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 第1157章 郑成功过度乐观,被历朝皇帝质疑没有军事常识!
    朱元璋的叹息声弥漫在大殿中,任何一个人都能从中听出这位大明开国皇帝心中的失望。</p>

    金幕中,南京之战还在继续播放着。</p>

    郑成功为了击溃南京城内的清军战斗之心,布置了多种措施。</p>

    他让麾下的甘辉驻扎在狮子山,万礼驻扎在第二大桥山,翁天佑驻扎仪凤门外,马信驻扎汉西门,连林明、林胜、黄昌、魏雄等人在城外扎营构筑壁垒。</p>

    又有陈鹏、陈魁等将领在东南角靠近水面之地布置了一座水师营寨,刘巧、黄应等人在西北角的山脚扎下一座大营</p>

    重重布置,里外多层防线,将南京城围困。</p>

    但郑成功也并没有忘记“围三阙一”的兵法守则,还是正阳门外给清军留了一条路。</p>

    布置完这一切之后,郑成功信心满满,笑呵呵地对着众将开口道:</p>

    “不出一个月,南京自然开城投降。”</p>

    “本王无需花费一兵一卒,自可让这座大明故都全须全尾的回归!”</p>

    为了制造更大的心理压力,白天的时间,郑成功派出多支军队大张旗鼓摆出攻城态势,但却又在逼近清军火炮、火枪射程之前退走。</p>

    到了晚上,郑成功更是让四面八方的明军时不时就金鼓齐鸣,举起火把,似乎要夜袭南京。</p>

    郑成功的攻心战还是非常成功的。</p>

    几天时间下来,南京城内的蒋国柱、管效忠、噶褚哈等高级将官们已经是焦头烂额,一个个都顶起了巨大的黑眼圈,走路都摇摇摆摆。</p>

    “这该死的郑森!”</p>

    “再这样下去,城中的军心就要崩溃了。”</p>

    “别急,郑森已经被我们迷惑了,他暂时不会攻城。”</p>

    “只要援军抵达,我们就还有希望!”</p>

    几人相互打气,在艰难的局面下勉力支撑。</p>

    对时局悲观的并不仅仅是南京城内的诸多将官,也包括许多清廷在江南的大臣。</p>

    其中,满清漕运总督亢得时是最有代表性的。</p>

    漕运离不开江南,作为漕运总督的亢得时,出兵支援南京是分内的职责。</p>

    然而亢得时早已经通过各种渠道知晓了郑军兵势之威武,更凭借职务对江南满清守军的虚弱,以及清廷此时内部兵力之空虚知之甚详。</p>

    他装模作样,带着五千多漕兵沿京杭大运河朝南京方向前进。</p>

    但越靠近南京,亢得时内心就越发恐慌。</p>

    “完了完了,该怎么办?”</p>

    “此战必死无疑,我怎么能去送死?”</p>

    “但不死于敌,便死于法,如之奈何?”</p>

    亢得时在船上的房间中来回踱步,五内俱焚。</p>

    终于,他一咬牙,走出了船舱,来到甲板上。</p>

    在命身边侍卫散开后,亢得时呼出一口气。</p>

    下一秒钟,他猛然跳出甲板,落入了京杭大运河的河水之中。</p>

    满清漕运总督兼领兵部尚书衔、从一品大员亢得时,因畏惧救援南京,又害怕被清廷法办,竟然在领兵前往南京的路上跳船自杀。</p>

    许多江南一带的官员同样也是畏缩不前,驻足观望。</p>

    而郑军方面,好消息还不断传来。</p>

    城外,一名郑军将领快步而来,递给了郑成功一封信。</p>

    “国姓爷,咱们截获了管效忠送往北京的求援信!”</p>

    郑成功展开一看,发现上面写着:</p>

    “贼海师二十余万,战舰千余艘,俱全身是铁,箭射不透,刀斩不入。”</p>

    “瓜州、镇江二战,败回者魂魄犹惊,策战者鞠缩不前。”</p>

    “现在攻围南都,危如累卵,乞发大兵南下救援扑灭,免致燎原焰天。”</p>

