桑弘羊却能在反驳对方的同时举出各种实例明这些政策对国家的益处。</p>

    这场盐铁会议的大辩论,桑弘羊面对着极其不利的局面,却能舌战群儒,让诸多质疑者哑口无言。</p>

    桑弘羊并非完人,但绝对是华夏五千年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财政天才!</p>

    镜头转回大殿。</p>

    霍光沉默地注视着面前一众哑口无言的大儒。</p>

    这都是第四批了。</p>

    整个大汉国内所有能言善辩的大儒,统统都被霍光找来了。</p>

    但,没有一个能打的!</p>

    和桑弘羊相比,这些个所谓的大儒,压根就拿不出任何切实的措施和办法。</p>

    空谈误国!</p>

    霍光在心中叹了一口气,站了起来,对着座位上的皇帝刘弗陵恭敬行礼。</p>

    “陛下,臣以为,辩论也该到此结束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