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心里纳闷儿,只觉的方孝孺这个名字很熟悉,但一时间又想不起来。</p>
简单客套几句,众人重新落座。</p>
李青冥思苦想,终于,他想起来了,朱棣靖难成功后,可是诛了他的十族。</p>
不过,也有只是夷三族的,但诛十族的法更广一些。</p>
众人相互寒暄几句,大殿便静下来,全都看向朱允炆,知道皇上召集这么多人过来,肯定是要有大事宣布。</p>
朱允炆也在看着这些人,看着这些皇爷爷为他留的人,一向缺少安全感的他,倍感踏实。</p>
这些都是可以值得信任的人!</p>
他的嘴角浮现一丝笑意,但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眉头紧锁、一脸愁容。</p>
齐泰见状,出言道:“敢问皇上,为何烦忧?”</p>
“唉!”朱允炆只是苦笑,并不答话。</p>
齐泰又道:“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是臣子的本分,还请皇上明示。”</p>
“是啊皇上。”方孝孺拱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皇上不言,让臣等如何自处?”</p>
黄子澄眼珠转了转,恭声道,“臣斗胆,皇上可是忧虑诸藩王权势过大,恐日后尾大不掉,甚至危害江山社稷?”</p>
“唉!”朱允炆轻叹,“他们都是朕的叔叔啊,朕岂能罢了。”</p>
李青心中一紧,老朱尸骨未寒,朱就要削藩?</p>
他不是没想过朱允炆会削藩,但实在没想到,他会这么心急。</p>
他刚要话,方孝孺抢先开口:“圣人有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p>
在百姓、社稷面前,君王都要让路,何况只是藩王呢?</p>
藩王依仗权势横行不法,屡见不鲜,而他们个个掌握有兵权,日久必定尾大不掉,甚至起谋逆之心啊!”</p>
“臣附议。”黄子澄紧随其后,“皇上是一国之君,岂能只顾亲情,不顾子民、不顾社稷?”</p>
李青坐不住了,立即道:“太祖高皇帝尸骨未寒,皇上如此做”</p>
“李都给事此言差矣,皇上这也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齐泰打断道,“太祖皇帝在天有灵,只会感到欣慰。”</p>
老朱要是能活过来,非他娘活剐了你不可李青道:“齐侍郎这话,本侯觉得不妥。”</p>
他不称官职,改称爵位,让齐泰倍感郁闷。</p>
勋爵和官职不同,属于见官大一级,莫侯爵,便是个伯爵,齐泰一个侍郎,也得为其行礼。</p>
虽明中后期,文臣权势越来越大,勋爵地位有名无实,但眼下,文臣远无法和勋贵比。</p>
齐泰闷声道:“永青侯有何高见?”</p>
李青没搭理他,直接看向朱允炆,严肃道:“皇上,眼下关外局势诡谲,诸藩王有守边之责,时不宜对他们下啊!”</p>
“此言差矣。”齐泰再次发声。</p>
李青不搭理他,但他想搭理李青。</p>
“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正因为关外局势诡谲,所以朝廷应该尽快把祸患平息才是。”</p>
方孝孺拱道,“臣附议。”</p>
“臣也附议。”黄子澄立即跟上。</p>
文臣看不惯勋贵,同时也看不惯藩王,老朱再世时,他们就嚷嚷着让老朱停止分封,削弱藩王权势,现在老朱没了,他们更加无所顾忌。</p>
李景隆还是很够意思的,与李青统一战线,“皇上,关外局势要紧,眼下时不宜削藩,还请皇上三思啊!”</p>
三个同意的,两个反对的,但反对的两人分量更大,这下,朱允炆也为难了。</p>
其实,他心底里是想削藩的,无他,那些个叔叔们,让他没有安全感。</p>
他从就是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毕竟是庶出,还不是长子,打就知道,以后就算分封,也不会分到好地方。</p>
但嫡长孙夭折;父亲英年早逝;嫡次孙年幼,加上外戚太过强悍,于江山不利;这才轮到了他。</p>
事实上,时至今日,朱允炆心里仍是发虚。</p>
尽管皇明祖训上,已经写明了他是嫡长孙,但毕竟母妃是续弦扶正的,而并非嫡妻。</p>