    郑成功看完,不由哈哈大笑。</p>

    “不意城中竟然畏本王大兵如此,其投降必然就在眼前!”</p>

    郑成功高兴之下,亲笔写了一份劝降书,其中特地引用了管效忠写的这几句话作为暗示,让人射入城中。</p>

    崇明,满清苏松提督府。</p>

    又一封来自郑成功的密信送到了马逢知的眼前。</p>

    看完郑成功的密信之后,马逢知若有所思。</p>

    在马逢知面前的几名心腹传阅完这封信,不由蠢蠢欲动。</p>

    “大人,江宁看来随时都会被攻克,咱们不如赶紧起事,当那从龙之臣吧。”</p>

    “大人,这可是光复大明千载难逢的良啊。”</p>

    在场的这些人都是之前南明投降满清的将官。</p>

    在投降的时候,一个个都想着飞黄腾达。</p>

    但事实却是,满清将他们安排到了崇明岛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每天对着大海担惊受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郑成功大军登陆,连锅端了。</p>

    这鬼地方甚至连想要找个女人快活都找不到!</p>

    如此种种,他们迫切想要改变。</p>

    马逢知却依旧镇定,严厉的目光扫了一眼众人。</p>

    众人顿时安静。</p>

    马逢知这才不紧不慢地开口道:</p>

    “郑森此人,素来志大才疏。”</p>

    “若是本官领兵,早就一鼓作气攻破南京,哪里还需要什么狗屁围困,劝降?”</p>

    “呵呵,他想要展现招抚之意,却不知道用脑子想一想,大清拥有整个天下,他就金门几座岛,谁会听他的招抚?”</p>

    “老夫认为,郑森此战多半要败。尔等都做好准备,截杀郑森逃亡的船队便是!”</p>

    众人闻言不由愕然。</p>

    明明形势大好,竟然却要失败?</p>

    就在郑成功对南京围而不攻时,局势悄然发生了变化。</p>

    苏州水师总兵梁化凤在六月二十八日率领四千兵马出发,会合蒋国柱召集的巡抚标下兵马三千人,共计七千兵马,于七月十四号抵达丹阳。</p>

    这天晚上,丹阳城内的梁化凤竟然连续接到了两江总督郎廷佐、江宁巡抚蒋国柱连续四封调兵救援南京的羽书!</p>

    知道情况紧急,梁化凤第二天三更时分就命令全军集合,朝着南京星夜前进。</p>

    赶了两个时辰的路后,梁化凤所部进入了句容县。</p>

    此时句容已经投降了郑成功,对清军来属于敌境。</p>

    梁化凤注意到前方丘陵密布,草木繁茂,是一个绝佳的埋伏地点,心中顿时一紧。</p>

    “郑森那贼子不会在前面设伏吧?”</p>

    他有心想要止步列阵,派人缓慢侦查。</p>

    但又顾虑到南京的紧急情况。</p>

    一咬牙,梁化凤沉声道:</p>

    “严密戒备,搜索前进,随时准备接战!”</p>

    梁化凤带着麾下兵马,步步为营,缓缓前进,很快深入了这片极佳的埋伏场地。</p>

    总共五里地,但梁化凤整整用了一个时辰才走完!</p>

    在这个过程中,梁化凤的心眼提到了嗓子里。</p>

    若是郑成功的伏兵突然杀出,即便是梁化凤再怎么防备也好,在地形的绝对劣势下也没得打!</p>

    紧张之下,梁化凤甚至有些风声鹤唳。</p>

    路边的草木摇晃一下,他都极为紧张,唯恐是郑军伏兵冲杀出来了。</p>

    好在这一切担忧的情况都没有发生。</p>

    最终,梁化凤有惊无险,通过了这一处埋伏地区。</p>

    再抬头看向前方,已经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区,再也不需要担心被突袭了。</p>

