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就藩了,不管愿不愿意,内心怎么想,他都就藩了。</p>
汉王就藩,文臣欢喜,武将沉默,总之,大事定矣!</p>
李青得知消息,心里舒服许多,觉得这样挺好,朱高煦不是当皇帝的材料,这样对他,对胖,乃至对大明,都有好处。</p>
大明建国已三十多年,朱棣严格意义来,也是个武皇帝,要是后面再来一个武皇帝,加起来大几十甚至近百年的武皇帝,并不是什么好事。</p>
天下需要治理,而治理天下需要文臣,就如户籍制压的百姓没有奔头,若让文臣没了奔头儿,那就得不偿失了。</p>
文臣可以压制,但不能压死。</p>
庆幸之余,李青不禁感叹:“这娘们儿段真的顶,就这么润物无声的解决了。”</p>
看似徐妙云狠心,实则她是为了憨憨着想,也是为了胖着想。</p>
赵王、汉王先后就藩,京师就剩一个胖,朝堂平静下来,文臣干劲儿十足。</p>
朱高煦的就藩,不仅文臣武将心静了,朱棣也不再抱有幻想,一心一意的培养胖的儿子。</p>
胖虽然扶不动了,朱棣却也没有彻底放弃,给他安排了两桩亲事。</p>
——娶郭英之子,郭铭之女。</p>
——娶张玉之子,张辅之女。</p>
这一来,开国勋贵、靖难功臣,都和太子搭上了线儿,他日胖登基,他们就是国戚。</p>
朱棣这么做,也是为了安抚武将,顺便压压文臣气焰,省得他们得意忘形。</p>
联姻老套了点儿,却十分奏效,胖成了人生赢家,整日春风得意。</p>
</p>
东宫。</p>
李青看着眼窝发黑的胖,皱眉道:“女色如狼似虎,你要节制啊!”</p>
“青哥,你这事儿它怎么就不腻呢?”胖放下奏疏,贱兮兮道,“听你给我爹开的方子很有用,给我也开一个呗。”</p>
“”李青无语,“你父皇可不像你,人家整日忙着国家大事。”</p>
“我也忙啊!”胖摊了摊,“你看我闲着了吗?”</p>
李青没好气道,“你这好色又好吃,还整日处理政务,铁打的身体也扛不住啊!”</p>
“嗨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胖满不在乎,“要是为了活久些,禁这个,忌那个,活着还有啥意思,我这已经够累了,还不能享受享受了?”</p>
顿了顿,笑嘻嘻道,“青哥,就咱俩这交情,你可不能藏私啊!”</p>
“好,那就给你开一个。”</p>
李青提笔写下一副药方,“一日一次,为期半年。”</p>
“一日一次就一次吧。”胖接过药方,如获至宝,“日前服,还是日后?”</p>
“”李青无奈道,“晚上,事前。”</p>
“哎别走啊,再聊会儿啊。”</p>
李青头也不回地走了,心:“胖你莫怪青哥,青哥也是为了你好。”</p>
他给胖开的并不是什么增强体力药方,而是嗜睡的药。</p>
这厮实在太纵情了,不管不行。</p>
一出门,迎面就遇上的朱棣。</p>
“朕正要找你呢。”朱棣拉住他,“走,去御书房。”</p>
“皇上有什么事儿啊?”</p>
朱棣道,“三宝上奏,后年开春大概就能完成宝船铸造,织造局一个不够,你去苏杭再弄两个出来,还有瓷器”</p>
来到御书房,君臣二人坐下,朱棣神采飞扬的着自己的打算。</p>
李青听的直皱眉:“皇上,臣以为,还是给富绅留点余地比较好。”</p>
“他们够富的了,少赚些不要紧。”朱棣没好气道,“朕又没从他们里抢。”</p>
李青苦笑道:“这有什么区别啊?”</p>
“少废话,让你干你就干。”朱棣不悦道,“朕需要钱,国家也需要钱,难道江山社稷、天下百姓,都要为富绅让路?”</p>
“这个”李青砸吧砸吧嘴,无言以对。</p>
沉吟片刻,李青道,“织造局还行,但瓷器、茶叶什么的臣不懂,也分身乏术。”</p>
顿了顿,“现在最重要的是,把富绅空出来的桑田补上,没有桑蚕,再好的织、技艺再高超的纺织工人,也织不出绸来。”</p>
</p>
“这个朕已经知会夏原吉了,你大可放心。”朱棣道,“你安心弄织造局就成,至于瓷窑既然你忙不过来,朕找其他人办就是。”</p>
李青点头,问道:“皇上,咱大明的国库还够支撑吗?”</p>
