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明年有大灾</p>
苏武被无情的支了出去,</p>
接下来的内容不适合让他参与。</p>
“朕的这位大忠臣年纪还是了点,以后再多锻炼一下。”</p>
有牧羊十九年的故事在,刘彻看苏武的时候总是带着滤镜的,否则不会把问卷调查的事情交给他去做。</p>
“对大汉来,明年会是值得铭记的一年,亩产数千斤,朕非常期待推广后能达到怎样的效果。”</p>
有这些粮食在,大汉的民生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变好,天下真的有可能再无饥馑之忧,</p>
这是前所未有的功绩,远超前代所有帝王。</p>
“年号元狩,原本是要狩猎蛮夷,没想到进行的如此顺利,明年再用这个年号已经有些不大贴切,</p>
你朕换个什么年号比较好?”</p>
刘彻兴致很高,漠南匈奴自立为王,河西匈奴被一战而定,南越和东越已经成了大汉疆域,</p>
如果他是一个猎人,如今已经收获极为丰厚,付出的代价却还在可承受范围内,</p>
比以前预计的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p>
新粮食不需要达到亩产数千斤的水平,只要能达到七八百斤,整个大汉的国力就会更上一层楼。</p>
刘彻在位期间,一共使用了是十一个不同的年号,</p>
每当他的治国理念和策略有变化之后,就要换个年号进行展示。</p>
元狩,意在狩猎四方,</p>
如今已经完成的差不多,和接下来的事情相比,他需要一个更适合的年号来彰显决心。</p>
陆鸣在脑海中一番搜索,他自己没有起名的天赋,只好抄刘彻的。</p>
“陛下,历史上元狩之后的年号应该是元鼎,这个年号如何?”</p>
鼎,象征着权力,稳定和繁荣,</p>
历史上是因为出土了一尊古鼎,被视为祥瑞,因此改年号为元鼎。</p>
刘彻听完不大满意,一座古鼎算得上什么祥瑞,</p>
他的土豆,红薯,玉米,哪个不比一座破鼎强,天下还有比这些更配得上祥瑞之名的东西么?</p>
“朕那时候也是没见过什么世面,才起这么个年号,如今却是不能再用了。”</p>
刘彻来回踱步,静静思索着,</p>
“元丰,对,就叫元丰。”</p>
丰者,意味丰饶与丰收,大汉在军事上已经足够强大,现在要做的就是经济上的富足与兴盛,</p>
大汉要有一个全新的开始。</p>
“元丰?”</p>
陆鸣觉得这个年号有些耳熟,仔细一想,这不是王安石变法时期,宋神宗使用的年号么?</p>
“这个年号怎么样,朕觉得很贴切。”</p>
看刘彻满意的样子,陆鸣决定闭嘴,</p>
要是让他知道这个年号是大怂用过的,估计会很嫌弃。</p>
年号这个东西,谁先用就是谁的,别宋神宗,就是他祖宗现在都不知道在哪呢,</p>
刘彻对这个年号享有绝对原创权利。</p>
“很好,陛下起名字的本事一如既往的好。”</p>
“哈哈哈,好,明年不再是元狩三年,等下次朝会,朕要宣布这个决定。”</p>
元狩三年?</p>
陆鸣脑海中猛地一闪似乎在这一年会有什么大事发生,什么大事呢?</p>
陆鸣仔细思索着,能记载到历史上,又能被他看到,</p>
这事一定不。</p>
脑海里东西太多,陆鸣就像在一座庞大的宫殿里,翻开这间屋子后没找到自己想找的东西,又去翻另一间。</p>
</p>
刘彻笑容收敛,</p>
“怎么了?”</p>
直觉告诉他,陆鸣一定是想起什么来了,而且这件事可能不太好。</p>
“陛下,元狩三年似乎有什么大事发生,我在努力回忆。”</p>
终于,陆鸣找到了简短的一句话,</p>
“其明年,山东被水菑,民多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馀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p>
刘彻静静听着,看不出喜怒。</p>
“然后呢,还有么?”</p>
“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于是县官大空。”</p>
陆鸣偷偷打量,刘彻的神色还算平静,</p>
“陛下,就这些了。”</p>
沉默片刻后,刘彻的声音有些沉重。</p>
“这是哪部史书的记载?其明年就是原本的元狩三年么?”</p>
迁移七十余万人,就算是他也感觉有些太沉重。</p>
“来源是史记中的平准书,当初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看过这么一段内容,注释中对其明年的解释就是元狩三年。”</p>
当初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陆鸣除了想写出正确答案,多得几分外,并没有其他的感觉,</p>
现在重新想起这段文字,再和西方“文明”世界,尤其是世界灯塔的救灾表现相比,</p>
才发现汉武帝简直强的不像话。</p>
在生产力如此低下的古代,对于救灾所做的努力比现代的发达国家都要强。</p>
有灾他是真救啊,</p>
开仓放粮,找富豪贷款救灾,迁徙七十万人,</p>
给灾民安排产业,派使者保护他们,</p>
花费之巨大,导致多个地方官府财力告竭。</p>
这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才会做的事情么,你一个封建毒瘤这么做,</p>
有没有考虑过世界灯塔,天赋人权的脸面。</p>
刘彻不知道陆鸣在想些什么,就是知道了也不会在意,</p>
在大汉,不救灾的话,百姓是真的可能揭竿而起,</p>
不像那些奴性太重的国家,拿着枪都不敢指向当权的政客。</p>
“他就没有写点具体的受灾范围么?”</p>
山东地区范围太大,整个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都是山东,</p>
分布着十几个郡国。</p>
这么大的范围让他怎么办?</p>
“没写。”</p>
司马迁写书的时候也想不到有人会穿越过来,靠他的书来预测未来。</p>
七十万人,刘彻一想到这个数字就头疼,</p>
仓库都打开了也不够赈灾所需,靠豪强们给百姓放贷还不够,</p>
最终还是要迁徙这么多人口,再安排产业,派人保护,</p>
朝廷的财政一下就变得枯竭。</p>
思索半天,刘彻突然冒出一句话,</p>
“先不改年号了,狩猎四方完成的不错,明年朕要狩猎水灾。”</p>
换做以往,他还要考虑水灾是不是上天给他的示警,</p>
即便他不考虑,那些儒生也会这么。</p>
但是现在,可去你的吧,自然规律而已,朕必须要奋力一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