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后,青草疯狂生长,荒凉的大地很快被绿意葱葱代替,长势喜人。</p>
李青划出四片水草极为丰美的区域,两处用以后续放牧,两处作为马场,余下的让各部落自由选择。</p>
开荒指标:两年内二十万亩!</p>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这只是第一阶段,先解决温饱方面的问题,后续随着人口上涨,再做规划不迟。</p>
来之前,李青就有了大致的计划,二十万亩耕地,其中五万亩用来种棉花,两万亩种桑养蚕,数千亩种瓜果余下皆种永乐豆,宣德薯。</p>
由于气候影响,这些高产作物一年只能种一季,但一季也足够解决这些人的温饱了。</p>
此外还能放牧、打猎、捕捞鱼虾生活绝对差不了。</p>
下达完部署,李青开始培养各产业,比如纺织、裁缝、粮食铺子、甚至酒楼云云。</p>
想长远的留住人,必须要有基础配套设施,最起码的生活所需得有保障才行。</p>
这些赚钱的产业,李青全便宜了各部落首领,河套安定要靠他们出力,大明也不可能一直在河套驻扎五万大军;如此做可以将他们套牢在这里。</p>
所有基础建设都是按照大明的标准,纺织、裁缝、酒楼甚至过节,都是按照大明的来,此外,李青还建立了个学堂,让他们学习大明文化。</p>
当然,不足以让所有人的孩子都上学,只针对部落高层。</p>
人都有慕强心理,拿捏住了高层家属,下层民众自会有样学样,从而渐渐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p>
几代人后,这些人便会养成习惯,汉话,穿汉衣,过汉人节日那时的他们,便是不折不扣的大明人。</p>
这种润物无声的策略最是稳妥,所花费的代价也不算大,且后续还能带来丰厚回报,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需要大量时间成本。</p>
</p>
四月下旬,开荒耕地近三万亩,两万亩种土豆,一万亩种棉花。</p>
此外,地上建房也开始进行,和泥、脱土坯、砌墙以汉人的房舍为标准,照葫芦画瓢。</p>
舍弃了帐篷,改换房屋,游牧民族便有了‘根’。</p>
大家伙儿干的热火朝天,尤其是各部落的人,大明帮自己建房子,完事还给补助,这等好事上哪儿找去?</p>
生活有了奔头,还时常有大肥猪肉吃,他们自然卖力。</p>
众人热情高涨,不怕苦累,河套一天一个样</p>
六月中旬,去瓦剌买羊的队伍回来了,一共买了七千多只。</p>
李青没有大量宰杀,而是分给了各部落让其放牧,他当然也没有厚此薄彼,给了明军白银赏赐。</p>
不过,李青收到了个很不好的消息。</p>
绰罗斯伯颜帖木儿病故了!</p>
李青得知后,除了心忧之外,也唏嘘不已,伯颜帖木儿是个厚道人,他做瓦剌首领的这些年,为大明贡献良多。</p>
再换首领的话怕是就没有这么好运作了。</p>
更重要的是,新首领能稳得住局面吗?</p>
李青心里没底</p>
但他又无法阻止这些,只能给朱见深去一封信,建议他先观望一阵儿,别急着做决定。</p>
日子一天天过着</p>
中秋这天,李青下令:所有人休息一天,过中秋,吃月饼。</p>
李青早早就开始为中秋节做准备了,在关内买好面粉、馅料,提前几天就大规模生产,中秋这天,所有人都吃上了月饼。</p>
李宏不理解,觉得太过题大做。</p>
“干爹,一个中秋节,用得着如此重视吗?”李宏道,“停下一天,不知要少开垦多少亩地,少建多少间房舍呢?”</p>
李青却道:“吃的不是月饼,是文化认同。”</p>
李宏一头雾水,李青也没有解释。</p>
忙碌却舒缓的日子依旧继续着,这种生勃勃场面,仅是看着,就令人无比满足,所有人都沉浸在这种田积累的美妙感觉,无法自拔。</p>
</p>
朝廷的拨款到后,李青加大力度花钱,采买、发工钱、各种激励奖赏将这些钱,转化成更高效的劳动力,以及货物,通过这些段,将朝廷拨的钱下放给个人。</p>
并打通了河套和关内的贸易渠道,且以河套为跳板,辐射草原部落。</p>
李青致力于让河套成为大明、草原的中转站,进而加大民间货商贸易。</p>
当然,堪称战略物资的茶马盐铁贸易除外,这是大明朝廷控制草原部落的砝码,不能让民间商贾参与。</p>
李青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草原上各部落的生存思维。</p>
——生存并非劫掠一条路,还能通过草原上特有的物资来交换,比如:人参、皮草、药材都可以换取他们所需的东西。</p>
当然,这些还都是李青的愿景,没有成为现实。</p>