“有一点紧张。”朱棣骂骂咧咧,“都是建文那混账乱撒钱,赋税本就不高,他一通乱降,加上靖难之役的花销,把国库都快薅干了,娘的</p>
朕还没花呢,就没钱了!”</p>
其实朱棣也没少花钱,而且比建文花的还猛,但他花的钱,几乎都用到了正处,这一点,确实比建文强。</p>
朱棣气愤的是,建文给他开了个坏头。</p>
他得位不正,更不愿得罪百姓,所以他废除建文新政时候,却保留了建文税赋政策。</p>
而且,为表他更爱民,朱棣在原有的基础上,又降了一波税。</p>
大明赋税本就不高,经过连续降税,国库虽不至于入不敷出,却也没多少剩余。</p>
加上朱棣削藩、造船、建织造局、瓷窑大笔开销,国库是越来越穷,不然,以朱棣的性子,都要北伐了。</p>
不过降赋税虽有弊,却也有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以预见,大明的人口即将迎来增长。</p>
朱棣叹了口气,道:“朕现在,只能寄希望于海上通商大赚一笔。”</p>
李青点头笑道:“海上贸易绝对能赚大钱,这一点皇上大可放心,不过凡事不可急于求成,大明现在财力紧张,时不宜再开源了,节流才是当务之急。”</p>
顿了顿,“皇上不妨找户部尚书,好好商议一下节流的事儿。”</p>
他劝道:“光打仗,打不出来盛世的,皇上不可太冷落文臣,他们也是你的臣子!”</p>
朱棣缓缓点头,“的在理。”</p>
沉吟片刻,他扬声道,“去传夏原吉来。”</p>
</p>
半时辰后,夏原吉匆匆赶来见驾。</p>
朱棣开门见山,“夏爱卿,国库日益吃紧,你可有良策?”</p>
闻言,夏原吉都要哭了,天可怜见,皇上终于知道国库没钱了。</p>
略一思索,夏原吉拱道,“皇上,臣有一策,可极大缓解财政问题。”</p>
“来听听。”朱棣来了精神。</p>
“减少藩王俸禄!”</p>
“不可,如今正是九边藩王刚换了藩地,贸然削减他们俸禄,保不齐会在出什么乱子。”朱棣摇头,“即便削减,也不是现在。”</p>
夏原吉无奈,想了想,又道:“军中的老兵可进行削减,这样”</p>
“漠北还未平定,如此做太寒人心了,不可不可。”</p>
夏原吉:“”</p>
“没有其他办法了吗?”朱棣问。</p>
“呃臣还有一策,不过,省下的钱不算多。”</p>
“。”</p>
夏原吉拱道:“朝廷官员稍多,可适量的进行裁撤,这样可以省一部分俸禄。”</p>
“嗯,这个好。”朱棣大点其头,“你回头尽快准备个预案出来,能省一点儿是一点儿。”</p>
夏原吉无奈点头,藩王待遇不减,军队亦不裁员,却只冲着文臣职位,皇上如此重武轻文,让他满心无奈。</p>
“臣告退。”</p>
朱棣待其离开大殿,朝李青笑道:“这人还可以,不和文臣沆瀣一气,心肠不错。”</p>
“呵呵”李青含笑点头,“文臣中也有许多一心为国之人,并非皇上以为的那般。”</p>
“理儿是这么个理儿,不过还是压着他们一些好。”朱棣摇头道,“军队的制度合理,基本没可能造反,文臣倒不会造反,但他们会腐蚀江山社稷,对他们还是得防着点儿。”</p>
李青挠了挠头,“皇上考虑的也是。”</p>
浅谈一会儿通商事宜,朱棣突然道:“李青,朕觉得宝钞还是可以适当多印一些,大明正处于上升阶段,朝廷在花销宝钞的过程中,也能带动百姓生活。”</p>
李青默然,朱棣这话不无道理,适当的放水有利于促进消费,可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p>
但他又怕这个口子一开,以后就难收了,迄今为止,他最大的成就便是稳住了宝钞购买力,实不想让大明宝钞重蹈覆辙。</p>
于是道:“宝钞只是交易的筹码,并不是财富,不是宝钞不能多印,而是要根据大明的国情来定。”</p>
顿了顿,“等通商之后,海外之物陆续进入大明,国家越来越富足,届时再根据情况多印部分宝钞,这样才利国利民。”</p>
朱棣点头轻叹:“那就以你所言!”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