    梁化凤松了一口气,放声大笑。</p>

    “郑森十余万大军,若是在此地安排一万人伏兵,我等死无葬身之地矣。”</p>

    “看来天命在大清,不在郑森!”</p>

    当天傍晚,梁化凤抵达南京城外。</p>

    </p>

    在经过斥候汇报后,他趁着夜色,率领八千兵马从郑军放出来的缺口正阳门中进入南京城内。</p>

    城内的蒋国柱、管效忠等人得知梁化凤到来,无不大喜过望。</p>

    “梁将军,你这八千兵马,堪比十万大军!”</p>

    众人倒也没有夸张。</p>

    梁化凤的到来,让南京城内的清军守军直接翻了一番,已经接近两万人的规模。</p>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又有多支清军陆续抵达城外,并按照之前和梁化凤一样的路线入城。</p>

    分别有:金山营参将张国俊部、两江水师右营守备王大成部、驻防杭州协领牙他里部、驻防杭州镶黄旗固山大雅大里部、浙江巡抚标下游击将军刘承荫部等等。</p>

    七月十四日,南京城内的清军只有八千人。</p>

    而七天后的七月二十一日,南京城内的清军已经超过了三万之众,是七天前的四倍之多。</p>

    其中还包括了五千满、汉八旗,以及浙江、江苏两省最精锐的绿营兵,战斗力的提升更不止于此。</p>

    七月二十二日晚。</p>

    潘庚钟忧心忡忡地来到了郑成功的面前。</p>

    “国姓爷,我觉得咱们这个布置不对啊。”</p>

    郑成功眉头一扬,道:</p>

    “哪里不对?”</p>

    潘庚钟道:</p>

    “南京咱们是包围了,但周围的州县却并没有派兵据守。”</p>

    “卑职认为,如句容、丹阳等地乃是南畿咽喉,应分兵驻守防止苏、松方面援兵前来。”</p>

    “另应派出两三万兵马,收取南京附近五十里内所有州县,以作为屏障。”</p>

    “如此,南京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方是攻城的上策!”</p>

    郑成功不以为然,摆道:</p>

    “你这就是纯粹的过度担心了,老潘。”</p>

    “南京城不日便可开门投降,只要南京一降,整个江南便传檄而定。”</p>

    “本王哪里需要费这么多事!”</p>

    郑成功的自信,来自于他和苏松提督马逢知的暗通款曲。</p>

    马逢知麾下尚有一万兵马,若南京投降之后,马逢知领麾下兵马投降郑成功,江南地区的所有清军的确也就没有任何抵抗能力了。</p>

    但事实却是,南京城内清军毫无任何投降之念,马逢知也依旧还在摇摆不定,战局根本就没有郑成功想象的那么乐观。</p>

    潘庚钟见劝不动郑成功,只能无奈离开。</p>

    郑成功目送潘庚钟背影消失,哼了一声。</p>

    “成天异想天开!”</p>

    翌日清晨。</p>

    郑成功还在睡梦之中时,远处突然传来了一声炮响。</p>

    紧接着,是更多密集的炮响声。</p>

    “咦?”</p>

    被炮声惊醒的郑成功一下子坐了起来。</p>

    他心中疑惑,随后是愤怒。</p>

    “搞什么东西,是谁竟然没有本王的命令,擅自发炮?”</p>

    片刻后,一名传令兵飞速而来,禀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p>

    “不好了国姓爷,鞑子的兵马正在冲击咱们仪凤门之外的营垒!”</p>

    “什么?”郑成功瞪大眼睛,完全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情报。</p>

    南京城内的清军,竟然都敢主动出击了?</p>

    历朝历代的皇帝看到这里,心中也是咯噔一下。</p>

    汉武帝刘彻:很好,非常好。郑成功这下子看来是要吃瘪了。</p>