天下人心里究竟作何感想,他心里也犯嘀咕,其实,就连他内心深处,也不认为自己就是嫡孙。</p>
那些个皇叔没坐上皇位,他这个庶孙坐上了,心里能不虚吗?</p>
</p>
何况,皇叔那么多,里又都掌着兵权,本就缺乏安全感的他,更是如坐针毡,寝食难安。</p>
“咳咳那个,李爱卿啊,朕觉着齐、方、黄,三位爱卿言之有理。”朱允炆脸色讪讪,“攘外需先安内,朕虽是嫡孙,但毕竟和皇叔们差着一辈儿;</p>
皇叔们心里肯定憋着愤懑,若是朕对关外用兵之时,他们有了异心,该如何是好?”</p>
李青满心无奈,他能理解朱允炆的心情,甚至,就削藩本身来,也没有错;</p>
但问题是,削藩不是上嘴唇碰下嘴唇,就行了,牵扯太大了,朱根本把握不住。</p>
李青叹了口气:“皇上可知,汉之七国、晋之八王之乱?”</p>
“永青侯此言差矣。”讨人嫌的齐泰又开口了。</p>
李青想撕烂他的嘴,咬牙道:“齐侍郎有何高见?”</p>
齐泰自得一笑,欣然道,“晋之八王并非削藩造成的,而是后宫干政;汉朝的七王叛乱,倒是削藩造成的,不过汉朝的藩王,又哪里是咱们大明的藩王能比?”</p>
“啊?这”深究历史,李青不免有些露怯,他确实不太懂史。</p>
李景隆见李青面露窘态,解释道:“汉朝的藩王权势超级大,在封地拥有军事、行政等几乎所有管理权,俨然是国中之国;</p>
这也是为何汉武帝那般强势,也只能施行推恩令的原因。</p>
而我大明的藩王,行政上,有布政使司;军事上,供其调度的大军也是朝廷的;藩王唯一的私有武装只有三卫,那么一点儿人,能翻出什么浪花?”</p>
“曹国公所言属实。”齐方黄三人含笑点头。</p>
李青哑口无言,被李景隆这么一,他突然感觉大明藩王,好像真的挺弱的,细细想来,倒也的确如此。</p>
这下,他总算知道,为何朱允炆上来就敢削藩了。</p>
是啊,藩王凭什么赢?</p>
李青砸吧砸吧嘴,拱道:“皇上何不效仿汉武帝,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消弭藩王权势?”</p>
朱允炆见他不在激烈反对,顿时放下心来,甚至都忘记装了,“用得着吗?”</p>
“根本用不着!”齐方黄捧哏。</p>
“”李青实在无奈,着重看了方孝孺一眼,心道:你被诛十族,不是没有道理的。</p>
“皇上,臣还是觉得不宜削藩。”</p>
朱允炆眉头皱了皱,“理由呢?”</p>
“皇上可知,秦王娶的是前元大将王保保妹妹,晋王娶的是永平侯女儿,燕王、代王娶的是魏国公女儿,蜀王娶的蓝玉女儿”</p>
巴拉巴拉</p>
朱允炆的眉头紧紧皱起,齐方黄三人的笑意,也渐渐敛去少许。</p>
老朱的儿子中,就没一个娶文臣闺女的,一股脑儿尽是勋贵。</p>
就连朱允炆的老爹朱标,娶的也是大明第一猛将,常遇春的女儿。</p>
而老朱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吸取了宋朝,后宫被儒家士大夫控制的教训,所以根本不和文臣联姻。</p>
文臣之中唯一联姻的,就一个李善长,而且还是嫁公主,而非娶王妃。</p>
公主自然是高贵的,但嫁过去后,生的孩子都是随夫家姓,都是外人。</p>
但娶王妃就不同了,虽然勋贵之女升为王妃,也比不上公主,但她们生的儿子可是老朱家的种,属于皇室宗亲。</p>
这一点,尤为重要!</p>
其实老朱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让勋贵、藩王相互制衡的同时,不至于急眼搞内耗。</p>
事实证明,他的做法非常正确。</p>
勋贵和藩王之间,的确保持着相互制衡,且和平相处的关系。</p>
可一旦削藩,难免不会有双方联的情况发生。</p>
诚然,大明藩王比不上汉朝藩王,可若一个搞不好,事态也不会比汉朝的七王之乱好哪儿去。</p>
“永青侯言之有理啊!”齐泰大点其头。</p>
方孝孺、黄子澄也深有同感,起身长长一揖,“受教了。”</p>
李青含笑抱拳还礼,心里长长舒了口气。</p>
怎料,他笑容刚刚升起,方孝孺就来了一句:“如此看来,倒不能先削燕王、宁王了,还是从权势的藩王,且王妃娘家势力的下,比较稳妥!”</p>
李青:()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