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这一太招人恨了,却也有奇效。</p>
江浙是大明最富的两个省,也是海洋贸易最火热的两个地方,尤其是,贸易中利益最大的丝绸产业。</p>
两省的丝绸大户加起来,撑得起大明的半壁江山。</p>
而朝中不乏家在两省的官员,不那些富绅,单是京官就扛不住。</p>
商船在港口停一天,损失的银子就比他们的月俸多多了。</p>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是一般的难受,但他们终究是撑住了,且让江浙两省也撑住了。</p>
理由很简单,虽然商船不得下海,但作坊还在生产,短期还挺得住。</p>
当此时也,李青献了一策:让东厂、锦衣卫出面,协同江南织造局,去收购丝绸大户的丝绸。</p>
当然,是以大明的市价收。</p>
这种几乎空套白狼的做法,让某些人气得跳脚。</p>
大明一匹丝绸才四两白银,卖到海外大多在二十两上下,这一买一卖,朝廷一匹丝绸就能赚十六两上下。</p>
朱祁镇一算账,这不是捡钱吗?</p>
当即下严令:三个月之内,必须收上来七十万匹丝绸!</p>
先定个目标,抢赚他个一千万。</p>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他不知道的是,这七十万匹丝绸,都称得上抄家了。</p>
但朱祁镇不管,东厂、锦衣卫更不管了,他们奉旨办差,才不顾那些大户死活呢。</p>
这一来,江浙平倭的力度空前强大,仅一个月就荡清了倭寇。</p>
朱祁镇有些遗憾,不好失言的他,只能撤回收缴大户丝绸的御令。</p>
不过这段时间,也足足收了二十万匹丝绸,净赚三百万两白银。</p>
比宣德一朝开采出的矿银,还要多近七十万两。</p>
如此一来,朱祁镇总算明白李青为何只着眼于海上贸易,却对银矿不甚在意了。</p>
确实,和做生意相比,银矿那点儿钱,还真只能算是钱。</p>
一下子尝到这么大甜头儿,朱祁镇哪里肯错过,还要另想办法,再抢收购丝绸,却被李青阻止了。</p>
“皇上,事情远没有表面上这么简单。”李青劝道,“该收了,他们肯服软主要还是心虚,毕竟倭寇大多都是假的,再者,也怕皇上真的用兵;</p>
眼下已经到了火候,再强行收购,只怕会重起祸乱。”</p>
“真赚钱呐。”朱祁镇有些不舍。</p>
李青好笑:“以后朝廷全面重开海洋贸易,赚钱的时候多的是,没必要在意这点儿,做事总得有个度不是?”</p>
“唉!朕身为一国之君,却还要遵从规则,真是憋屈。”朱祁镇气苦。</p>
李青宽慰道:“遵从规则的不止是皇上,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一样,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真若谁都不守规矩了,那吃亏最大的还是皇上。”</p>
朱祁镇轻轻点头,笑道:“先生总能在紧要关口,让朕及时清醒。”</p>
“皇上客气。”李青客气了下,提醒道:“不过皇上,这次的便宜可不是白占的,你可能要付出点什么。”</p>
朱祁镇眉间一挑:“怎么?”</p>
“具体我就不知道了,这可是三百万两白花花的银子,这么大的亏他们不会白吃。”李青道,“庙堂争斗就像两个高博弈,双方实力相差无几,你吃了他一个车,他也能吃下你一个马。”</p>
朱祁镇不屑道:“那朕可要看看,他们怎么吃朕的马。”</p>
他不以为意,连动乱这样的事都压下了,他不信江浙还能翻起浪花。</p>
但很快,他就见识到了对的厉害。</p>
七月中旬,江浙两省传来东厂番子、锦衣卫的密报。</p>
民间诽谤圣上者,不在少数,</p>
有人言:皇上并非皇太后所生,乃宫女所生;</p>
有人言:皇上并非先帝骨血,是从宫外抱进来的;</p>
