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汉武帝:这个穿越者太敢说 > 第431章 地震换金银
    “不过眼下匈奴未平,四方蛮夷未曾归顺,</p>

    大一统和大复仇依然是大汉需要的东西,至于天人感应和谶纬之,</p>

    朕以前不怎么信,以后更不会信,无论结果是凶是吉,都不允许任何官员妄言天命,</p>

    谶纬者,妖言惑众也。”</p>

    刘彻本就不喜欢谶纬之,尤其是董仲舒用这套东西来指责他的时候,</p>

    如今知道了谶纬盛行的险恶后果,更加坚定了他禁止此的决心,</p>

    “子不语怪力乱神,哪个儒生再用谶纬之解释问题,陛下就让他把这句话抄写一百遍。”</p>

    刘彻闻言,笑道:“你这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p>

    直接断了董仲舒一臂,他要是知道了,一定要和你辩论一番。”</p>

    天人感应可是董仲舒的得意之作,他不会允许别人轻易否定此的,哪怕是孔子都不行。</p>

    如今占据朝堂的儒学,并不是孔孟的儒学,而是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学,</p>

    孔子强调要对鬼神要敬而远之,挡不住董仲舒</p>

    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新添加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p>

    谶纬之正是基于这种理论而诞生的,</p>

    到了东汉时期,就连国家的治理和官员任免都离不开谶纬,</p>

    可能董仲舒自己都想不到,他想要限制皇权而产生的理论,在后世遗毒无穷。</p>

    “你为何如此强调谶纬之呢?”</p>

    大复仇和大一统自然不适合传播到倭岛,刘彻自己都能看出来,</p>

    陆鸣如此强调天人感应和谶纬之,让刘彻有些奇怪,莫非还有什么他不知道的东西?</p>

    “陛下,我知道为什么。”</p>

    霍去病一抬,想要抢答这个问题。</p>

    刘彻一笑,语气中饱含宠溺,“去病吧。”</p>

    这个现眼包,</p>

    陆鸣没有打断他的话,想回答就回答吧,心情舒畅有助于冠军侯长寿。</p>

    “咳,”霍去病清清嗓子,</p>

    “因为倭岛上地震太频繁,每年能有上千次。”</p>

    倭岛上的金银为何那么多,</p>

    一个石见银山,每年就能产出几百万两白银,</p>

    左渡岛上除了左渡金山外还有大银矿,也能年产上百万两,</p>

    其他大大的金银矿也能产出很多,</p>

    霍去病曾经很好奇,这种地方凭什么有这么多金银,</p>

    后来陆鸣告诉他,这是由于地质原因造成的。</p>

    岛屿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带上,地质活动频繁,利于金银矿的产生,</p>

    而且埋藏浅,利于开采,</p>

    简单来,就是靠着频繁的地震换来的。</p>

    刘彻略一愣神,随后哈哈大笑:“要是把董仲舒扔到倭岛上去当皇帝,</p>

    每年上千次的地震,不知道他该怎么用天人感应来解释,</p>

    他会自尽以谢天下么?”</p>

    当年高庙失火,董仲舒就喊着上天示警,想让他自我反省并改变朝堂政策,</p>

    一年地震上千次,按照天人感应来,老天这是要灭世啊。</p>

    “陛下,我猜董仲舒自己并不相信天人感应。”</p>

    董仲舒相信天人感应么?</p>

    要是刘彻去问他,他一定会回答相信,他不敢不这么,</p>

    可是陆鸣相信,董仲舒本人根本不会相信真的存在天人感应,这些理论不过是他为了获取皇帝青睐编造的东西,</p>

    只是他在编造的时候留了个后门,汉武帝挡住了,汉宣帝挡住了,其他皇帝挡不住,就被有心人利用这个后门偷家了。</p>

    </p>

    </p>

    文理学院,</p>

    董仲舒和孔安国大眼瞪眼,</p>

    “孔博士以为如何,以后倭岛这样的地方会越来越多,儒学又该如何改变。”</p>

    孔安国,孔子后人,儒家正统,</p>

    董仲舒,如今的儒家第一人,儒学能成功上位他功不可没。</p>

    想改变么,不太想,</p>

    但是董仲舒又很清楚,他不改变的话,陆鸣会推着儒学改变,印刷术在陛下的里,谁合乎陛下的心意,</p>

    陛下就印刷谁的学问,让谁的着述传遍天下。</p>

    “我看富民侯的态度,谶纬之恐怕是行不通了,必须要删掉。”</p>

    把谶纬之传给倭岛上的人,那不等于把刀把递到人家里了么,</p>

    有点天灾人祸就是上天的警示,上天在警示谁?</p>

    大汉还怎么在那里挖掘银矿!</p>

    董仲舒不得不承认,想用谶纬之来强调天人感应这条路是行不通了,</p>

    陛下早就表示不同意,富民侯也不会同意,太子以后恐怕也不会同意,</p>

    整个大汉上下,最有分量的人可能都不会同意。</p>

    “但是天人感应是老夫毕生心血,就这样”</p>

    董仲舒没有再下去,只是不断叹息。</p>

    孔安国闭口不言,心中还隐隐有些兴奋,</p>

    天人感应可不是他的老祖宗传下来的学问,深究之下,老祖宗孔子的学问和董仲舒的学问之间,</p>

    甚至还有不少冲突之处。</p>

    董仲舒要是不配合陛下掌控海外的大业,他孔安国责无旁贷,</p>

    重振孔家声威的重任,就落在他孔安国的肩膀上了。</p>

    “董公,我家先祖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p>

    所谓天人感应,想来未曾实证,还是不要过多提及的好。”</p>

    董仲舒默然不语,他知道自己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p>

    儒家内部派系林立,孔安国已经做好了配合陛下的准备,</p>

    或许公羊派以后就是这么衰弱的吧。</p>

    </p>

    未央宫。</p>

    “你们后世还用儒家治国么?”</p>

    刘彻现在什么都敢想,</p>

    “早都不用了,但是后世用的陛下用不了。”</p>

    “为何用不了?”</p>

    陆鸣略一沉思,“最大的原因是我们那时候没皇帝,”</p>

    卫青闻言,连忙对陆鸣使眼色,怕他出什么大逆不道之言。</p>

    刘彻摆摆,“今日就咱们几个人,可以畅所欲言,不要有顾虑,</p>

    仲卿你要是害怕的话,下次我们就不带你了。”</p>

    “陛下,我不怕。”霍去病立刻举,这种场面怎么能少了他。</p>

    “臣不是害怕,只是担心陆鸣不知深浅。”</p>

    这么多年下来,卫青深知刘彻的脾气,现在不生气不代表以后不生气啊。</p>

    刘彻没再追问他,对着陆鸣道,“你继续。”</p>

    “这么可能也不对,主要是近代史的经历太惨痛,作为当时的主导思想,</p>

    不管是孔子的儒学,还是董仲舒的儒学,乃至于后来的新儒学,</p>

    都被认为是导致中国衰弱的重要原因,</p>

    皇权被批判,儒学就无法置身事外。”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