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朱祁镇呆了呆,他当然知道,“建文不是早在靖难时就死了吗?难道”</p>
李青高深莫测一笑,“到金陵你就知道了。”</p>
接着,看向张邋遢,“师父,你刚出来,京师的状况知道吗?”</p>
“知道的不多,只知道鞑靼寇边。”张邋遢,“不过朝廷早有准备,我从京师来时,还没听破关的事儿,想来问题不算太大。”</p>
“还没破关?”李青心中一喜:看来事情并没他想的那么严重。</p>
旋即,他又紧张起来。</p>
这次鞑靼可谓是破釜沉舟,完全豁出去了,那时没破关,不代表现在还未破关。</p>
他看向张邋遢,欲言又止。</p>
“怎么,想去京师?”张邋遢看出他的想法。</p>
李青讪讪点头:“这是大事,等忙完了这阵儿,我也就放松下来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想来我以后能清闲许久。”</p>
“就知道你放不下。”张邋遢叹了口气,“进了关你就去吧。”</p>
“哎,谢师父。”李青保证道,“师父放心,弟子一定会保护好自己”</p>
“呸,这话可不能乱,很容易出事。”张邋遢没好气道,“对了,那些赝品我放你家了,你回去金陵的时候,记得换上真品。”</p>
“什么赝品真品啊?”朱祁镇刚才不好意思插话,听到这段,才插了一句,</p>
“道儿上的事少打听。”李青没搭理他,并赏了他一巴掌。</p>
朱祁镇理亏,也不好他,“先生,尘埃落定后,记得抽空跟钱一下,让她心里有个数。”</p>
“放心,忘不了。”李青揶揄,“你倒还是个情种,要不给你封个大明第一深情啊?”</p>
“”</p>
</p>
王命旗牌在,李青又身着大明的官服,被血渍污化的官服已经洗涤干净,能清晰辨认出来。</p>
守城将士见他只驾着一辆马车,远处无伏兵出现,便放他进了城。</p>
李青向守军打听情况:“城上的守军怎么就这么点儿,石总兵呢?”</p>
“回大人,石总兵在得知宣府告急,第一时间就带着大军回援京师了。”那守城的将官见他认识自家总兵,态度更恭敬了些。</p>
连带着本想检查马车的念头,也给打消了。</p>
这子倒是听劝李青点点头:“知道了,你们好好守着。”</p>
“是,大人。”</p>
</p>
进城后不久,李青便告别张邋遢,同时要过了那柄超大号的大刀。</p>
豁,不下百斤重。</p>
这要是耍起来,还不是切菜剁瓜,简直是作弊神器。</p>
不过,一般人即便想作弊,也没这个实力。</p>
</p>
京师。</p>
虽不是朝会时间,但所有人都聚集在这儿,积极商讨着对策,是商讨,实则的都是废话。</p>
鞑靼已然破关已经传回,三两日便能攻来,敌人都快到脸上了,这些人却还是一个个之乎者也,实在令人气愤。</p>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还真没冤枉他们。</p>
朱祁钰也急,他现在是皇帝,自然急。</p>
实话,皇帝的快乐他是一点儿也没享受到,但皇帝的重担,他却一点没少扛。</p>
还是那种大厦将倾的重担。</p>
见这些人不出个所以然,朱祁钰抬下压,示意群臣安静,然,一点效果都没有,压根儿没人在意。</p>
他们是真急了,之前碍于颜面不好出的话,此刻也搬了出来。</p>
回南直隶的主张,再次被搬上台面。</p>
十余万铁骑呼啸而来,这些个养尊处优的高官能不怕吗?</p>
尤其是在朱祁镇被俘的前提下。</p>
反正去了南直隶,他们依旧能继续做官,依旧作威作福,且还是在极富庶的地方作威作福。</p>
朱祁钰一压再压,见始终没人鸟他,再好的脾气也忍不了了。</p>
‘嘭——’玉石纸镇被摔得粉碎,朱祁钰吼道,“你们还有没有把朕放在眼里,若不认朕这个皇帝,你们自己去吧,朕还不伺候了呢。”</p>
他没有帝王威势,也没有帝王权势,只能以这种近乎耍赖的方式,逼群臣妥协。</p>