有人言:正统并非正统;是心虚才定此年号;</p>
</p>
悠悠众口,堵之不绝,两省境内谣言四起,根源无从查起。</p>
朱祁镇看完密报,气得直骂娘。</p>
这段太脏了,不是一般的脏,却让他无从下。</p>
</p>
严查吧,倒像是心虚,不查吧,又像是默认,查又查不出个所以然来,偏偏这个对一国之君来,最为重要。</p>
如何证明我爹是我爹,我是我爹儿,这是个问题。</p>
就算朱祁镇能证明,百姓那么多,他哪里证明的过来。</p>
朱祁镇被恶心坏了,他没想到这么下三滥的段,也有人用的出来。</p>
在有心人的传播下,消息很快传出两省,甚至京师都有人传,几乎闹到了天下皆知的地步。</p>
朱祁镇百口莫辩,只能广发诏书先是澄清,后又严惩造谣者。</p>
直到现在,他才明白李青所言不虚。</p>
在朱祁镇这一通的操作下,确实起了效果,百姓喜欢吃瓜,但谁也不想招灾,渐渐地,也就没人传了。</p>
不过,朱祁镇仍是抑郁难消,这次闹这么大,保不齐千秋之后,后世人如何呢。</p>
这可是法统上的大事,他岂能不在意。</p>
“别被朕逮到,不然朕非活寡他三千刀不可。”朱祁镇无能狂怒。</p>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摊上这么一档子事儿,他算是倒了血霉。</p>
七月底。</p>
王振先一步赶了回来。</p>
“皇上大喜,福建骚乱基本平息,中秋之后大军便能班师。”王振满脸谄媚的。</p>
“你怎么不跟大军一起回来?”朱祁镇问。</p>
王振脸色一僵,他自然不会是张辅烦他了,赶他回来的,只是道:“奴婢这不是想尽快让皇上得到这个喜讯嘛。”</p>
“喜讯朕数日前就知道了。”朱祁镇笑着打量了一下王振,“嗯,黑了不少,却也不似先前那般孱弱了,看来你这次没少吃苦。”</p>
王振忙道:“能为皇上吃苦,是奴婢的福分。”</p>
“放心,赏赐少不了你的。”朱祁镇笑着,随即,又补了一句:“千秋之后,朕之一朝的史书,必有你王振一席之地。”</p>
“谢皇上,谢皇上隆恩。”王振连连叩首,激动的满脸通红。</p>
对他来,后面一句话,比前面的赏赐要重要多了。</p>
太监也求名,甚至对名垂青史的执念,比文臣还浓郁。</p>
他们没有子孙后代,但若是煌煌史册中有他们一笔一划,那便是最大的慰藉了。</p>
王振那个开心,一回司礼监,就把对食叫了来,两口子好生庆祝了一番。</p>
三日后,</p>
黔国公来报。</p>
麓川宣慰使思发谋反,率军侵占大明辖制的孟定、湾甸,大肆杀掠;缅甸、暹罗蠢蠢欲动,战事有蔓延至云南的迹象。</p>
黔国公请求增援二十万军队,一再表明十万火急。</p>
这一下,乱子有些大了。</p>
朱祁镇有些慌,京军还没回来呢,即便回来也需时间休整,边军不能妄动,卫所兵一时间也调不过来。</p>
还有主帅人选都是问题。</p>
他急召李青、于谦入宫,商议大事。</p>
于谦直接请战:“皇上,臣愿前往麓川平叛。”</p>
朱祁镇不好意思拒绝,却也不想答应,一来,于谦是文官,二来,于谦的势力够大了,虽只是侍郎,但实权远超尚书。</p>
还有个唯他马首是瞻的吏部尚书王直,再让他带兵,会有失控的风险。</p>
李青建议道:“皇上,当务之急是先调卫所兵来,同时,九边也要抽调人,不用多,一个地方五千人就成。”</p>
“主帅呢?”</p>
李青想了想,道:“英国公举荐杨洪,臣也以为是合适人选。”</p>
朱祁镇摇了摇头,直接给否了。</p>
原因无他,杨洪也是于谦的人。</p>
“皇上,奴婢倒是有个人选推荐。”一旁的王振声道。</p>
李青皱了皱眉,于谦也有一丝愠怒,倒不是生气皇上不用杨洪,而是气一个太监也敢插军务。</p>
朱祁镇饶有兴趣地打量了眼王振:“是谁啊?”</p>
“兵部尚书,王骥!”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