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 第1024章 多尔衮兄弟情深?弘历傻眼了
    汉高祖刘邦:你看看他那些个投献、圈地,压根就不是人做的事情嘛。</p>

    宋太祖赵匡胤:谁不是?民以食为天,没地不造反才怪呢。</p>

    光武帝刘秀:满清这样都没被推翻,只能八旗兵的战斗力的确够强。</p>

    周太祖武则天:还能明这个南明朝廷都是一群废物,到处都是帮,竟然就是打不过!</p>

    魏武帝曹操:南宋之前也被金军暴打,几年后岳飞就能反过来暴打兀术,南明就没有这种本事。</p>

    吴大帝孙权:南宋再怎么样好歹有赵构这个朝廷能整合资源,南明有啥?一群废物。</p>

    众人的议论声中,视频继续播放着。</p>

    北京城中,多尔衮怒气冲冲地摔了桌子。</p>

    “这个该死的家伙!”</p>

    一具饱含少妇成熟风情的娇躯贴在多尔衮背后,随后是那让人意乱神迷的娇柔之声。</p>

    “是谁让咱们大清的皇父摄政王这么生气呢?”</p>

    多尔衮脸色立刻松弛下来,回身搂住孝庄,叹了一口气。</p>

    “姜镶那子拒绝了我的招降。”</p>

    “招降?”孝庄露出愕然的表情,“山西距离京师这么近,大军须臾可至,为何还要招降?”</p>

    多尔衮摇了摇头,在面对最亲近的女人时,他并未隐瞒。</p>

    “济尔哈朗和谭泰带走了太多兵马,若再继续下去,京师的安危都是问题了。”</p>

    “既然那子不愿意招降,那就只能让他去死了!”</p>

    十二月初十,多尔衮亲自致信姜镶希望能“化解误会”,但被姜镶拒绝。</p>

    正月初四,多尔衮急调东北索伦兵入京,又命郡王尼堪领兵入山西增援阿济格。</p>

    二月份,三千索伦兵抵达北京,多尔衮旋即尽起京师之兵,领兵亲征大同府。</p>

    画面中,多尔衮率领清军正在穿越太行山。</p>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多山、多战之地,许多城池依山傍水城高墙坚,清廷南征江西、湖南的两支军队又将火炮几乎全部带走,导致清廷在山西迟迟无法取得突破。</p>

    一路过来,坏消息一个接一个。</p>

    “摄政王,延安知府宋从心急报,延安营参将王永强举兵谋反,榆林陷落。延绥巡抚王正志、总兵沈文华被王永强谋害!”</p>

    “宋从心言延安局势危殆,还请速速发兵支援。”</p>

    “混账!”多尔衮气急败坏,破口大骂。</p>

    “我哪里来的援兵给他!”</p>

    此时山西全境都在暴动造反,清军分散各地,虽然战斗力上有绝对优势,但起义军犹如地鼠一般不断冒头,压根就剿灭不完。</p>

    就连关中地区的军队,都被多尔衮抽调进入晋西南剿灭起义军了。</p>

    山西都搞不定,哪里还有时间去顾陕北?</p>

    “必须要尽快解决山西的问题!”</p>

    多尔衮愤怒过后,清醒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p>

    很快,多尔衮领兵攻克了浑源州,并派出使者威逼利诱逼降了山阴县和应州,随后抵达了大同。</p>

    此时的大同城外已经聚集了十万以上的清军,将整座城池团团围困。</p>

    多尔衮脸色阴沉,听着阿济格的汇报。</p>

    “摄政王殿下,红夷大炮已经在三日前调来,但轰击两日下来,大同城墙未有损伤!”</p>

    “什么?”多尔衮大吃一惊,抬头看向远处的大同。</p>

    城墙巍巍,犹如太行。</p>

    冬日悬空,巨大的城墙遮蔽出大片的阴影,犹如一只静卧在北方大地上的巨兽。</p>

    “连红夷大炮都奈何不得”多尔衮非常震惊地又默念了一遍。</p>

    指挥满清作战这么多年,多尔衮还是第一次见到红夷大炮都搞不定的城墙!</p>

    </p>

    就在多尔衮考虑究竟要怎么作战时,一名来自京城中的八百里加急信使飞驰而至。</p>

    多尔衮拆开这封急信一看,顿时脸色大变,猛然后退两步。</p>

    “不,这不可能!”</p>

    多尔衮握紧双拳,发出了咆哮。</p>

    众将见状都愣住,心中忐忑不已。</p>

    一直以来,多尔衮都是以成熟睿智稳重示人,何曾有过这种失态的时候?</p>

    不少人目光移向落在地上那份八百里加急文书上。</p>

    可惜,字太,看不清楚上面的内容!</p>

    好几分钟后,多尔衮才恢复平静,淡淡开口:</p>

    “豫亲王多铎感染天花,病重将死,我明日回京。”</p>

    众人都吃了一惊。</p>

    豫亲王多铎,多尔衮的同母弟,扬州十日大屠杀的制造者,同时也是征服江南灭亡弘光朝廷的头号功臣,整个大清此时此刻公认的头号名帅。</p>

    今年才三十六岁!</p>

    多尔衮定了定神,表情沉凝地拿出了一封谕旨。</p>

    “把它射进大同城去,交给姜镶!”</p>

    镜头一转,大同城内的姜镶正在看着这份多尔衮的亲笔信。</p>

    “向使他人至此,尔或顾畏不从。予(摄政王自称“予”)兹亲临,可欢然来顺。”</p>

    “谕到即可出降,自恩养如故。”</p>

    “予言一出,脱有反复,天下之人谁复信之?”</p>

    “速开城出降,尔勿虑也。”</p>

    姜镶一声冷笑。</p>

    “多尔衮啊多尔衮,你当我是傻子?”</p>

    姜镶也写了一封回信,先是给自己表功,随后又各种理由推脱,但也没有完全拒绝。</p>

    一旁的弟弟姜暄疑惑道:</p>

    “兄长,为何还要对那建奴如此客气?”</p>

    姜镶嘿嘿一笑,道:</p>

    “缓兵之计罢了,让他觉得招降咱们有希望,那就不会下死力攻城。”</p>

    “呵呵,等山西、陕西全境叛乱蜂起,我倒要看看多尔衮还敢不敢继续让他的十万主力围着大同不走!”</p>

    拿到姜镶的回信后,多尔衮重重地哼了一声,将信撕成粉碎。</p>

    “阿济格,尔等继续包围大同,其他地方无需多管!”</p>

    “我先回京,有什么事情及时上奏!”</p>

    完,多尔衮就急匆匆地带着数千骑兵亲卫,快马加鞭地赶回京师。</p>

    大清世界之中,弘历看到这里不觉颇为疑惑。</p>

    “皇祖、阿玛,豫亲王固然是多尔衮亲弟不假,但如今大同叛乱这么大的事情,真的值得他立刻抛下一切赶回京师吗?”</p>

    这种待遇若是放在顺治皇帝或者孝庄太后身上,倒还情有可原。</p>

    可亲弟弟?</p>

    多尔衮这位在大清历史上以杀伐决断,心狠辣着称的枭雄,是这种兄弟情深的人吗?</p>

    下一秒钟,康熙和胤禛几乎同时开口。</p>

    “值得!”</p>

    “啊?”弘历愣住了。</p>

    自家老爹和爷爷,难道也是兄弟情深的人?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