    宋太祖赵匡胤:嗯,熟悉的南明传统剧情。朕就嘛,南明是不可能顺顺利利获得胜利的。</p>

    唐太宗李世民:朕有点不太明白,按照金幕中张煌言的描述,郑成功就只包围了南京?</p>

    明太祖朱元璋:确切地,是只包围了南京,而且没有派兵在外面堵截援军,更不攻占周围州县作为缓冲。</p>

    唐太宗李世民:谁教他这么打仗的?</p>

    历朝历代的战争,若单看史书,好像就是大军包围城池,然后攻破,完事。</p>

    但实际上的攻城战一般是:大军抵达,先扫清大城外围的所有城,封堵城池通向外界的所有进出口。</p>

    随后,各路大军齐聚城下,摆出围三阙一的态势。</p>

    不懂兵法之人心中的围三阙一:三面被敌军包围,一面放开生路,只要从这一面冲出去就能逃出生天。</p>

    实际上的围三阙一:如果守军当真沿着这一面的生路逃出去,就会发现这一面过去几十上百里的地方早就已经被围城方的各种兵马所控制了。</p>

    换句话,围三阙一看似给了一条活路,实际上是在外围几十上百里地张开了一个更大的口袋等着这些守军出逃。</p>

    一旦从坚固的城池中出逃,这些毫无士气和斗志的守军,立刻就会被外围这个更加巨大的口袋包围,全部吃掉!</p>

    而郑成功的围三阙一</p>

    很不巧,正好就是那种不懂兵法之人的围三阙一。</p>

    围了三面,放了一面。</p>

    但在外围,并没有一个更大的口袋阵等着。</p>

    别是口袋阵了,甚至连外围最基本的警戒都没有!</p>

    否则,清军数以万计的守军,又怎么可能在七天时间里纷纷进入南京城中?</p>

    历朝历代皇帝在经过李世民的提示后也都回过神来,一时间非常之无语。</p>

    光武帝刘秀:不是吧,郑成功对陆地作战竟然无知到这种地步?</p>

    魏武帝曹操:朕服了,这领兵能力实在是太差了吧。</p>

    吴大帝孙权:你们是不是忘了郑家是干什么出身的了?商人领兵,能打赢仗吗?</p>

    明太祖朱元璋:</p>

    隋文帝杨坚: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随便哪个过来包围南京,都不至于会有这种错误吧?</p>

    宋太祖赵匡胤:朕要的是,任何一个具有常识的大宋游击、参将,都不会犯这种低级、常识性的错误!</p>

    昭烈帝刘备:难道就没有人提醒郑成功吗?</p>

    周太祖武则天:谁没有的,金幕里播放的张煌言难道没提醒?他郑成功自己过度乐观,能怎么办?</p>

    历朝皇帝一阵沉默。</p>

    片刻后,又一条弹幕跳了出来。</p>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很不想,但朕还是得一句。这打仗,真得专业人士来!</p>

    季汉世界,长安皇宫。</p>

    刘禅坐在皇位上,看着面前的金幕,良久无语。</p>

    “这,还能这么离谱的?”</p>

    季汉右丞相姜维呵呵一笑,道:</p>

    “臣觉得,郑成功就是那种志大才疏的代表。”</p>

    “从之前跟李定国的那一次合作就能看出来。”</p>

    满头白发的赵云笑呵呵地开口道:</p>

    “郑成功最大的问题其实还不是能力,而是不够忠心!”</p>

    “只要他足够忠心,有他的资源,再加上李定国的战争能力,刘文秀的治理内政。”</p>

    “灭亡满清,足矣!”</p>

    刘禅一想,还真是这个道理。</p>

    看着面前的诸多大臣,刘禅同样也笑了。</p>

    “朕的大汉,当年也是和南明一般,被西晋打得几乎亡国。”</p>

    “幸得诸位卿家之助,才能反败为胜。”</p>

    “南明现在,其实跟大汉当年何其相似!”</p>

    “只是,也不知道这郑成功是否能幡然醒悟,南明是否又能创造奇迹!”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