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宣传语是陆鸣自己想的,</p>
一听就很有噱头,能吸引大汉百姓掏钱购买报纸,能吸引各路吃瓜群众对此展开探讨,别管他们怎么看,黑红也是红。</p>
陆鸣是大汉自带流量的人物,项羽也是自带流量的人物,陆鸣批判项羽,更是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p>
能为这篇文章带来更大的民间关注度,实属大汉的抢流量,抢头条。</p>
报纸果然卖的非常快,不到一个时辰就一销而空,报社的印刷都快冒烟了也供应不上巨大的需求。</p>
陆鸣错误估计了一个情况,没有预想中的项羽粉出来对线,至少在关中地区几乎没有,</p>
在关中地区,批评项羽是一个从上到下都很一致的,大家喜闻乐见的政治正确。</p>
尤其是民间百姓,对于陆鸣批评项羽的几个理由非常支持,迅速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经常能看到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骂项羽。</p>
“富民侯批判项羽的第二大理由,秦始皇焚书坑儒留下千古骂名,但项羽做的更过分,当初一把大火烧的三个月不灭,宫中保存的大量珍贵典籍被烧成灰,</p>
要不是丞相萧何有先见之明,提前转移部分典籍,遭受的损失会更大。”</p>
一人持报纸,念给周围的吃瓜群众听,众人兴高采烈的探讨,</p>
“都秦始皇残暴,这么一看项羽更残暴啊。”</p>
“还得是大汉,有萧丞相这样的人,知道保护典籍,就该让大汉夺取天下,项羽那厮应该替始皇帝承担骂名,始皇帝焚的书哪有他焚的多。”</p>
“富民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项羽是千古罪人。”</p>
这些评价,属实是让他们听爽了,以前没人从这个角度骂过项羽,这次直接安排上千古罪人的骂名,</p>
别管是哪方面的,你就是不是罪人吧。</p>
当初秦朝灭亡时,关中地区百姓最恨的就是项羽,他坑杀二十万大秦降卒,又火烧大秦宫殿,彻底失去关中人心。</p>
反观刘邦,入关之后,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让秦人在经历秦朝的暴政后有了新的希望,唯恐沛公不为秦王。</p>
陆鸣的这些批评,属实是到了他们心坎里,</p>
“接下来咱们看第三个理由,背信弃义,自毁长城。”</p>
</p>
司马谈府上,</p>
司马迁拿着一份报纸,目光有些凝重,内心显然并不平静。</p>
他可能是关中地区为数不多的项羽粉,或者是愿意为项羽几句好话的人,否则也不会给他写一篇本纪,</p>
史记的十二本纪中只有项羽和吕后身份特殊。</p>
司马谈此时走了进来,中也拿着一份报纸,径直坐到司马迁一旁。</p>
“你猜富民侯为何会写这篇文章,如此激烈的批评项羽。”</p>
总不会是闲的没事做吧,哪怕他闲的没事做,报社和陛下也不会和他一起乱来,司马谈相信后面还会有动作。</p>
“通篇看来,言辞虽然激烈,但也都属于事实,只是角度与常人不同,要是富民侯还有下一篇文章,可能就是写高祖皇帝了。”</p>
大汉从官方到关中百姓都在批判项羽,刘邦还曾痛陈项羽十大罪状,</p>
司马迁收集到的资料也能佐证这些情况,陆鸣提到的东西是不是污蔑,他一眼就能看出来。</p>
</p>
对于项羽,司马迁的情绪有些复杂,又钦佩,有惋惜,</p>
破格把他放入本纪之中,却又对他没有自我反省,把失败归咎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态度提出批评,认为这个借口很荒谬。</p>
对项羽背信弃义,不信任范增的做法也都是否定态度。</p>
司马谈提醒道:“我知你对项羽有所惋惜,如今富民侯给他安上一个千古罪人的骂名,你要是有什么想法,要三思而行。”</p>
他怕儿子脑袋一热去找富民侯辩论,先不两人身份的巨大差距,就富民侯数次传授学问之恩,也不允许这么做。</p>
“父亲请放心,其实我觉得富民侯的没错,项羽这样的人得了天下,百姓恐怕不比在暴秦活的好。”</p>
司马迁是比较为项羽感到惋惜,也喜欢他的气概,但并不是他的脑残粉,</p>
火烧秦宫这件事没得洗,其他暴行和无脑操作导致众叛亲离也没得洗。</p>
不出他们预料,下一期的报纸上陆鸣又刊登了一篇文章,</p>
“高祖皇帝获胜的四大理由”</p>
纯纯是与上一篇紧密相关,一个是失败的四大理由,一个是获胜的四大理由,极有针对性。</p>
“快来买啊,富民侯又刊登文章了,这次是高祖皇帝。”</p>
没有意外,报纸再次销售一空,</p>
有上一期报纸的铺垫,很多人就等着这一期呢。</p>
“富民侯高祖皇帝获胜的第一大理由,是高祖皇帝知道百姓们需要什么,</p>
天下苦秦久矣,不需要第二个暴秦出现。</p>
而项羽的所作所为,足以证明他不关注百姓们要什么,</p>
他只关注自己的勇武,关注贵族的分封,他的眼中没有百姓,哪怕是装都不愿意装一下。”</p>
第一大理由再次被广大吃瓜群众所接受,并且迅速成为批评项羽的方向。</p>
项羽的残暴已经被批评过很多次,各种各样的分析都有,陆鸣所的也并不新奇。</p>
但陆鸣的足够直白简单,普通百姓都听得懂,这些话主要就是对他们的,</p>
要告诉他们,项羽心中没有你们,他出身贵族,根本不把普通百姓当回事。</p>
“富民侯的第二大理由,高祖皇帝知人善任,这个优良传统已经延续到当今陛下身上,足以证明这是骨子里流传的东西。</p>
当今朝廷,各种出身贫寒者都有会入朝为官,这是大家亲眼所见。</p>
项羽连他的亚父都能猜忌,还能任用其他人么?”</p>
这个理由也不新鲜,但是用刘彻的知人善任来褒奖刘邦,宣称这是刘家优良传统的,还是头一回。</p>
</p>
宗正府。</p>
宗正刘受拿着两张报纸左右对比,看完后表情严肃,</p>
“富民侯所为,应该是陛下授意,看来陛下是铁了心要改变以往对天命的看法,</p>
也不知是福是祸。”</p>