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汉武帝:这个穿越者太敢说 > 第676章 他们在讲笑话
    翌日,早朝。</p>

    许久没有上朝,再次踏进这座大殿的时候,陆鸣怀念起在琼崖岛摸鱼的快乐时光。</p>

    有路博德这个工具人干活,他每天只要吃吃海鲜,到处监工就可以了。</p>

    霍光还是太年轻了,十五岁的肩膀还背不起太大的锅,</p>

    不然以后想干什么就交给他,自己在后面摸鱼,岂不美哉。</p>

    陆鸣神游天外,朝堂上的商讨却在继续。</p>

    陆鸣和霍去病带兵打仗的赏赐,以及全军将士应得的赏赐,</p>

    还有东越降将驺力和李平的封赏。</p>

    刘彻依旧大方,该给的一点丢都不会少,</p>

    赏赐,谢恩,一套流程走完,终于到了今天的重头戏。</p>

    “陛下,如今土豆等三种新粮食育种均已达到两千亩以上,臣以为已经可以进行推广种植。”</p>

    大农令郑庄声音激动,</p>

    在有生之年能把新粮食推广到全天下,他以后去见列祖列宗都可以高昂着头颅,</p>

    郑家的族谱上会为他单开一页,专门记录他的功绩。看这么长,</p>

    就连史书上也会多为此多留上几点笔墨。</p>

    如此惠及天下的大事,凡是能参与进来的人都配得上一句光宗耀祖,</p>

    民以食为天不是而已。</p>

    朝堂众人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过来,</p>

    新粮食的恐怖产量早已不是秘密,能站在这里的人都曾听闻过。</p>

    和普通百姓相比,他们家中或者所在宗族,都占有大量的田产,</p>

    要是能先一步种上新粮食,所得收益会非常大。</p>

    “大农令这两年来不辞辛劳,为了新粮育种之事日夜奔波,</p>

    才能有今天这般种植规模。</p>

    治世之道首在得人,大农令此番功绩当为群臣表率,</p>

    传朕口谕,赐大农令郑庄良田千亩,白银千两。”</p>

    “臣惶恐,”</p>

    郑庄躬身下拜,</p>

    “新粮食都是富民侯所献,温室育种之法同样是富民侯提出并试验而成,</p>

    还有科学院的许艺,在育种过程中亲力亲为,详细记录三种粮食的育种之法以及种植技术,深明其生长习性。</p>

    相比之下,臣不过是借助陛下所赐之权尽忠职守罢了,并没有特别的功绩。</p>

    与富民侯及许艺的功绩相比,臣能参与此事已经是巨大的赏赐,不敢居功。”</p>

    种子是富民侯拿来的,温室是富民侯提出来建立的,第一次育种是许艺负责的,</p>

    为了育种成功,许艺的黑眼圈就没有消下去过。</p>

    郑庄对此都看在眼里,这两个人才是主要功臣。</p>

    相比之下,他这个大农令虽然也做了不少工作,费了不少心血,但他的作用是可以替代的。</p>

    陆鸣和许艺却都无法代替,作用比他大的多,</p>

    他能参与进来都要归功于大农令的职位,又怎么好意思独自获得如此大的表彰和封赏。</p>

    “大农令过谦了,没有你居中调度,育种之事不会如此顺利,有功就要赏,你安心接受就是。”</p>

    刘彻当然明白郑庄的想法,甚至觉得他的很对,</p>

    在这件事情中,陆鸣是最不可缺少的,其次就是许艺,</p>

    再详细来,烧玻璃的陶欢同样功不可没,没有他就没有温室可用。育种不会如此快速。</p>

    相比之下,郑庄确实是可以替代的角色。</p>

    </p>

    但刘彻也很清楚,想要找一个不贪不抢,能全力配合陆鸣和许艺的九卿级别的高官,</p>

    同样是不容易的一件事。</p>

    郑庄能心无杂念地投入育种工作,没有利用中职权合理的打压排挤许艺,是他有胸怀,要脸面,</p>

    就算为了这个,他都要好好犒赏郑庄,不能少了他的功劳。</p>

    他要给群臣树立一个榜样,专心做事就好,朕不会亏待你们的,</p>

    否则以后大臣们办事,只顾着为自身争功夺利,到最后损害的还是朝廷的利益。</p>

    “至于富民侯的功绩,朕会在占城稻也推广之后再一并赏赐。”</p>

    占城稻育种时间尚短,种子数量有限,还没有达到可以推广的程度。</p>

    “科学院研究员许艺于农学一道勉励钻研,在育种过程中多有贡献,</p>

    特赐良田五百亩,白银五百两。用旌其功,益励初心。”</p>

    见状如此,郑庄只好躬身谢恩,起身时目光下意识扫过陆鸣,</p>

    自从陆鸣到来后,他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功劳和名声一个都不少</p>

    可惜他已经年老,能一起为朝廷效力的日子已经不多了。</p>

    “新粮食育种虽然已见功效,但终究数量有限,相比于天下七百余万顷田地而言,还是有些太少了,</p>

    究竟该按照何等方式进行推广,各位大臣可有良策?”</p>

    郑庄刚想话,却被别人抢先开口。</p>

    “陛下,相较于全天下的田地而言,朝廷的粮食种子数量有限,懂得种植之法的人同样有限,</p>

    为了提高推广的速度,节约朝廷的人力和财力,</p>

    臣以为应先从广有良田者开始推广,方能快速见效。”</p>

    章武侯窦桑林率先站出来,按照他早已想好的思路发言,</p>

    “此类人家中田地又多又好,可以为新粮提供更肥沃的田地,</p>

    这样一户人家可以抵得上几十上百个普通人家,可以大大加快育种速度。</p>

    这些话,他早已经在心中演练了几十次,</p>

    全程的极为流畅,堪称声情并茂。</p>

    “臣不才,承蒙先帝及陛下照顾,家中薄有田产,</p>

    为支持朝廷推广新粮的大业,愿意出资购买新粮种子,以报陛下恩德。”</p>

    窦桑林竟然愿意出钱购买,这有点出乎陆鸣的预料,</p>

    还以为他是要凭借自己的身份来索要一部分,</p>

    没想到人家话的漂亮,愿意自己掏钱为朝廷分忧。</p>

    他话音落下,隆虑侯陈桥,阳陵侯傅偃,南宫侯张坐等人纷纷开口,</p>

    “臣也愿意出资购买种子,为朝廷大业尽一份力。”</p>

    “陛下,普通百姓家中没有多少余粮,他们不敢贸然种植新粮食,</p>

    万一出点意外,就可能导致全家无粮可吃的局面,</p>

    强行推广的话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p>

    臣等则相信新粮必定高产,心中无此顾虑,就算真有意外也能撑得住。”</p>

    各种各样的理由从他们嘴里出来,是如此的正当,如此的为百姓考虑。</p>

    陆鸣心中冷笑,这些人的确实有道理,但全都是自自话,</p>

    他们想的这么好,却从未问过百姓的想法,</p>

    百姓要是有顾虑也该由百姓出口,而不是靠他们猜测。</p>

    他们以往连百姓会不会饿死都不管,现在竟然会主动考虑百姓的顾虑,</p>

    真是个笑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