但李青有信心,只要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顶多十年就能达到他的预想。</p>
</p>
没有记忆锚点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土豆的收获,棉花的收获愈发坚定了各部落的信心。</p>
过冬粮食够了,棉花产量有限,远达不到人人盖棉被条件,每户只分得了一双棉被。</p>
感受过棉被柔软、暖和后,他们更加趋之若鹜,对未来更是憧憬</p>
耕地已开垦出近七万亩,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都错过了播种时间,只能等来年了。</p>
但他们并不气馁,那么久的苦难日子都过来了,不差这一年半载。</p>
</p>
各部落都得到了很大实惠,李青也没委屈了明军将士。</p>
将士们终究是要回大明的,资源、土地这些对他们用处不大,所以李青提高了他们的俸禄,每人每月纹银二两。</p>
想要资源的人得到了资源,想要钱的人得到了钱,可谓是皆大欢喜。</p>
</p>
冬季。</p>
羊群已经发展到了一万三千有余,这些曾以放牧为生的部落,早早就收集了足够多的草料,过冬物资准备得妥妥的,此外,马场也初具规模。</p>
数量还很少,但总算是开了头儿。</p>
大地再次荒凉,但那看不见,却能感受得到的勃勃生,反而愈发浓郁了。</p>
</p>
帅营。</p>
李青吃着火锅,喝着酒,惬意无比。</p>
帐帘一挑,李宏搓着进来,干笑道:“干爹,吃着呢?”</p>
“坐下吃点儿。”李青今日不再横鼻子竖眼,态度温和。</p>
“哎,谢干爹。”李宏也不客气,颠颠儿走到桌前坐下,抄起筷子大快朵颐。</p>
一刻钟后,李宏夹菜的动作才停下,他喝了口酒送下口中食物,这才开口道:</p>
“干爹,记得你之前,年前咱们就回去,真的假的啊?”</p>
李青打趣道:“怎么,想家了?”</p>
“昂。”李宏不好意思笑笑,“这都一年多没回去了,确实想家了。”</p>
李青笑着:“过两天就回去。”</p>
“当真?”</p>
“骗你做甚!”李青翻了个白眼儿,“这里基本步入正轨了,让抚宁伯在这看着就成。”</p>
“那明军呢?”</p>
“也回去,但不能全回去,留下两万人即可。”李青想了想,道:“你去跟抚宁伯一下,让他着安排,嗯留下的人每人赏五两银子。”</p>
“好嘞,”李宏连忙抹了把嘴,“那孩儿去了。”</p>
“嗯,去吧。”李青颔首。</p>
万事开头难,如今已经步入正轨,李青自然没必要在这儿耗下去,只要朱永不胡来,不会出什么岔子的。</p>
通过这一年来的观察,李青也相信他能做好。</p>
离开这么久,也不知现在朝局什么模样李青幽幽叹了口气,道:“凛冬将至,漠北草原局势又会如何”</p>
李青食指敲着额头,自语道:“事还有很多啊!”</p>
</p>
</p>
十月中旬。</p>
李青留下两万精锐,率三万明军返京。</p>
抵达京师时,已腊月二十。</p>
天空飘着大雪,但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p>
李青按规制,先将士兵驻扎在城外,只身一人进宫面圣</p>
乾清宫。</p>
李青见到了朱见深,一年多不见,这少年比之前更加内敛了,眉头轻皱着,眉宇间流露着淡淡忧愁。</p>
李青给他了河套建设成果,然后问道:“皇上,可是漠北局势发生了大变故?”</p>
“这倒没有。”朱见深摆了摆,并未因河套斐然的政绩而感到欣喜,只是道:</p>
“先生一路劳苦,先回去休息吧,城外军队朕稍后命人去接引。”</p>
李青不明所以,见他不想多,也没热脸去贴冷屁股,拱了拱:“臣告退。”</p>
</p>
出了宫,李青去赶了个年集,到家没多久,李宏就回来了。</p>
李青一股脑地把所有家务丢给了他,算是对年轻人的磨砺。</p>
李宏也习惯了,麻利打扫卫生</p>
申时,得知李青回来的石亨来访。</p>
两人闲聊叙旧间,李青才明白为何朱见深一副郁郁寡欢模样。</p>
并非朝政上的事,而是皇长子夭折了。</p>
这事也没什么好的,这时代,婴幼儿夭折太普遍了,皇家一样不能避免。</p>
对此,李青只是象征性的叹了口气,便转移了话题。</p>
“漠北局势你可有了解?”</p>
“只知道瓦剌首领病故,现在瓦剌部正在角逐新首领,不过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了。”石亨道,“皇上派石彪去了,估摸着年后开春就能赶回来。”</p>
角逐新首领李青皱起眉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