这样很上不了台面,但朱祁钰只能如此。</p>
</p>
群臣这才齐齐拜倒,象征性的道:“臣等知罪。”</p>
朱祁钰提着的心稍稍放下些,他真不知群臣要是依旧不鸟他,他应该怎么做。</p>
他这个皇帝当的确实窝囊,这不能怪他,毕竟他刚上来,且还是被强顶上来的,后宫、东宫又都不是他的人。</p>
他又能如何?</p>
不过,即便毫无权势威信,朱祁钰也不能做出迁都之举。</p>
因为他现在是皇帝!</p>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代帝王都葬在北京,迁都就是背弃祖宗。</p>
父亲、爷爷、太爷爷就在居庸关那儿埋着呢,祖坟不能不要!</p>
朱棣迁都,完全就是豁出去了,毕竟他都造反了。</p>
但后世之君,还真没谁有他这个魄力。</p>
朱祁钰看向于谦,沉着脸:“于爱卿以为诸卿所请如何?”</p>
于谦知道朱祁钰顶不住了,索性走到大跨步走到金瓜武士跟前抢过金瓜,恶狠狠道:</p>
“主张南迁者,当诛!”</p>
于谦也是文官,但他身子骨还行,一是年轻,毕竟才五十一岁,这个年龄在众大佬之中算是年轻的了。</p>
二是他随军出征数次,也主持剿过倭寇,还有下乡做巡抚的履历,此时那股子狠劲儿拿出来,还挺有威慑力。</p>
“谁再迁都?”</p>
于谦持着金瓜,大有‘你敢迁都,我就敢捶你’的架势。</p>
群臣愤懑又无奈,如今于谦的地位权势,他们还真不敢叫板,只能愤愤瞪着金瓜武士。</p>
——你他娘吃饭的家伙都看不住是吧?</p>
金瓜武士心里苦,但他没法。</p>
朱祁钰沉声道:“国难当头,谁再怯懦言退,朕绝不轻饶,京师是国本,万不可弃!”</p>
群臣缄口不语。</p>
这时,站殿将军匆匆进来,跪地奏道:“启禀皇上,大同总兵石亨来报,他已率大军驰援京师,明日清晨即可赶赴京师。”</p>
“哦?”朱祁钰大为惊喜,“好,好啊!”</p>
终于听到了个好消息,他趁热打铁,“诸位爱卿,我京师城高墙厚,又有京军数万,还有驰援的援兵,定能守下京师。”</p>
群臣闻言,心中也有了底,不复方才慌乱。</p>
却在这时,翰林侍讲学士徐程,出班道:“皇上三思啊,岂不闻东汉末年,董卓进京?”</p>
哎呀!</p>
于谦咬碎了牙,这他娘援兵好不容易来了,你给整这出?</p>
这和东汉那会儿能一样吗?</p>
他梗着脖子上前,就要一锤子结果了徐程,真的,于谦从未如此恼恨过一个人。</p>
于谦眼睛都红了,众人还真怵得慌,连个拦的都没有。</p>
徐程脸都绿了,一边往后退,一边找补:“皇上,臣的意思是得找一个信得过的人,统一调度,并给予带兵之权,以防不测。”</p>
见于谦还要追杀,他高呼道:“臣举荐于尚书,于尚书是兵部尚书,他来带兵,众望所归啊皇上。”</p>
这话深的朱祁钰之心,别人他信不过,他就信于谦。</p>
虽大明和东汉末年完全不是一码事儿,但预防一下总没有坏处,忙道:“于爱卿上前听封。”</p>
于谦一滞,回头道:“皇上,三思啊!”</p>
话音刚落,群臣训练有素的拜倒,不管是跟于谦统一战线的王直、杨洪,还跟于谦不对付的文官集团,统一口径:</p>
“臣附议!”</p>
徐程弱弱道:“既是众望所归,于尚书就别谦让了,难道于尚书不肯为国效力?”</p>
朱祁钰也道:“于爱卿切莫推辞。”</p>
“皇上”</p>
“于谦听封!”朱祁钰打断道,“朕封你柱国大将军,统筹全局,抵御鞑靼期间所有人都归你管。”</p>
他是真没人用,遇到个忠心又有能力的人,自然往死里用。</p>
于谦却明白其中利害,这一来,就等于把文官掌军摆到台面上了,影响深远。</p>
不等于谦拒绝,朱祁钰快步走下玉阶,来到他跟前,沉声道:</p>
“国难当头,任何事都要让步,于爱卿还不接旨。”</p>
“臣”于谦满心无力,“接旨。”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